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研究外泌体作用的细胞共培养器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5439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研究外泌体作用的细胞共培养器皿,该细胞共培养器皿中,壳体具有培养腔,分隔件包括本体和能嵌设在本体内的过滤膜,通过分隔件的本体在培养腔内可拆卸的设计,使细胞共培养器皿在第一使用状态下实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相互独立,进而确保前期对两种细胞独立培养,在前期培养结束后,通过拆卸分隔件的本体,使细胞共培养器皿处于仅过滤膜安装在培养腔内的第二使用状态,从而使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双向导通,这样分隔件至少部分可拆卸的设计,一方面满足细胞前期培养独立性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方便的在两个使用状态之间切换,十分实用。十分实用。十分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研究外泌体作用的细胞共培养器皿


[0001]本技术涉及实验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研究外泌体作用的细胞共培养器皿。

技术介绍

[0002]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膜性囊泡,直径约30~120nm,其内包含蛋白质、脂质体、lncRNA、mRNA、miRNA等成份,可作为介导细胞间的媒介,参与细胞间通讯、细胞迁移、血管新生和免疫调节等过程。因为普通培养皿的细胞培养液除了外泌体,还存在悬浮细胞、死细胞、细胞碎片等成份,所以研究细胞A产生的外泌体对细胞B的影响,则首先需要通过超速离心法提取细胞A外泌体,再将提取到的细胞A外泌体加入到含有细胞B的培养皿中,进行混合培养,进而观察细胞B的变化。此种方法,过程繁琐,经济成本高,耗时长。
[0003]专利号为CN201921372794.9的中国技术专利就公开了《一种用于细胞胞外囊泡摄取的细胞培养皿和培养系统》,其中,培养皿本体具有内腔,内腔中安装有至少一个隔板,将所述内腔分割成至少两个细胞培养腔;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滤孔,所述滤孔的最低位置与所述内腔的腔底之间留有隔断高度,且所述滤孔上覆盖有滤膜。
[0004]虽然上述的培养皿在一定程度上两种不同细胞腔室的连通,但是由于滤膜孔径范围为200nm

600nm,除了细胞A外泌体,细胞碎片和直径约200nm

600nm的细胞外囊泡都可以通过此滤膜影响细胞B。此外,滤膜面积小导致细胞A外泌体滤过效率低,且分割的两个细胞腔室底面积差不多,无法让细胞A成为优势细胞从而分泌外泌体影响细胞B。综上所述,上述培养皿显然不能满足外泌体的研究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在独立培养后方便混合的用于研究外泌体作用的细胞共培养器皿。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研究外泌体作用的细胞共培养器皿,包括:
[0007]壳体,具有培养腔;
[0008]所述培养腔底壁上设置有基座,还包括有:
[0009]分隔件,包括本体和能嵌设在本体内的过滤膜,所述本体能拆卸的安装在所述培养腔的基座上,并能将所述培养腔间隔形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从而对应处于两种使用状态:
[0010]在第一使用状态下,嵌设有过滤膜的本体安装在培养腔内,从而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相互独立;
[0011]在第二使用状态下,仅所述过滤膜安装在培养腔内,从而使所述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的双向导通。
[0012]为了确保过滤膜在第二使用状态下单独实现对两个腔室的间隔,优选地,所述培
养腔的内壁上开设有供过滤膜插配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布置方向相交叉。
[0013]分隔件可以选择不同的拆装形式,优选为竖向,因此所述培养腔开口朝上设置,所述分隔件上还开设有供过滤膜嵌设的第二插槽。
[0014]具体地,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分别具有第一环壁和第二环壁,所述第一环壁和第二环壁通过侧壁相衔接而围合形成所述的培养腔,所述分隔件安装在所述侧壁上。
[0015]为了确保分隔件的安装顺畅,优选地,所述侧壁上开设有竖向延伸的导向槽,在所述本体外壁的对应位置设置有与该导向槽匹配的导向柱。
[0016]为了保证分隔件在安装于培养腔内的状态下能够适配不同的腔室结构,优选地,所述本体邻近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两侧对应具有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所述第一连接壁与所述第一环壁相衔接形成所述第一腔室的内壁,所述第二连接壁与所述第二环壁相衔接形成所述第二腔室的内壁。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均为弧形结构,且第一连接壁弧形结构的开口方向与第二连接壁弧形结构的开口方向相背。
[0018]为了确保在第一使用状态下的密封效果,所述第一腔室和分隔件之间设有第一密封条,对应在第一腔室的内壁上开设有适配该第一密封条的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二腔室和分隔件之间设有第二密封条,在所述第二腔室的内壁上对应开设有适配所述第二密封条的第二密封槽。
[0019]为了确保实验能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优选地,还包括有用来遮盖所述培养腔的盖板。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该用于研究外泌体作用的细胞共培养器皿通过分隔件的本体在培养腔内可拆卸的设计,使该细胞共培养器皿在第一使用状态下实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相互独立,进而确保前期对两种细胞独立培养,在前期培养结束后,通过拆卸分隔件的本体,使该细胞共培养器皿处于仅过滤膜安装在培养腔内的第二使用状态,从而使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双向导通,这样分隔件至少部分可拆卸的设计,一方面满足细胞前期培养独立性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方便的在两个使用状态之间切换,十分实用。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细胞共培养器皿处于第一使用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细胞共培养器皿处于第二使用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0023]图3为图2省略部分结构后的分解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细胞共培养器皿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0025]图5为图4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7]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该用于研究外泌体作用的细胞共培养器皿包括壳体1和分隔件2。其中壳体1具有培养腔10,为了确保实验
能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还包括有用来遮盖所述培养腔10的盖板5,此外培养腔10底壁上设置有基座100。
[0028]本实施例中的分隔件2具体包括本体21和能嵌设在本体21内的过滤膜22,本体21能拆卸的安装在培养腔10内,具体是安装在上述的基座100上,并能将培养腔10间隔形成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
[0029]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本体21和过滤膜22分别装配在培养腔10内,可以使细胞共培养器皿对应处于两种使用状态,其中,在第一使用状态下,嵌设有过滤膜22的本体21安装在培养腔10内,从而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相互独立;而在第二使用状态下,仅过滤膜22安装在培养腔10内,(即本体21从培养腔10内拆卸掉,过滤膜22实现了对培养腔10的间隔而使培养腔10形成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本实施例中的过滤膜22孔径为120nm,该过滤膜22实现了外泌体在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之间的双向导通。
[0030]上述的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分别具有第一环壁110和第二环壁120,第一环壁110和第二环壁120通过侧壁14相衔接而围合形成的培养腔10,分隔件2安装在侧壁14上。为了方便于本体21的拆装,在侧壁14上开设有竖向延伸的导向槽141,在本体21外壁的对应位置设置有与该导向槽141匹配的导向柱211。
[0031]具体而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研究外泌体作用的细胞共培养器皿,包括:壳体(1),具有培养腔(10);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腔(10)底壁上设置有基座(100),还包括有:分隔件(2),包括本体(21)和能嵌设在本体(21)内的过滤膜(22),所述本体(21)能拆卸的安装在所述培养腔(10)的基座(100)上,并能将所述培养腔(10)间隔形成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从而对应处于两种使用状态:在第一使用状态下,嵌设有过滤膜(22)的本体(21)安装在培养腔(10)内,从而所述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相互独立;在第二使用状态下,仅所述过滤膜(22)安装在培养腔(10)内,从而使所述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双向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器皿,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腔(10)的内壁上开设有供过滤膜(22)插配的第一插槽(13),所述第一插槽(1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的布置方向相交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器皿,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腔(10)开口朝上设置,所述分隔件(2)上还开设有供过滤膜(22)嵌设的第二插槽(2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器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分别具有第一环壁(110)和第二环壁(120),所述第一环壁(110)和第二环壁(120)通过侧壁(14)相衔接而围合形成所述的培养腔(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杰诚赵文军陈光杨伟芳李翔王翔张小龙富春涛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