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0559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源电路,输出DC电压和AC电压,以便在电容器的两端施加AC电压和DC电压而获得与所述DC电压对应偏移的AC电压。在电源合电时,尽快收敛到所要求的电位。在电源合电时的一定期间中,在电容器(200)的两端施加DC电压,在经过所述一定期间后,在电容器(200)的一端施加DC电压,在另一端施加AC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源电路,输出DC电压和AC电压,以便在电容器的两端施加AC电压和DC电压而获得与所述DC电压对应偏移的AC电压。
技术介绍
近年来,以薄型、省电为特征的LCD,从装载在携带电话上的小型LCD到以壁挂电视为代表的大型LCD,被以各种方式利用。这种LCD中,在液晶上施加电压,改变液晶的取向状态,控制光的透过率从而对显示进行控制。在对这种液晶施加电压的控制中,有使用薄膜晶体管(Thin FilmTransistor,以下称为“TFT”)的有源矩阵方式,用图4对其进行说明(参照专利文献1)。横向的栅极线300和纵向的漏极线400被交叉配置,由此划分像素。在各像素中,设置作为开关元件的TFT500,将每个像素中分别形成的像素电极连接到TFT500的源极。与这样形成的各像素的像素电极整体相对,设置共用的对置电极900,在各像素电极和对置电极900之间封入液晶。因此,由各像素的像素电极、共用液晶、对置电极900来形成一个像素的液晶600。另外,将在辅助电容线800之间形成的辅助电容700连接到TFT500和像素电极的连接点上。这种有源矩阵方式中,对栅极线300依次施加使TFT500导通的栅极电压,使施加了栅极电压的行的全部TFT500导通,从而使其漏极-源极间导通。然后,依次输入到漏极线400的像素的视频信号经由TFT500,保持在辅助电容700,并施加到各个像素电极。因此,对各像素电极施加与其像素的视频信号对应的电压,通过将该电压施加到像素电极和对置电极900之间的液晶600,可在一条的水平扫描线上显示与视频信号对应的图像。然后,通过对各水平扫描线的像素重复上述步骤,可进行画面显示。再有,LCD中的辅助电容700通过保持电压而保持一个场之间像素电极的电位,对液晶600持续施加电压,显示一个画面部分的图像。而且,近年来还提出交流驱动方式在每一扫描线上使视频信号的极性反转,对置电极900的电压也在每一扫描线反转极性。图5表示该交流驱动方式的电源电路的现有例。在该电源电路中,在电容器的两端施加AC电压和DC电压,并将以DC电压大小变动的AC电压输出,将其提供给上述的对置电极900。图5所示电源电路110由输出AC电压的电压设定部11、以及输出DC电压的电压设定部21构成,在电压设定部11中,通过由开关元件将作为DC电压的Vw与地电平(0V)进行开关转换,产生AC电压(脉冲电压),通过电容器200将DC分量除去并作为AC电压提供给输出Out。另一方面,电压设定部21输出的作为DC电压分量的V2经由电阻器40而提供给输出Out。由此,对于来自电压设定部11的AC电压,在输出Out上获得以来自电压设定部21的DC电压变动的AC电压。再有,电阻器40防止输出Out对AC电压的电压设定部21的影响。特开2000-81606这里,上述现有的电源电路用于向LCD的对置电极施加AC电压时,其频率需要与数十Hz左右的低频率的LCD水平扫描线的切换定时匹配。因此,连接到电源电路的电容器的电容必须使用数十μF左右的比较大的电容,而且连接到电压设定部21的电阻器也必须是数百kΩ的比较大的电阻。因此,具有以下问题在电源合电时,电容器的电荷被充电需要时间,施加到对置电极的电压收敛到正常状态要相当长的时间。假如输出AC电压的电压设定部11的内部阻抗为0Ω,而电容为47μF、电阻为100kΩ,则电压设定部21使电容器的电荷充电并施加所要求DC电压约需要2秒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可有效地进行电容器的充电。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输出AC电压和所述AC电压的峰-峰电压之间的规定值的第一DC电压的第一电压设定部;以及输出第二DC电压的第二电压设定部,在电源合电后一定期间,输出所述第一电压设定部输出的第一DC电压和所述第二电压设定部输出的第二DC电压而施加到所述电容器的两端,并在经过所述一定期间后,将所述第一电压设定部的输出电压变更为AC电压,并输出所述AC电压和所述第二DC电压。另外,本专利技术最好包括第一电阻器,配置在从所述第二电压设定部至所述电容器的路径上;以及开关,与所述第一电阻器并联连接,在电源合电后一定期间,使所述开关导通,对所述第一电阻器进行旁路而将所述第二DC电压施加到所述电容器,在经过所述一定期间后,通过将所述开关关断而将所述第二DC电压经由所述电阻器施加到所述电容器。而且,本专利技术最好是通过由开关依次切换第三DC电压和地来生成所述AC电压。而且,本专利技术最好是将通过用分压电阻对所述第三DC电压进行分压而生成的电压作为所述第一DC电压。而且,本专利技术最好是将用所述分压电阻对所述第三DC电压进行1/2分压的电压作为所述第一DC电压。而且,本专利技术最好是将按所述AC电压的一个周期进行平均的电压作为所述第一DC电压。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电源电路的电源合电时,通过在电容器的两端施加DC电压并将电荷快速地给充电到电容器,与现有的电源电路相比,可将偏移了DC电压部分的AC输出电压尽快收敛到正常状态。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源电路的电路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源电路的电源合电时的输出波形的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源电路的电源断电时的输出波形的图。图4是以有源矩阵方式形成的LCD的等效电路图。图5是现有的电源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利用附图说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最佳方式。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电源电路的结构。图1所示电源电路100由输出AC电压的电压设定部10和输出DC电压的电压设定部20构成。电压设定部10由信号发生部1和分压部2构成。信号发生部1具有产生基准电压Vw的电源1-1,该电源1-1的输出被缓冲放大器1-2稳定。缓冲放大器1-2的输出输入到开关1-3的一个输入端,该开关1-3的另一输入端被连接到地。而且,通过该开关1-3进行开关转换,信号发生部1输出以地电平和基准电压Vw依次变化的AC电压(脉冲电压)。分压部2的一端被施加缓冲放大器1-2的输出,而另一端为连接到地的电阻值为R2和R3的两个电阻器2-1、2-2串联连接。因而,从两个电阻器2-1、2-2的连接点获得的分压电压经由缓冲放大器3-3而被输出。分压部2的输出根据电阻值R2、R3的值可调整,但最好使R2=R3。因此,输出为(1/2)Vw。作为信号发生部1的输出的AC电压和分压部2的输出被输入到开关3。因此,开关3通过开关转换可选择输出来自信号发生部1的AC电压和来自分压部2的DC电压的任何一个。而且,该开关的输出端与连接到外接的电容器200的一端的输出端子T1连接。另外,电压设定部20由输出基准电压V2的电源20-1、以及使该电源20-1的输出稳定的缓冲放大器20-2构成。因此,从电压设定部20恒常输出电压V2的DC电压。该电压设定部20的输出与电阻器40和开关30的并联连接的一端连接,另一端经由开关50与连接到外接电容器200的另一端的输出端子T2连接。开关50作为输入侧的端子,具有与电阻器40和开关30并联连接的端子A、以及与地连接的端子B,输出侧与输出端T2连接。因此,在将开关50连接到A的状态,通过使开关30导通,电压设定部20的输出原样施加到电容器200的另一端,通过使开关30关断,电压设定部20的输出经由电阻器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电路,输出DC电压和AC电压,以便在电容器的两端施加所述AC电压和所述DC电压而获得与所述DC电压对应偏移的AC电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输出AC电压和所述AC电压的峰-峰电压之间的规定值的第一DC电压的第一电压设定部;以及 输出第二DC电压的第二电压设定部,在电源合电后一定期间,输出所述第一电压设定部输出的第一DC电压和所述第二电压设定部输出的第二DC电压而施加到所述电容器的两端,并在经过所述一定期间后,将所述第一电压设定部的输出电压变更为AC 电压,并将输出所述AC电压和所述第二DC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竜司野原一伦吉田奉司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