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3424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0 0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包括集水坑,开设在道床上且沿隧道主体设置方向设置;设备安装孔,开设在道床上且位于所述集水坑底部位置;排水泵,其中下部安装在所述设备安装孔中;液位探测器,安装在所述集水坑中;排水管,与所述排水泵连接;阀门组件一,安装在所述排水管上;反冲洗管,与所述排水管连接;阀门组件二,安装在所述反冲洗管上;控制设备,与所述排水泵、液位探测器、阀门组件一、阀门组件二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道床自身的结构来安装排水泵,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通过反冲洗管、控制设备、排水泵对集水坑进行自动冲洗排淤操作,提高了排水泵站的施工便利度和维护便利度。泵站的施工便利度和维护便利度。泵站的施工便利度和维护便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具体为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下穿隧道工程越来越多。在隧道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建设联络通道,其中联络通道是设置在两个隧道中间的连接通道,用于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逃生、消防,通常在地下隧道中每600米要设置一处联络通道。而联络通道的中部需要设置废水泵房,废水泵房是隧道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设置水泵,用于实现隧道内的排水(隧道最低点位于道路下方,隧道内的清洗水、围岩渗水及降水等不能自然排除)。
[0003]现有的废水泵房与联络通道通常采用合并建设的方式,废水泵房需在联络通道开挖完成后,在其底部再往下开挖3~5米进行建设,施工难度高,施工周期长,施工风险大。因此,申请号为CN201720580856.X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盾构隧道内置式泵房结构,包括集水坑、混凝土管片、钢管片、道床、盖板、横撑、至少一台抽水泵、排水沟和沉淀池,集水坑位于道床内,抽水泵位于集水坑内,钢管片设置在集水坑底部且位于抽水泵的位置,混凝土管片设置在集水坑的底部其余位置,横撑支撑在集水坑顶,盖板置于横撑上,排水沟分别位于道床的顶面两侧,沉淀池设置在道床内且分别位于排水沟的两端,排水沟与沉淀池连通,沉淀池与集水坑连通隧道内的废水通过排水沟流经沉淀池进入集水坑最终通过抽水泵排出。
[0004]该结构的泵房可避免在联络通道底部位置建设排水泵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排水泵房的建设难度,但是其存在以下缺陷:1.为了方便抽水泵的安装,需要在集水坑底部且位于抽水泵位置设置开有凹槽的钢管片,但是钢管片的设置一方面使得排水泵站的建设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长期使用后会腐蚀生锈,使得排水泵站的维护难度较大;2.为了避免集水坑沉积过多的杂质,需要在道床上开设沉淀池,进一步加大了排水泵站的建设难度,且沉淀池也需要定期清理,进一步加大了排水泵站的维护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具有施工简便、维护便利的优点。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包括集水坑,开设在道床上且沿隧道主体设置方向设置;设备安装孔,开设在道床上且位于所述集水坑底部位置;排水泵,其中下部安装在所述设备安装孔中;液位探测器,安装在所述集水坑中;排水管,与所述排水泵连接;阀门组件一,安装在所述排水管上;
反冲洗管,与所述排水管连接;阀门组件二,安装在所述反冲洗管上;控制设备,与所述排水泵、液位探测器、阀门组件一、阀门组件二连接。
[0007]本专利技术通过道床自身的结构来安装排水泵,不需要在集水坑底部设置钢管片,只需要设置液位探测器和控制设备即可,使得排水泵站的施工更为便利、维护更为方便;且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反冲洗管、控制设备、排水泵对集水坑进行自动冲洗排淤操作,不需要设置沉淀池,进一步提高了排水泵站的施工便利度和维护便利度。
[0008]作为优选,所述集水坑在所述设备安装孔上方位置设有盖板。
[0009]作为优选,所述道床在所述集水坑边侧开有容置所述盖板边缘的限位槽口。
[0010]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槽口底面向下开设有竖向连接孔,所述竖向连接孔内埋设有连接套体,所述连接套体设有螺纹连接孔,所述盖板开有与所述螺纹连接孔对接的通孔,所述螺纹连接孔与所述通孔通过连接件配合连接。
[0011]作为优选,所述排水管包括与所述排水泵一一对应连接的子排水管,以及与全部所述子排水管连接的总排水管;所述阀门组件一包括设置在所述总排水管上的第一阀门,以及设置在所述子排水管上的第二阀门单元;所述反冲洗管与所述总排水管连接;所述阀门组件二包括设置在所述反冲洗管上的第三阀门。
[0012]作为优选,所述总排水管的数量为一根,所述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总排水管的一自由端。
[0013]作为优选,所述总排水管的数量为两根,第一根所述总排水管的第一自由端与第二根所述总排水管的第一自由端通过所述第一阀门连接,且第一根所述总排水管的第二自由端及第二根所述总排水管的第二自由端均设有所述第一阀门。
[0014]作为优选,所述液位探测器通过液位探测器安装架与所述集水坑的侧壁连接。
[0015]作为优选,所述排水泵通过排水泵安装架与所述设备安装孔连接。
[0016]作为优选,所述隧道主体开设有容置所述控制设备的腔口,所述控制设备的外壳通过控制设备安装架与所述腔口连接。
[0017]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道床自身的结构来安装排水泵,不需要在集水坑底部设置钢管片,只需要设置液位探测器和控制设备即可,使得排水泵站的施工更为便利、维护更为方便;且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反冲洗管、控制设备、排水泵对集水坑进行自动冲洗排淤操作,不需要设置沉淀池,进一步提高了排水泵站的施工便利度和维护便利度。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道床排水泵站的俯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圆形隧道排水泵站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排水泵站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马蹄形隧道排水泵站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排水管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排水管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液位探测器与液位探测器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液位探测器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0]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包括集水坑3,设备安装孔4,排水泵5,液位探测器6,排水管7,阀门组件一,反冲洗管8,阀门组件二和控制设备9。
[0021]集水坑3开设在道床2上且沿隧道主体1设置方向设置,设备安装孔4开设在道床2上且位于所述集水坑3底部位置,排水泵5的中下部安装在所述设备安装孔4中,液位探测器6安装在所述集水坑3中,排水管7与所述排水泵5连接,阀门组件一安装在所述排水管7上,反冲洗管8与所述排水管7连接,阀门组件二安装在所述反冲洗管8上,控制设备9与所述排水泵5、液位探测器6、阀门组件一、阀门组件二连接。
[0022]排水泵5安装在设备安装孔4内,设备安装孔4可以是开设在道床2上且连通集水坑3底部与隧道主体1顶部的通孔。当集水坑3内的液位达到液位探测器6预设的启泵液位值时,液位探测器6发送高液位信号给控制设备9,控制设备9给排水泵5发送启泵信号并给阀门组件一发送阀门打开信号,排水泵5启动后通过排水管7将集水坑3坑中的水排出;当集水坑3内的液位达到液位探测器6预设的停泵液位值时,液位探测器6发送低液位信号给控制设备9,控制设备9给排水泵5发送停泵信号并给阀门组件一发送阀门关闭信号,排水泵5停止工作,排水管7上阀门组件一关闭。
[0023]本专利技术通过道床2自身的结构来安装排水泵5,不需要在集水坑底部设置钢管片,只需要设置液位探测器6和控制设备9即可,使得排水泵站的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坑(3),开设在道床(2)上且沿隧道主体(1)设置方向设置;设备安装孔(4),开设在道床(2)上且位于所述集水坑(3)底部位置;排水泵(5),其中下部安装在所述设备安装孔(4)中;液位探测器(6),安装在所述集水坑(3)中;排水管(7),与所述排水泵(5)连接;阀门组件一,安装在所述排水管(7)上;反冲洗管(8),与所述排水管(7)连接;阀门组件二,安装在所述反冲洗管(8)上;控制设备(9),与所述排水泵(5)、液位探测器(6)、阀门组件一、阀门组件二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坑(3)在所述设备安装孔(4)上方位置设有盖板(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道床(2)在所述集水坑(3)边侧开有容置所述盖板(10)边缘的限位槽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口底面向下开设有竖向连接孔,所述竖向连接孔内埋设有连接套体,所述连接套体设有螺纹连接孔,所述盖板(10)开有与所述螺纹连接孔对接的通孔,所述螺纹连接孔与所述通孔通过连接件配合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7)包括与所述排水泵(5)一一对应连接的子排水管(7

1),以及与全部所述子排水管(7

1)连接的总排水管(7

2);所述阀门组件一包括设置在所述总排水管(7

2)上的第一阀门(7

3),以及设置在所述子排水管(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宗洲常军霞房健俞科成余文举何垒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华东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