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4926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箱体,所述箱体内腔背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底板、箱体、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一转轴、圆盘、第一接触块、移动杆、第二接触块、训练模型主体、支撑板、放置块、动脉模拟血管、静脉模拟血管、弹簧、双开门、第二转轴、第一铭牌和第二铭牌的设置,达到了训练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训练效果差的问题,当人们在使用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时,可以模拟动脉血管的跳动,能直观的了解训练的准确性,且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在使用后方便更换。便更换。便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


[0001]本技术涉及动脉采血训练辅助设备
,具体为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

技术介绍

[0002]动脉采血是医学院护理专业的一项基本操作,这类操作虽然程序上并不复杂,但是要达到一定的娴熟程度也特别不容易,尤其是很多实习生或者新职工进入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难题,动脉就在静脉的旁边,容易出现采动脉血时采错的现象。
[0003]目前现有的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训练效果差,当人们在使用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时,无法模拟动脉血管的跳动,不能直观的了解训练的准确性,且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在使用后不方便更换,同时不能增加人们的辨识能力,降低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具备训练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训练效果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箱体,所述箱体内腔背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表面啮合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表面的左侧啮合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的轴心处套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表面的前侧套接有圆盘,所述圆盘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接触块,所述箱体内腔的左侧设置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右侧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接触块配合使用的第二接触块,所述箱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训练模型主体,所述训练模型主体的左侧设置有教学模型,且教学模型包括有手部模型和腹股沟模型,且教学模型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的顶部贯穿至训练模型主体的内腔并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放置块,所述放置块的内侧设置有动脉模拟血管,所述训练模型主体内腔的后侧设置有静脉模拟血管。
[0006]优选的,所述移动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部与箱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移动杆的表面套接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的底部与训练模型主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训练模型主体的正面设置有双开门,所述双开门正面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第二齿轮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
[0009]优选的,所述训练模型主体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滑块,且滑块的内侧与支撑板的两侧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训练模型主体右侧顶部的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铭牌,所述第一铭牌
的顶部设置有标语动脉(红色),所述训练模型主体右侧顶部的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铭牌,所述第二铭牌的顶部设置有标语静脉(蓝色)。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1、本技术通过底板、箱体、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一转轴、圆盘、第一接触块、移动杆、第二接触块、训练模型主体、支撑板、放置块、动脉模拟血管、静脉模拟血管、弹簧、双开门、第二转轴、第一铭牌和第二铭牌的设置,达到了训练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训练效果差的问题,当人们在使用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时,可以模拟动脉血管的跳动,能直观的了解训练的准确性,且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在使用后方便更换,同时能增加人们的辨识能力,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0013]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铭牌和第二铭牌,对人们在训练时起到了便于直观快速的得出采血训练的准确性,解决了人们在训练时不便于直观快速的得出采血训练的准确性,通过设置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对圆盘在转动时起到了减速的作用,解决了圆盘在转动时转速过快影响训练效果的问题,通过设置密封圈,对训练模型主体在使用时起到了密封的作用,解决了训练模型主体在使用时出现液体沿着移动杆与训练模型主体的连接处流出的问题,通过设置双开门和把手,对动脉模拟血管和静脉模拟血管在使用后起到了便于更换的作用,解决了动脉模拟血管和静脉模拟血管在使用后不便于更换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箱体结构俯视剖面图;
[0016]图3为本技术训练模型主体结构俯视剖面图;
[0017]图4为本技术腹股沟训练模拟示意图。
[0018]图中:1、底板;2、箱体;3、电机;4、第一齿轮;5、第二齿轮;6、第三齿轮;7、第一转轴;8、圆盘;9、第一接触块;10、移动杆;11、第二接触块;12、训练模型主体;13、支撑板;14、放置块;15、动脉模拟血管;16、静脉模拟血管;17、弹簧;18、双开门;19、第二转轴;20、第一铭牌;21、第二铭牌。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002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1]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
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2]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请参阅图1

4,包括底板1,底板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箱体2,箱体2内腔背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机3,电机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4,第一齿轮4的表面啮合有第二齿轮5,第二齿轮5表面的左侧啮合有第三齿轮6,第三齿轮6的轴心处套接有第一转轴7,第一转轴7表面的前侧套接有圆盘8,圆盘8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接触块9,箱体2内腔的左侧设置有移动杆10,移动杆10右侧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接触块9配合使用的第二接触块11,箱体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临床教学用动脉采血训练模型,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箱体(2),所述箱体(2)内腔背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机(3),所述电机(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4),所述第一齿轮(4)的表面啮合有第二齿轮(5),所述第二齿轮(5)表面的左侧啮合有第三齿轮(6),所述第三齿轮(6)的轴心处套接有第一转轴(7),所述第一转轴(7)表面的前侧套接有圆盘(8),所述圆盘(8)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接触块(9),所述箱体(2)内腔的左侧设置有移动杆(10),所述移动杆(10)右侧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接触块(9)配合使用的第二接触块(11),所述箱体(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训练模型主体(12),所述训练模型主体(12)的左侧设置有教学模型,且教学模型包括有手部模型和腹股沟模型,且教学模型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10)的顶部贯穿至训练模型主体(12)的内腔并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3),所述支撑板(13)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放置块(14),所述放置块(14)的内侧设置有动脉模拟血管(15),所述训练模型主体(12)内腔的后侧设置有静脉模拟血管(16)。2.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婕雷明韦超连关铭潘艳林李会梅冯韵锦梁莉琪罗秀梅
申请(专利权)人: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