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用间隔件、使用了其的层叠遮光构件、遮光环、透镜单元及照相机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2531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47
提供抑制因内周面的光的反射而产生的光斑现象、而且也抑制了重影的产生的透镜用间隔件、以及使用了该透镜用间隔件的层叠遮光构件、遮光环、透镜单元以及照相机模块等。一种透镜用间隔件,是至少1个以上透镜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上堆叠而成的透镜单元中使用的透镜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含有树脂以及颜料的延伸树脂膜,在剖视时具有中空板状的外形,在内周端面具有设置了尖状凹部的内周开口部,该尖状凹部具有5μm以上的最大深度La。该尖状凹部具有5μm以上的最大深度La。该尖状凹部具有5μm以上的最大深度L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透镜用间隔件、使用了其的层叠遮光构件、遮光环、透镜单元及照相机模块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透镜用间隔件以及使用了透镜用间隔件的层叠遮光构件、遮光环、透镜单元以及照相机模块等。

技术介绍

[0002]在例如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等信息通信终端、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中,内置有用于拍摄被摄体并变换为图像信号的照相机模块。该照相机模块具备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摄像元件、和用于在该摄像元件上成像被摄体的图像的透镜单元。透镜单元通常由多个光学透镜的组合构成。
[0003]在这种照相机模块中,要求除去不需要的入射光、反射光,防止光晕、透镜光斑、重影等的产生,提高摄像图像的画质。因此,提出了使得用于遮蔽无用光的遮光板、遮光环等介于透镜之间的透镜单元、照相机模块等。
[0004]作为这样的遮光构件,提出了在PET膜等基材膜的两面形成有含有炭黑、润滑剂、微粒以及粘合剂树脂的遮光层的遮光膜(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2)。而且,通过将这种遮光膜冲裁成中空状来用作遮光环等。
[0005]然而,在使这种遮光环介于透镜间的情况下,通过透镜入射的光在PET膜的露出的内周面被反射,其结果,有时产生光斑现象。为了降低这样的光斑现象的产生,公开了如下方法:使用碱性溶液等蚀刻液对内周面进行蚀刻(腐蚀处理、化学处理),由此使PET膜的露出的内周面成为弯曲形状,并且使表面粗糙化;在PET膜的露出的内周面形成无数的微细孔并进行粗糙化等(参照专利文献3以及4)。
[0006]在先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

274218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WO2006/016555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

301607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4:韩国登录专利第10

184340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2]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13]然而,通过专利文献3以及4中记载的方法得到的遮光环在蚀刻时碱性溶液难以浸透到膜内部,因此只能以内周面稍微弯曲的程度使表面腐蚀。此外,其表面粗糙化程度也至多为亚微米级左右。在此,为了进行更深的蚀刻,考虑提高腐蚀处理液的碱性或增大处理温度、增加处理时间。然而,记载了:这样一来,设置于基材膜上的遮光层等其他层的物性下降,变形而无法维持尺寸精度等,无法满足其他的要求性能。因此,在专利文献3以及4中记载的方法中得到的相机透镜用间隔件、遮光叶片等实际上,光斑现象的降低效果并不够。
[0014]而且,专利文献3以及4中记载的相机透镜用间隔件、遮光叶片等的表面粗糙化程度为亚微米级左右,因此,例如在广角摄影等视场角大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球状或轮状或者几何学状的重影,存在对于该问题没有任何应对的问题。
[0015]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抑制因内周面的光的反射而产生的光斑现象、而且也抑制了重影的产生的透镜用间隔件、以及使用了该透镜用间隔件的层叠遮光构件、遮光环、透镜单元以及照相机模块等。
[0016]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7]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对透镜用间隔件、使用其的层叠遮光构件等的内周面形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给定的树脂膜在膜的面内方向上的成形加工性(蚀刻性)优异,通过在该给定的树脂膜的内周端面设置具有给定深度的比较锐利的尖状凹部,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0018]即,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所示的各种具体的方式。
[0019](1)一种透镜用间隔件,被使用于至少1个以上透镜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上堆叠而成的透镜单元中,其特征在于,具备含有树脂以及颜料的延伸树脂膜,在剖视时具有中空板状的外形,在内周端面具有设置了尖状凹部的内周开口部,该尖状凹部具有5μm以上的最大深度La。
[0020](2)根据(1)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在外周端面还具有设置了尖状凹部的外周开口部,该尖状凹部具有5μm以上的最大深度Lb。
[0021](3)根据(1)或(2)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还具有在俯视时从外周端面向外侧延伸突出的定位用凸部。
[0022](4)根据(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还具有在俯视时外周的一部分被切除的定位用凹部。
[0023](5)根据(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在一个主面还具有表面粗糙面部和/或在另一个主面还具有背面粗糙面部。
[0024](6)根据(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所述颜料的含有比例相对于所述延伸树脂膜为0.3~15质量%。
[0025](7)根据(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所述延伸树脂膜具有0.5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厚度。
[0026](8)根据(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所述延伸树脂膜是双轴延伸聚酯膜。
[0027](9)根据(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所述延伸树脂膜是选自包含双轴延伸脂环式聚酰亚胺膜以及双轴延伸芳香族聚酰亚胺膜的组中的1种。
[0028](10)根据(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具有1.5以上的光学浓度。
[0029](11)一种层叠遮光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依次具备具有1.0以上的光学浓度的第一遮光层以及基材的层叠构造,所述基材具备透镜用间隔件,该透镜用间隔件具备含有树脂以及颜料的延伸树脂膜,在剖视时具有中空板状的外形,在内周端面具有设置了尖状凹部的内周开口部,该尖状凹部具有5μm以上的最大深度La。
[0030](12)根据(11)所述的层叠遮光构件,还具备具有1.0以上的光学浓度的第二遮光层,具有至少依次具备所述第一遮光层、所述基材以及所述第二遮光层的层叠构造。
[0031]在此,上述(11)或者(12)所述的层叠遮光构件优选还具有上述(2)~(10)中的任一项以上的技术特征。
[0032](13)一种遮光环,其特征在于,具有环状的外形形状,具有至少依次具备第一遮光层以及基材的层叠构造,其特征在于,
[0033]所述基材具备透镜用间隔件,该透镜用间隔件具备含有树脂以及颜料的延伸树脂膜,在剖视时具有中空板状的外形,在内周端面具有设置了尖状凹部的内周开口部,该尖状凹部具有5μm以上的最大深度La,所述第一遮光层具有1.0以上的光学浓度。
[0034]在此,上述(13)所述的遮光环优选还具有上述(2)~(10)中的任一项以上的技术特征。
[0035](14)一种透镜单元,将多个透镜堆叠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上,在至少一对所述透镜之间配置有选自包含上述(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上述(11)以及(12)所述的层叠遮光构件、以及上述(13)所述的遮光环的组中的1个以上。
[0036](15)一种照相机模块,至少具有多个透镜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上被堆叠而成的透镜单元和通过所述透镜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透镜用间隔件,被使用于至少1个以上透镜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上堆叠而成的透镜单元中,所述透镜用间隔件的特征在于,具备含有树脂以及颜料的延伸树脂膜,在剖视时具有中空板状的外形,在内周端面具有设置了尖状凹部的内周开口部,该尖状凹部具有5μm以上的最大深度L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在外周端面还具有设置了尖状凹部的外周开口部,该尖状凹部具有5μm以上的最大深度Lb。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俯视时从外周端面向外侧延伸突出的定位用凸部。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俯视时外周的一部分被切除的定位用凹部。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在一个主面还具有表面粗糙面部和/或在另一个主面还具有背面粗糙面部。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颜料的含有比例相对于所述延伸树脂膜为0.3~15质量%。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树脂膜具有0.5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厚度。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树脂膜是双轴延伸聚酯膜。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树脂膜是选自包含双轴延伸脂环式聚酰亚胺膜以及双轴延伸芳香族聚酰亚胺膜的组中的1种。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用间隔件,其特征在于,具有1.5以上的光学浓度。11.一种层叠遮光构件,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滨豪士小川和纪中山真一根岸朋子富泽秀造中村薰野泽和洋丰岛靖麿栗岛进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木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