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制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7358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吸能制动装置,吸能制动装置包括了:一防撞梁,受限位组件约束,保持与车体横梁平行;两套二连杆组件,分别设置于限位组件的两侧,二连杆组件的两端分别枢接于防撞梁、车体横梁;以及至少一拉簧,拉簧平行设置于防撞梁与车体横梁之间,拉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二连杆组件的铰接节点,拉簧提供约束铰接节点向两侧外扩的复位拉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充分利用车身宽度提供长距离的吸能行程,大大缩小了吸能装置的厚度,减少了对车辆内部空间的占用,增强了车辆行驶的灵活性。增强了车辆行驶的灵活性。增强了车辆行驶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能制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制动领域,具体地说,涉及吸能制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平板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如纯电动、燃料电池等作为动力来源的一种新型平板运输车,在平板运输车运行工况下,需要一种有效的防撞机制设计来保护车辆等的安全;
[0003]图1为现有技术的中的带防撞系统的车辆。如图1所示的现有车辆,在车身13头部的车身横梁12上加装带缓震的防撞系统10

,防撞系统10

通常采用沿撞击方向平行设置的吸能件,例如:弹簧,对于大质量的特种车辆,为了提升吸能件的效果,则必须大大增加吸能件的行程长度,造成防撞系统10

的整体厚度庞大,严重,占用了车辆内部空间,也不利于车辆行驶的灵活性。
[0004]而现有的防撞梁要么是直接发生碰撞形变,靠材料强度吸能,没有良好的缓冲作用,导致防撞效果失效,要么是有缓冲,但是防撞梁吸能向后带动机构溃缩需要很长一段缓冲空间,车辆没有反馈信号,不会急停,且缓冲空间太长占用车辆内部空间。
[0005]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吸能制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吸能制动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困难,能够充分利用车身宽度提供长距离的吸能行程,大大缩小了吸能装置的厚度,减少了对车辆内部空间的占用,增强了车辆行驶的灵活性。
[0007]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吸能制动装置,包括
[0008]一防撞梁,受限位组件约束,保持与车体横梁平行;
[0009]两套可以弯折的二连杆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限位组件的两侧,所述二连杆组件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所述防撞梁、车体横梁;以及
[0010]至少一拉簧,所述拉簧平行设置于所述防撞梁与车体横梁之间,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二连杆组件的铰接节点,所述拉簧提供约束所述铰接节点向两侧外扩的复位拉力。
[0011]优选地,当所述防撞梁受压力向所述车体横梁发生运动位移时,所述二连杆组件的铰接节点分别向车身两侧外移转化所述防撞梁向所述车体横梁的位移,所述拉簧通过复位拉力消减所述铰接节点的外移。
[0012]优选地,随所述防撞梁与所述车体横梁之间的间距减小,所述二连杆组件的铰接节点的间距增大,所述拉簧的复位拉力也增大。
[0013]优选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
[0014]一直线限位支座,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一侧,
[0015]一随动器,设置于所述车体横梁,所述随动器与所述直线限位支座相配合,所述直
线限位支座的引导方向垂直于所述车体横梁,所述拉簧的复位拉力的方向垂直于所述直线限位支座的引导所述随动器的方向。
[0016]优选地,每组所述二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以及铰接节点,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防撞梁、车体横梁枢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铰接节点。
[0017]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杆包括设置于中部的枢接孔以及分布于所述枢接孔两侧、形成夹角的第一支杆、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自由端的第一侧连接所述铰接节点,所述枢接孔与所述车体横梁的枢接座枢接,沿所述车体横梁的枢接座的内侧分别设置检测模块,当所述第二支杆离开所述检测模块的检测区域,则生成一制动信号。
[0018]优选地,沿所述车体横梁的枢接座的外侧分别设置一防撞吸能部,当制动吸能时,弹性支撑所述第一支杆的自由端的第二侧消减所述防撞梁向所述车体横梁的位移。
[0019]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杆基于枢接座转动,随所述第二支杆离开所述检测模块的检测区域,所述第一连杆压向所述防撞吸能部。
[0020]优选地,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支杆连接所述铰接节点。
[0021]优选地,包括两个拉簧,分别设置于所述直线限位支座的两侧,所述拉簧之间通过连接支杆连接。
[0022]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吸能制动方法,采用上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包括:当所述防撞梁1受压力向所述车体横梁发生运动位移时,所述二连杆组件的铰接节点3分别向车身13两侧外移转化所述防撞梁1向所述车体横梁的位移,所述拉簧11通过复位拉力消减所述铰接节点3的外移,吸收撞击能量。
[0023]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吸能制动方法,采用上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包括:
[0024]第一阶段,当所述防撞梁受压力向所述车体横梁发生运动位移时,所述二连杆组件的铰接节点分别向车身两侧外移转化所述防撞梁向所述车体横梁的位移,所述拉簧通过复位拉力消减所述铰接节点的外移,吸收撞击能量;
[0025]第二阶段,当所述防撞梁继续向所述车体横梁发生位移时,所述第二支杆离开所述检测模块的检测区域,则生成一制动信号。
[0026]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吸能制动方法,采用上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包括:
[0027]第一阶段,当所述防撞梁受压力向所述车体横梁发生运动位移时,所述二连杆组件的铰接节点分别向车身两侧外移转化所述防撞梁向所述车体横梁的位移,所述拉簧通过复位拉力消减所述铰接节点的外移,吸收撞击能量;
[0028]第二阶段,当所述防撞梁继续向所述车体横梁发生位移时,所述第二支杆离开所述检测模块的检测区域,则生成一制动信号;
[0029]第三阶段,所述第一连杆压向所述防撞吸能部,所述防撞吸能部弹性支撑所述第一支杆的自由端的第二侧消减所述防撞梁向所述车体横梁的位移。
[0030]优选地,所述第三阶段发生于所述第二阶段之前。
[0031]优选地,所述第三阶段和所述第二阶段同时发生。
[0032]本技术的吸能制动装置,能够充分利用车身宽度提供长距离的吸能行程,大大缩小了吸能装置的厚度,减少了对车辆内部空间的占用,增强了车辆行驶的灵活性,并且还能以非接触检测的方式自动生成制动信号,提前进行制动,提升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3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34]图1为现有技术的中的带防撞系统的车辆。
[0035]图2为带有本技术的吸能制动装置的车辆。
[0036]图3为本技术的吸能制动装置安装于车身衡量的示意图。
[0037]图4为本技术的吸能制动装置的立体图。
[0038]图5为本技术的吸能制动装置的常态示意图。
[0039]图6为本技术的吸能制动装置的常态下的第二连杆状态示意图。
[0040]图7为本技术的吸能制动装置的一级吸能状态示意图。
[0041]图8为本技术的吸能制动装置的一级吸能状态下的第二连杆状态示意图。
[0042]图9为本技术的吸能制动装置的二级吸能状态示意图。
[0043]图10为本技术的吸能制动装置的二级吸能状态下的第二连杆状态示意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能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防撞梁(1),受限位组件约束,保持与车体横梁平行;两套二连杆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限位组件的两侧,所述二连杆组件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所述防撞梁(1)、车体横梁;以及至少一拉簧(11),所述拉簧(11)平行设置于所述防撞梁(1)与车体横梁之间,所述拉簧(1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二连杆组件的铰接节点(3),所述拉簧(11)提供约束所述铰接节点(3)向两侧外扩的复位拉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防撞梁(1)受压力向所述车体横梁发生运动位移时,所述二连杆组件的铰接节点(3)分别向车身(13)两侧外移转化所述防撞梁(1)向所述车体横梁的位移,所述拉簧(11)通过复位拉力消减所述铰接节点(3)的外移。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随所述防撞梁(1)与所述车体横梁之间的间距减小,所述二连杆组件的铰接节点(3)的间距增大,所述拉簧(11)的复位拉力也增大。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一直线限位支座(7),设置于所述防撞梁(1)的一侧,一随动器(8),设置于所述车体横梁,所述随动器(8)与所述直线限位支座(7)相配合,所述直线限位支座(7)的引导方向垂直于所述车体横梁,所述拉簧(11)的复位拉力的方向垂直于所述直线限位支座(7)的引导所述随动器(8)的方向。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能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二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2)、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黎敏刘萌沈晶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西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