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16829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其中,房间新风系统包括:房间新风口,开设在房间的围护结构上,用于将房间外的新风通入房间内;房间回风管,用于将房间内的污浊空气排出至房间外;风机盘管,设置在所述房间内,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和吸风口,所述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吸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房间新风口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之间的距离;所述壳体内设有风机,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从所述房间新风口进入房间的新风和房间内空气可从所述吸风口进入到所述风机盘管内,再从所述出风口高速排出,推动房间内空气流动和新风置换,房间内污浊空气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抽出再排往房间外。房间外。房间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风系统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物包括住宅的通风系统中,一种常用的负压通风方式是,采用负压主排风管和房间回风管抽风,依靠回风管负压动力来实现房间新风置换,减省了作为房间气流置换动力的风机,降低了新风系统安装难度和安装工作量。但是,这种负压通风方式在失去房间内部气流置换的送风动力之后,为了防止房间内新风自新风口直奔回风口而发生新风短路,要求房间回风管管口与新风口相远设置(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要尽可能拉开距离),致使回风管路长度增加、安装工作量增加、气流沿程阻力增加,并且在房间内通风气流主体四周,依然存在着大区域的通风盲区,如图1所示。
[0003]而另一种正负压结合的通风方式是,利用作为中央空调末端的房间门头风机盘管,使之房间内循环和新风置换“一机两用”。新风置换时来自住宅过道等公共空间的新风,通过新风连接管流入房间风机盘管被加压排出,新风获得动能射向对墙,压迫污浊空气流向房间回风管;这种有房间气流循环动力的房间新风置换方式,可以加大房间气流搅动幅度,大幅度减少通风盲区,新风置换效果好;并且房间回风管口可以任意设置,甚至设置在新风口附近也可以;但是,这种正负压结合通风方式,要将房间风机盘管设置房间空调内循环和新风置换“一机两用”专门模块,还要设置新风连接管,并且室内装潢时新风连接管要自过道向上穿越吊顶、再横向穿越房间门头上方的横梁,还要与风机盘管模块新风进风口精准对接组装,工程量大,安装精度要求比较高,如图2所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包括:
[0005]房间新风口,开设在房间的围护结构上,用于将房间外的新风通入房间内;
[0006]房间回风管,用于将房间内的污浊空气排出至房间外;
[0007]风机盘管,设置在所述房间内,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和吸风口,所述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吸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房间新风口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之间的距离;所述壳体内设有风机,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从所述房间新风口进入房间的新风和房间内空气可从所述吸风口进入到所述风机盘管内,再从所述出风口高速排出,推动房间内空气流动和新风置换,房间内污浊空气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抽出再排往房间外。
[0008]较佳地,所述房间新风口设置在房间的墙壁上、房间房门的门头上或房间的房门的门扇上。
[0009]所述房间新风口上设有风门,当所述风门关闭时,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房间内的
空气从所述吸风口进入所述风机盘管内,经所述出风口排出后,再进入所述吸风口,实现房间空气内循环;
[0010]当所述风门打开时,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房间外新风从所述房间新风口进入房间内,再从所述吸风口进入所述风机盘管内,经所述出风口排出至房间内,新风驱动房间内的污浊空气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进入所述房间回风管,然后排出至房间外,完成新风置换。
[0011]较佳地,所述风机盘管为分体空调的室内机,包括壁挂机、柜机、暗装风机盘管、明装风机盘管;所述室内机与所述分体空调的室外机相连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
[0012]较佳地,所述风机盘管为吊顶安装在房间内的中央空调水机末端的风机盘管或中央空调氟机末端的室内机;
[0013]所述风机盘管与所述中央空调水机室外机相连构成冷热水循环回路,或与所述中央空调氟机室外机相连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
[0014]较佳地,所述风机盘管的吸风口靠近所述房间新风口设置,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远离所述房间新风口设置。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全屋新风系统,用于房间群,所述房间群包括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相通的公共空间,其中,各房间包括上述的房间新风系统,各房间的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通;所述全屋新风系统包括:
[0016]总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的外墙上,实现所述公共空间与房间群外界空气的连通,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新风模块;
[0017]总排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群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排风口上设有总排风模块;
[0018]总排风管,与所述总排风口连通,且分别通过若干所述房间回风管与各房间连通。
[001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全屋新风系统,用于房间群,所述房间群包括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相通的公共空间;所述全屋新风系统包括:
[0020]总进风口,设置在一房间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新风模块;此房间的内墙上设有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通的通风口;其他房间包括上述的房间新风系统,其他房间的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通;
[0021]总排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群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排风口上设有总排风模块;
[0022]总排风管,与所述总排风口连通,且分别通过若干所述房间回风管与各房间连通。
[002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全屋新风系统,用于房间群,所述房间群包括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相通的公共空间,其中,各房间包括上述的房间新风系统,各房间的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通;所述全屋新风系统包括:
[0024]总进风口,设置在一房间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新风模块;所述总进风口上设有总送风管,所述总送风管穿越此房间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通;
[0025]总排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群的外墙上,与所述房间群的外界空气相通;所述总排风口上设有总排风模块;
[0026]总排风管,与所述总排风口连通,且分别通过若干所述房间回风管与各房间连通。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存在以下技术效果:
[0028]1、加大了房间空气搅动、压缩了通风盲区
[0029]通过房间新风口与房间风机盘管吸风口相近设置、房间新风口与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相远设置,即房间新风口与吸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房间新风口与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之间的距离,有效利用了在房间回风管抽吸产生的一次负压基础上由与房间新风口相近设置的风机盘管吸风口抽吸产生的二次负压,使风机盘管吸风口处在房间最低压力区,在相近设置的房间新风口与风机盘管吸风口之间形成最大压力差,驱动门头新风快速流进房间,并由风机盘管吸入升压加速射向房间对面墙面,经对面墙面反射再回流房间下部,压迫房间污浊空气进入房间回风管,从而加大了房间空气搅动、消除了通风盲区;
[0030]2、省去了穿越吊顶、横梁新风连接管及其复杂安装工程
[0031]房间新风口与风机盘管吸风口相近设置及房间新风口与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相远设置,都是无刚性连接的自由设置,只要保证房间新风口、风机盘管的吸风口、房间回风口三“口”之间的“远”“近”空间关系,就可以有效利用在房间回风管抽吸产生的一次负压基础上由与房间新风口相近设置的风机盘管吸风口抽吸产生的二次负压,拉动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房间新风口,开设在房间的围护结构上,用于将房间外的新风通入房间内;房间回风管,用于将房间内的污浊空气排出至房间外;风机盘管,设置在所述房间内,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和吸风口,所述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吸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房间新风口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之间的距离;所述壳体内设有风机,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从所述房间新风口进入房间的新风和房间内空气可从所述吸风口进入到所述风机盘管内,再从所述出风口高速排出,推动房间内空气流动和新风置换,房间内污浊空气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抽出再排往房间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房间新风口设置在房间的墙壁上、房间房门的门头上或房间的房门的门扇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房间新风口上设有风门,当所述风门关闭时,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房间内的空气从所述吸风口进入所述风机盘管内,经所述出风口排出后,再进入所述吸风口,实现房间空气内循环;当所述风门打开时,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房间外新风从所述房间新风口进入房间内,再从所述吸风口进入所述风机盘管内,经所述出风口排出至房间内,新风驱动房间内的污浊空气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进入所述房间回风管,然后排出至房间外,完成新风置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盘管为分体空调的室内机,为壁挂机、柜机、暗装风机盘管或明装风机盘管;所述室内机与所述分体空调的室外机相连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盘管为吊顶安装在房间内的中央空调水机末端的风机盘管或中央空调氟机末端的室内机;所述风机盘管与所述中央空调水机室外机相连构成冷热水循环回路,或与所述中央空调氟机室外机相连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二次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世山周萍李成伟诸葛水明徐言先韦林林胡用刘帅帅吴飞飞王恒马骥应小勇王庆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