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32171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3:46
本申请涉及一种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涉及土木工程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若干缓冲机构,其中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沿竖向方向设置,若干缓冲机构设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中间,每一缓冲机构包括可相互拆卸设置的第一缓冲机构以及第二缓冲机构,在第一连接板的下侧壁设有安装部,安装部具有一容纳腔,第一缓冲机构的至少部分收容于该容纳腔。在受压状态下,第一缓冲机构起到初步缓冲,第二缓冲机构进行再次缓冲,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隔震装置自适应强度大,能够限制结构出现较大位移,具有很好的抗震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土木工程以及机械工程领域,特别涉及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基础隔震技术被看作是20世纪地震工程领域最重要的技术进步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建筑底部设置隔震支座,得到水平刚度较小的隔震层,通过滤波效应减小上部结构地震加速度响应。并通过在隔震层设置耗能装置吸收消耗地震动能量。现代隔震技术已有近年的历史,属于一种被动的振动控制技术。
[0003]相关技术中,是通过直接在底座中设置弹簧或者橡胶垫来实现抗震或者减震功能。
[0004]但是,目前已有的传统建筑隔震支座存在以下的不足:不能隔离竖向地震振动以及水平向微振动。大量震害观察及有限元分析表明,竖向地震作用能导致结构竖向承压构件受压破坏进而破坏整个隔震支座。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地铁等环境振动,尤其是微振动的竖向分量会对人们的居住舒适度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竖向承压构件抗震能力弱,易使得整个隔震支座容易被破坏的问题。
[0006]提供了一种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其包括:
[0007]沿竖向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
[0008]若干缓冲机构,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中间;
[0009]其中,每一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可相互拆卸设置的第一缓冲机构以及第二缓冲机构,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侧壁设有安装部,该安装部具有一容纳腔,所述第一缓冲机构的至少部分收容于该容纳腔。
[00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机构包括第一竖向套筒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一竖向套筒外侧壁的第一碟形弹簧组,第一竖向套筒的底端边缘径向延伸有一支撑板,所述第一竖向套筒的上端被收容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竖向套筒的下端为开口结构以便使得所述第二缓冲机构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竖向套筒内。
[00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竖向套筒与所述容纳腔为可拆卸连接。
[00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缓冲机构包括第二竖向套筒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二竖向套筒外侧壁的第二碟形弹簧组,所述第二竖向套筒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向套筒的上端可收容于所述第一竖向套筒内。
[00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竖向套筒的外径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径相等,所述第一竖向套筒的内径与所述第二竖向套筒的外径相等。
[00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为筒状设计,在所述安装部的外侧壁均匀设置多个加
劲肋,该加劲肋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
[0015]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端设置有第三连接板,在所述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弹性支座。
[00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座为橡胶支座。
[00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橡胶支座包括上封板、下封板以及叠层橡胶,所述叠层橡胶设于所述上封板和下封板之间,所述叠层橡胶内沿竖向交错设置有若干钢板层。
[00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橡胶支座还包括橡胶保护层,所述橡胶保护层设于所述上封板和下封板之间,并与所述上封板和下封板形成一防护腔,所述叠层橡胶设于所述防护腔内;和/或,
[0019]所述叠层橡胶内设置有容纳铅芯的孔洞,在该孔洞内放置有铅芯。
[002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由于设置第一缓冲机构以及第二缓冲机构,在受压状态下,第一缓冲机构起到初步缓冲,第二缓冲机构进行再次缓冲,本专利技术中的隔震装置自适应强度大,能够限制结构出现较大位移,具有很好的抗震效果。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的爆炸图;
[0023]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的主视图;
[0024]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板以及安装部的立体图;
[0025]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支座的剖面图。
[0026]图中:1、第一连接板;2、第二连接板;3、第三连接板;4、缓冲机构;41、第一缓冲机构;411、第一竖向套筒;412、第一碟形弹簧组;413、支撑板;42、第二缓冲机构;421、第二竖向套筒;422、第二碟形弹簧组;5、安装部;6、容纳腔;7、加劲肋;8、橡胶支座;81、上封板;82、下封板;83、叠层橡胶;9、钢板层;10、孔洞;11、铅芯;12、橡胶保护层;13、防护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不能隔离竖向地震振动以及水平向微振动。大量震害观察及有限元分析表明,竖向地震作用能导致结构竖向承压构件受压破坏进而破坏整个隔震支座。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地铁等环境振动,尤其是微振动的竖向分量会对人们的居住舒适度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0029]针对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其包括第一连接板1、第二
连接板2以及若干缓冲机构4,其中第一连接板1以及第二连接板2沿竖向方向设置,若干缓冲机构4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的中间,缓冲机构4的数目可以为5个、6个、7个等,具体数目不做限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5个,其中一个设置在中间,剩余四个以中间的缓冲机构4为轴线周向均匀分布设置。
[0030]其中,每一所述缓冲机构4包括可相互拆卸设置的第一缓冲机构41以及第二缓冲机构42,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下侧壁设有安装部5,该安装部5具有一容纳腔6,所述第一缓冲机构41的至少部分收容于该容纳腔6。
[003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地下建筑等领域的隔震/振。第一连接板1的上端可通过上预埋件连接隔震/振层上柱端来投入到实际实用,双缓冲机构4的设置,使得在受到较轻压力时,第一连接板1受压带动安装部5挤压第一缓冲机构41,使得第一缓冲机构41更多部分收容于容纳腔6,当在受到较大压力时,第一缓冲机构41会顶到容纳腔6的顶部,此时第一缓冲机构41会挤压第二缓冲机构42,此时双缓冲机构4同时作用,能够将限制结构出现过大位移,具有很强的自复位能力,且具备自适应刚度特性。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沿竖向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板(1)以及第二连接板(2);若干缓冲机构(4),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的中间;其中,每一所述缓冲机构(4)包括可相互拆卸设置的第一缓冲机构(41)以及第二缓冲机构(42),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下侧壁设有安装部(5),该安装部(5)具有一容纳腔(6),所述第一缓冲机构(41)的至少部分收容于该容纳腔(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机构(41)包括第一竖向套筒(411)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一竖向套筒(411)外侧壁的第一碟形弹簧组(412),第一竖向套筒(411)的底端边缘径向延伸有一支撑板(413),所述第一竖向套筒(411)的上端被收容于所述容纳腔(6),所述第一竖向套筒(411)的下端为开口结构以便使得所述第二缓冲机构(42)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竖向套筒(411)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向套筒(411)与所述容纳腔(6)为可拆卸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机构(42)包括第二竖向套筒(421)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二竖向套筒(421)外侧壁的第二碟形弹簧组(422),所述第二竖向套筒(42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向套筒(421)的上端可收容于所述第一竖向套筒(411)内。5.如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巧云李仁赏马长飞荆国强陈旭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工程大学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