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冷源与热源的恒温室温度调节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21503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冷源与热源的恒温室温度调节系统,恒温室上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且恒温室内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换热系统设置在恒温室外,换热系统包括相互并联的用于提供热源的加热结构、用于提供冷源的冷却结构和无换热节流结构,加热结构包括加热管道、设置在加热管道上的第一控制阀、热源换热器和热源介质,加热管道内的空气在热源换热器中与热源介质提供的热能进行换热;冷却结构包括冷却管道、设置冷却管道上的第二控制阀、冷源换热器和冷源介质,冷却管道内的空气在冷源换热器内与冷源介质提供的冷能进行换热;无换热节流结构包括无换热管道和设置在无换热管道上的第三控制阀。该统布设成本相对低廉,并更高的控温精度与灵敏度。更高的控温精度与灵敏度。更高的控温精度与灵敏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冷源与热源的恒温室温度调节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温度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冷源与热源的恒温室温度调节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恒温室通常通过在密闭实验室中安装空调来实现,但空调作为一种完整的日用商品无法作太多的适应性改造,因而恒温室温度无法被精确控制。其他的一些恒温室方案通常采用压缩机换热,铺设空气循环管网及温度监测传感器,从而实现密闭空间的温度控制。这种方案通常建设投入大,存在热交换机温度不稳定而导致的温度控制灵敏度、准确度不足的问题。
[0003]由于导体电阻率受温度影响大,故在导体电阻率的高精度检测中要求检测温度恒定可控,因而对检测实验室环境温度也提出了更高的恒定性要求。但现有技术中无法提供符合要求的检测实验室环境温度。
[0004]专利99809644.X《控制恒温室内温度的方法和恒温设备》中,气流被引导流经2个热交换器以达到理想温度,再引入到恒温室以实现恒温控制。该方法中恒温室不完全密封,且换热器加热冷却温度无法精准控制,因而需要采用2级换热器以求达到精准进气温度控制。尽管如此,换热设备的温度依然由于热惯性而存在实时波动的问题,从而使经两级换热后的进气温度不精准。基于此,本技术提出具有物理恒定温度的冷热源换热器,用于改善恒温室的控温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冷热源温度不恒定导致的控温灵敏度不足的缺点,提供一种冷源基于固液混合相、热源基于气液混合相的恒温室温度控制系统。该恒温控制系统布设成本相对低廉,且具有更高的控温精度。
>[0006]本技术至少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之一实现。
[0007]一种基于冷源与热源的恒温室温度调节系统,包括恒温室、进气管道、第一动力装置、换热系统和出气管道,
[0008]所述恒温室上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且恒温室内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
[0009]所述进气管道的入口与所述进气口相通,所述第一动力装置用于将恒温室内的空气从进气口经所述进气管道输送到所述换热系统中;
[0010]所述换热系统包括相互并联的用于提供热源的加热结构、用于提供冷源的冷却结构和无换热节流结构,所述加热结构包括加热管道、设置在加热管道上的第一控制阀、热源换热器和热源介质,加热管道内的空气在所述热源换热器中与所述热源介质提供的热能进行换热;所述冷却结构包括冷却管道、设置冷却管道上的第二控制阀、冷源换热器和冷源介质,冷却管道内的空气在所述冷源换热器内与所述冷源介质提供的冷能进行换热;所述无换热节流结构包括无换热管道和设置在无换热管道上的第三控制阀,所述加热管道、所述
无换热管道和所述冷却管道的入口均分别与所述进气管道的出口相通,所述加热管道、所述冷却管道和所述无换热管道的出口均分别与所述出气管道的入口相通,所述出气管道的出口与所述恒温室上的所述出气口相通。
[0011]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口的数量有至少一个,所述出气口的数量有至少一个。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进气口和出气口的数量,从而可以针对性地将控制恒温室内的不同位置的温度,提高温度调节的灵敏度。
[0012]进一步地,每个进气口和每个出气口处均相应设置有控制阀。如此设置,可以根据恒温室内的局部温度来控制相应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开度,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恒温室的温度。
[0013]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均匀分布在恒温室内。通过在恒温室内不同位置处布置温度传感器,可以对不同位置的温度进行测量,以便于实现恒温室温度精确调节。
[0014]进一步地,在所述加热管道、所述无换热管道和所述冷却管道的入口前设置有用于测量进气温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在所述加热管道、所述无换热管道和所述冷却管道的出口设置有用于测量出气温度的出气温度传感器。
[0015]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结构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热源介质的第一储件、与所述热源介质接触以产生热源的电热棒、热源输入管道和热源输出管道,所述第一储件、所述热源输入管道、所述热源换热器和所述热源输出管道形成热源环路。
[0016]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结构还设置有用于对第一储件进行稳压的稳压装置。
[0017]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器和用于监测所述稳压装置的稳压传感器,所述稳压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0018]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结构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冷源介质的第二储件、冷源输入管道和冷源输出管道,所述第二储件、所述冷源输入管道、所述冷源换热器和所述冷源输出管道形成冷源回路。
[0019]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结构还包括第二动力装置,所述冷源介质为固液混合物,所述第二动力装置用于将固液混合物中的能够提供冷能的液体通过所述冷源输入管道流经所述冷源换热器以与空气进行换热。
[002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能够实现的有益效果至少如下:
[0021](1)本技术由于采用固液混合物冷源介质及液汽混合物热源介质,因而冷源与热源具有固定的温度,减少了循环空气热交换中的变量,循环气流温度直接受控制阀开口控制,因而可迅速而准确的调节出气口气流温度,从而实现更精准更灵敏的恒温控制性能。
[0022](2)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恒温控制系统布设成本相对低廉。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恒温室温度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5]请参阅图1,一种基于冷源与热源的恒温室温度调节系统,包括恒温室1、进气管道2、第一动力装置3、换热系统和出气管道4,恒温室1上开设有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且恒温室内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19。本实施例中,进气口11的数量有3个,分别定义为第一进气口R1、第二进气口R2和第三进气口R3,进气口11开设在恒温室1的其中一面墙壁上,3个进气口等间距设置,出气口12的数量有3个,分别定义为第一出气口C1、第二出气口C2和第三出气口C3,出气口12开设在与进气口11相对的另一墙壁上,3个出气口12等间距设置。可以理解的是,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减。本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器有5个,分别定为为第一温度传感器W1、第二温度传感器W2、第三温度传感器W3、第四温度传感器W4和第五温度传感器W5,分别均匀设置在恒温室1内,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恒温室的不同位置处,且温度传感器为电子温度计。
[0026]进气管道2的入口与3个进气口11均相通,第一动力装置3用于将恒温室1内的空气从进气口11经进气管道2输送到换热系统中,用于实现空气在管道和恒温室之间的循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动力装置3为涡轮泵,用于将恒温室1中的空气送入换热系统中。
[0027]换热系统设置在恒温室1外,换热系统包括相互并联的用于提供热源的加热结构、用于提供冷源的冷却结构和无换热节流结构。
[0028]加热结构包括加热管道、设置在加热管道上的第一控制阀5、热源换热器和热源介质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冷源与热源的恒温室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恒温室(1)、进气管道(2)、第一动力装置(3)、换热系统和出气管道(4);所述恒温室(1)上开设有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且恒温室内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19);所述进气管道(2)的入口与所述进气口(11)相通,所述第一动力装置(3)用于将恒温室(1)内的空气从进气口(11)经所述进气管道(2)输送到所述换热系统中;所述换热系统包括相互并联的用于提供热源的加热结构、用于提供冷源的冷却结构和无换热节流结构,所述加热结构包括加热管道、设置在加热管道上的第一控制阀(5)、热源换热器(17)和热源介质,加热管道内的空气在所述热源换热器(17)中与所述热源介质提供的热能进行换热,所述热源介质为液汽混合物;所述冷却结构包括冷却管道、设置在冷却管道上的第二控制阀(6)、冷源换热器(18)和冷源介质,冷却管道内的空气在所述冷源换热器内与所述冷源介质提供的冷液进行换热,所述冷源介质为固液混合物;所述无换热节流结构包括无换热管道和设置在无换热管道上的第三控制阀(7),所述加热管道、所述无换热管道和所述冷却管道的入口均分别与所述进气管道(2)的出口相通,所述加热管道、所述冷却管道和所述无换热管道的出口均分别与所述出气管道(4)的入口相通,所述出气管道(4)的出口与所述恒温室(1)上的所述出气口(12)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冷源与热源的恒温室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11)的数量有至少一个,所述出气口(12)的数量有至少一个。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冷源与热源的恒温室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进气口(11)和每个出气口处均相应设置有控制阀。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冷源与热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茂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质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