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滤清器的排尘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5409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滤清器的排尘盖,包括盖体,盖体底部设有若干分隔筋,将盖体下部的腔体分隔成若干个集尘腔,每个集尘腔底部开设有排尘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若干分隔筋将各集尘腔分隔成相互独立的腔体,从进气通道及旋流箱总成过滤出的水分、杂质分成多份积聚到各个集尘腔内、从各自独立的排尘口排出,更利于将水分、杂质排干净,避免灰尘沉积在盖体内、将排尘口堵塞,降低排尘的压力,保证滤清器的过滤效率。滤效率。滤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滤清器的排尘盖


[0001]本技术涉及内燃机进气系统的空气过滤器领域,尤其是一种空气滤清器的排尘盖。

技术介绍

[0002]沙漠空气滤清器通常应用于如矿山、砂石厂、沙漠地带等灰尘浓度非常大的工况恶劣的环境使用的车辆上,其主要作用是滤除空气中的灰尘、砂粒等污染物,为发动机提供清洁的空气。
[0003]现有沙漠空气滤清的排尘盖的底面为平面,灰尘容易沉积在排尘盖底面,排尘压力较大,排尘口容易发生堵塞,进而影响滤清器的过滤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沙漠空气滤清的排尘盖容易沉积灰尘、排尘孔容易堵塞等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空气滤清器的排尘盖,过排尘盖不容易沉积灰尘、排尘口不容易堵塞。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空气滤清器的排尘盖,包括盖体, 盖体底部设有若干分隔筋,将盖体下部的腔体分隔成若干个集尘腔,每个集尘腔底部开设有排尘口。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8]分隔筋沿前后向布置。
[0009]分隔筋向上凹入形成。
[0010]盖体下部为漏斗形,下部前后侧面为朝内倾斜的第一斜面,下部左右侧面从上至下为依次相连、朝内倾斜的第二斜面与第三斜面。
[0011]第二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三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0012]盖体顶部具有环槽,环槽内设置有第四密封件。
[0013]环槽的内侧面为第四斜面。
[0014]第四密封件与第四斜面相对的表面为第五斜面,在压紧密封时,第五斜面压紧在第四斜面上。
[0015]盖体的四周表面朝内凹入形成有筋条。
[0016]排尘口上设置排尘阀。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8]本技术的若干分隔筋将各集尘腔分隔成相互独立的腔体,从进气通道及旋流箱总成过滤出的水分、杂质分成多份积聚到各个集尘腔内、从各自独立的排尘口排出,更利于将水分、杂质排干净,避免灰尘沉积在盖体内、将排尘口堵塞,降低排尘的压力,保证滤清器的过滤效率。排尘盖的盖体的下部为漏斗形,从进气通道及旋流箱总成过滤出的水分、杂质沿各斜面下滑,下滑过程速度不断变大,更利于将排尘阀打开,避免灰尘沉积将排尘口堵
塞。盖体顶部的环槽与第四密封件通过斜面压紧,给第四密封件提供支撑力,使第四密封件稳定不会形成塌斜,保证第四密封件的密封可靠性,而且斜面接触的接触面积大,密封可靠性更高。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采用本技术的空气滤清器的立体图。
[0020]图2为图1的爆炸图。
[0021]图3为图1的前后向纵截面剖视图。
[0022]图4为图1的左右向纵截面剖视图。
[0023]图5为旋流箱总成的爆炸图。
[0024]图6为下盖的剖视图。
[0025]图7为图6中A部的放大图。
[0026]图8为图7中B部的放大图。
[0027]图9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0028]图10为图9中C部的放大图。
[0029]图中:1、外壳;11、进气口;12、出气口;
[0030]2、旋流箱总成;21、箱壳;211、进气通道;212、出气通道;213、隔板;214、凸起部;215、侧腔;22、上盖;221、第一管孔;23、旋流管组件;231、上管体;232、下管体;233、套筒;234、旋流叶片;24、下盖;241、框体;242、第二管孔;243、凹坑;244、第一加强筋;245、第二加强筋;246、第一翻边;247、缺口;248、第二翻边;249、凹槽; 25、拉杆;26、第二密封件;27、第三密封件;
[0031]3、排尘盖;31、盖体;311、第一斜面;312、第二斜面;313、第三斜面;314、分隔筋;315、集尘腔;316、排尘口;317、筋条;318、环槽;319、第四斜面;32、排尘阀;33、第四密封件;331、第五斜面;
[0032]4、第一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4]如图1至图4所示,空气滤清器的外壳1底部通过卡扣连接固定有排尘盖3,二者的内部空腔内设置旋流箱总成2,外壳1与排尘盖3的配合部位设置第一密封件4对内部空腔进行密封;外壳1上开设有竖直的进气口11与朝外倾斜一定角度的出气口12,如图3所示,旋流箱总成2上对应进气口11与出气口12具有进气通道211与出气通道212。
[0035]如图3至图5所示,旋流箱总成2的箱壳21内通过紧固件固定设有上盖22,箱壳21底部通过密封胶粘接固定有下盖24,箱壳21与下盖24的配合部位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26进行密封,旋流管组件23穿过设置在上盖22与下盖24之间;上盖22与下盖24之间、位于旋流管组件23的外周竖直固定设置有若干拉杆25,若干拉杆25支撑在上盖22与下盖24之间,提高支撑强度。如图5所示,上盖22开设若干第一管孔221;下盖24上开设若干第二管孔242;旋流管组件23包括若干旋流管,每根旋流管包括上管体231与下管体232,如图3、图4所示,上管体231的上端部从上盖22的第一管孔221穿出,下管体232的下端部从下盖24的第二管孔242穿
出;上管体231的下端部伸入下管体232的上端部,上管体231伸入的端部套设有套筒233,套筒233的外周设置有若干旋流叶片234。
[0036]如图3至图5所示,旋流箱总成2的箱壳21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外壳1上,箱壳21与外壳1的配合部位之间设置第三密封件27进行密封。箱壳21的上部具有隔板213,将箱壳21上部分隔成进气通道211与出气通道212;如图3所示,隔板213位于进气口11正下方、沿进气方向向下倾斜,在进气通道211上部形成气流变向加速腔,空气流从进气口11进入气流变向加速腔,撞击到倾斜的隔板213上,空气流中的一部分颗粒较大、重力较重的杂质及水分被初步拦截过滤在斜面上,在自身重力或气流压力的作用下,沿隔板213下滑、落至排尘盖3内;撞击变向后的空气流再次变向180度后被吸入旋流箱总成2内,在变向过程中,将空气流中的大颗粒杂质及水分进一步拦截过滤;大部分大颗粒杂质及水分在进入旋流箱总成2之前被初步过滤掉,避免大颗粒杂质及水分被卷入旋流箱总成2中,保证旋流箱总成2的过滤效率,延长旋流箱总成2的使用寿命;倾斜的隔板213在出气通道212内形成倾斜空气流出口,对空气流起引导作用,利于降低气流阻力,降低出气通道212的背压。如图5所示,箱壳21下部、位于进气通道211相对两侧的侧面分别向外凸起形成凸起部214,如图4所示,凸起部214在旋流管组件23相对的两侧形成有侧腔215,侧腔215位于远离进气通道211的侧部,可以让气流顺利通过,增加旋流管组件23两侧部的气流流量,提高两侧部旋流管组件23的利用率,提高旋流箱总成2的总体利用率,进而提高总体的过滤效果。
[0037]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滤清器的排尘盖,包括盖体(31),其特征在于: 盖体(31)底部设有若干分隔筋(314),将盖体(31)下部的腔体分隔成若干个集尘腔(315),每个集尘腔(315)底部开设有排尘口(316)。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的排尘盖,其特征在于:分隔筋(314)沿前后向布置。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的排尘盖,其特征在于:分隔筋(314)向上凹入形成。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的排尘盖,其特征在于:盖体(31)下部为漏斗形,下部前后侧面为朝内倾斜的第一斜面(311),下部左右侧面从上至下为依次相连、朝内倾斜的第二斜面(312)与第三斜面(313)。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的排尘盖,其特征在于:第二斜面(31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忠可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亿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