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及其制造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1674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及其制造工艺,按重量百分比其化学成分包括:C≤0.15%、Si≤0.5%、Mn≤8.5%、P≤0.05%、S≤0.003%、Cr≤13%、Ni≤0.8%、N≤0.15%、Cu≤0.25%、B≤0.0025%、Mo≤13%,余量为Fe和少量不可避免的杂质,一种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及其制造工艺包括AOD炉熔炼、LF炉精炼、连铸、热轧加热、粗轧、精轧、卷取,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解决奥氏体不锈钢加工性能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控制镍含量,在奥氏体不锈钢中增加钼元素,使各化学元素配比更加合理,使奥氏体不锈钢能够展示出较为优良的耐孔蚀性。为优良的耐孔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及其制造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奥氏体不锈钢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及其制造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中,不锈钢生产企业也在积极开发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但大部分节镍型不锈钢在节镍的同时添加了较高含量的铜元素,造成的热加工性能恶化,以出现边裂等缺陷,影响成材率,且由于钢水纯净度不够及夹杂物较多,在装饰等使用过程中表面缺陷较多,影响客户使用;还有为了强化耐腐蚀性,通过高铬含量和氮来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的耐腐蚀性,但在特定环境中,例如在氯化物的环境当中,其耐孔蚀性会有明显的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不足,提供一种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及其制造工艺,解决奥氏体不锈钢加工性能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控制镍含量,在奥氏体不锈钢中增加钼元素,使各化学元素配比更加合理,使奥氏体不锈钢能够展示出较为优良的耐孔蚀性。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及其制造工艺,按重量百分比其化学成分包括:C≤0.15%、Si≤0.5%、Mn≤8.5%、P≤0.05%、S≤0.003%、Cr≤13%、Ni≤0.8%、N≤0.15%、Cu≤0.05%、B≤0.0025%、Mo≤13%,余量为Fe和少量不可避免的杂质;
[0006]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的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1、AOD炉熔炼:各化学元素按重量百分比依次加入C≤0.1%、0.3%≤Si≤0.5%、7.0%≤Mn≤9%、Cr≤13.5%、Ni≤0.8%、N≤0.15%、Mo≤13%,其余为低磷废钢铁水与高碳锰铁铁水,出钢温度1600~1650℃;
[0008]步骤2、LF炉精炼:进站时间≥60min/炉,强吹时间≥12min,弱吹时间≥15min,镇静时间≥15min,出钢温度1550~1600℃;
[0009]步骤3、连铸,钢水不断地通过水冷结晶器,凝成硬壳后从结晶器下方出口连续拉出,经喷水冷却,全部凝固后切成坯料;
[0010]步骤4、热轧加热:板坯厚度180mm~220mm,入炉温度520~560℃,预热段温度750℃~900℃,加热时间20min~30min,预热段结束进入一加热段,一加热段温度1010℃~1050℃,时间控制在45min~55min,一加热段结束进入二加热段,二加热段温度1165℃~1185℃,时间控制在55min~65min,二加热段结束进入均热段,均热段温度1285℃~1295℃,时间控制在40min~50min,炉内加热总时间控制在160min~200min;
[0011]步骤5、粗轧:采用5道次轧制,首道次压下率控制在27.1%~29.5%,二道次压下率控制在32.1%~35.3%,三道次压下率控制在36.5%~38.4%,四道次压下率控制在32.3%~33.1%,五道次压下率控制在22.3%~23.7%,第一、三道次除鳞,除鳞速度0.8m/
s

1.8m/s;
[0012]步骤6、精轧:精轧投用水同时使用蒸汽除鳞,精轧入口温度1020~1120℃,精轧出口温度>980℃,采用8架精轧机道次压下率分别为F1:40.1%~42.1%、F2:38.1%~39.2%、F3:35.1%~37.1%、F4:30.1%~33.4%、F5:25.2%~28.5%、F6:21.4%~22.3%、F7:19.1%~20.8%、F8:15.2%~18.1%;
[0013]步骤7、卷取:投用层流冷却,卷取温度>680℃,黑皮卷成卷后立即堆垛缓冷,温度<100℃方可进行开卷测厚、取样。
[0014]优选的,步骤3、连铸:目标温度对应目标拉速:定尺为三尺,中包温度1468℃~1479℃,对应拉速1.20~1.25m/min,定尺为四尺,中包温度1468℃~1479℃,对应拉速1.20~1.25m/min,定尺为五尺,中包温度1468℃~1479℃,对应拉速为1.05~1.10m/min,结晶器保护渣使用量控制在0.4~0.5kg/吨钢,中包覆盖剂为碳化稻壳。
[001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益效果表现在:
[0016]1)本专利技术将奥氏体不锈钢中镍含量进一步控制优化,降低不锈钢中的镍含量,使生产成本能够进一步降低,同时保证奥氏体不锈钢的生产稳定性,同时通过在精轧的过程中,提高入口温度,黑皮成卷后堆垛缓冷,提高后续奥氏体不锈钢的加工性能。
[0017]2)通过增加奥氏体不锈钢中的钼元素,形成含有铬、氮、钼的奥氏体不锈钢,扩大使用范围,耐腐蚀性进一步加强,即使在腐蚀性较强的环境中,也能够展示出较为优良的耐孔蚀性以及耐间隙腐蚀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方便本
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1~3,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一步具体说明。
[0019]实施例1:
[0020]按重量百分比其化学成分包括:C=0.15%、Si=0.5%、Mn=8.5%、P=0.05%、S=0.003%、Cr=13%、Ni=0.8%、N=0.15%、Cu=0.05%、B=0.0025%、Mo=13%,余量为Fe和少量不可避免的杂质;
[0021]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的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22]步骤1、AOD炉熔炼:各化学元素按重量百分比依次加入C=0.1%、Si=0.5%、Mn=9%、Cr=13.5%、Ni=0.8%、N=0.15%、Mo=13%,其余为低磷废钢铁水与高碳锰铁铁水,出钢温度1600~1650℃;
[0023]步骤2、LF炉精炼:进站时间≥60min/炉,强吹时间≥12min,弱吹时间≥15min,镇静时间≥15min,出钢温度1550~1600℃;
[0024]步骤3、连铸,钢水不断地通过水冷结晶器,凝成硬壳后从结晶器下方出口连续拉出,经喷水冷却,全部凝固后切成坯料;
[0025]步骤4、热轧加热:板坯厚度180mm~220mm,入炉温度520~560℃,预热段温度750℃~900℃,加热时间20min,预热段结束进入一加热段,一加热段温度1010℃~1050℃,时间控制在45min,一加热段结束进入二加热段,二加热段温度1165℃~1185℃,时间控制在55min,二加热段结束进入均热段,均热段温度1285℃~1295℃,时间控制在40min,炉内加热总时间控制在160min;
[0026]步骤5、粗轧:采用5道次轧制,首道次压下率控制在27.1%,二道次压下率控制在32.1%,三道次压下率控制在36.5%,四道次压下率控制在32.3%,五道次压下率控制在22.3%,第一、三道次除鳞,除鳞速度1.5m/s;
[0027]步骤6、精轧:精轧投用水同时使用蒸汽除鳞,精轧入口温度1020~1120℃,精轧出口温度>980℃,采用8架精轧机道次压下率分别为F1:40.1%、F2:38.1%、F3:35.1%、F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及其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其化学成分包括:C≤0.15%、Si≤0.5%、Mn≤8.5%、P≤0.05%、S≤0.003%、Cr≤13%、Ni≤0.8%、N≤0.15%、Cu≤0.05%、B≤0.0025%、Mo≤13%,余量为Fe和少量不可避免的杂质;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的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AOD炉熔炼:出钢温度1600~1650℃;步骤2、LF炉精炼:出钢温度1550~1600℃;步骤3、连铸,钢水不断地通过水冷结晶器,凝成硬壳后从结晶器下方出口连续拉出,经喷水冷却,全部凝固后切成坯料;步骤4、热轧加热:板坯厚度180mm~220mm,入炉温度520~560℃,预热段温度750℃~900℃,加热时间20min~30min,预热段结束进入一加热段,一加热段温度1010℃~1050℃,时间控制在45min~55min,一加热段结束进入二加热段,二加热段温度1165℃~1185℃,时间控制在55min~65min,二加热段结束进入均热段,均热段温度1285℃~1295℃,时间控制在40min~50min,炉内加热总时间控制在160min~200min;步骤5、粗轧:采用5道次轧制,首道次压下率控制在27.1%~29.5%,二道次压下率控制在32.1%~35.3%,三道次压下率控制在36.5%~38.4%,四道次压下率控制在32.3%~33.1%,五道次压下率控制在22.3%~23.7%,第一、三道次除鳞,除鳞速度0.8m/s

1.8m/s;步骤6、精轧:精轧投用水同时使用蒸汽除鳞,采用8架精轧机道次压下率分别为F1: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伟周嘉晟冯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盛阳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