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器控制装置及供氧装置及呼吸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1044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呼吸器控制装置及供氧装置及呼吸器装置,所述呼吸器控制装置其包括进气口、出气口、控制模块、电磁阀、传感器、按键和电源,所述电磁阀、传感器、电源、按键与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传感器包括流量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所述进气口、出气口分别与电磁阀连接,所述出气口与面罩或鼻氧管连接,所述传感器位于出气口、或位于面罩或鼻氧管的进气口处。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传感器更接近于使用者的吸气口,使得采集到的气压数据和流量数据延迟更短、更加准确,可以方便的进行控制,进一步的控制模块可以结合传感器反馈的流量数据和气压数据控制电磁阀,从而实现自动控制调节,与储氧容器或制氧机连接时,减少了氧气浪费。气浪费。气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呼吸器控制装置及供氧装置及呼吸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呼吸器控制装置及供氧装置及呼吸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呼吸机(包括制氧机)由主机、导管、面罩组成,主机包含气泵、加湿器、传感器(温度、湿度、流量、压力等)、按键和显示等部分,而所有的功能(加压、送气、数据采集、控制、人机交互等)都是在主机部分完成。因此所有的生理参数(流量、压力和温度等)采集点都是在主机端完成的,这种结构的好处是设计简单。但是由于主机与通气面罩之间通常有2米左右长度的气路,所以采集的并不是真正口鼻腔处呼入和呼出气体的参数,在呼吸异常的情况下,参数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所以采用主机处采集的参数值,来进行计算,需要进行补偿后,才能控制主机出气口的气压和流量,使得控制部分很复杂。
[0003]另外,现有的便携式氧气呼吸器都是通过灌装的高压氧气,在需要的时候,有两种出氧方式:1. 面罩式按压用氧,可以根据使用者自己的呼吸状态,在吸气开始,按压按钮,输出氧气。2. 鼻吸式用氧,将鼻吸管插入出氧口,鼻吸管另一端放入鼻腔,鼻吸管可套在耳朵上,调节流量旋钮至呼吸舒适位置。方式1吸氧,由于每次呼吸,都需要使用者操作,使用不便,1000ml的氧气,可以使用100

150次。方式2吸氧,由于氧气持续输出,氧气浪费大。上述两种吸氧方式,要么操作不便,要么浪费大量氧气。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呼吸器控制装置及供氧装置及呼吸器装置,采集到的气压数据和流量数据延迟更短、更加准确,可以方便的进行控制,减少了氧气浪费。
[0005]对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呼吸器控制装置,其包括进气口、出气口、控制模块、电磁阀、传感器、按键和电源,所述电磁阀、传感器、电源、按键与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传感器包括流量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所述进气口、出气口分别与电磁阀连接,所述出气口与面罩或鼻氧管连接,所述传感器位于出气口、或位于面罩或鼻氧管的进气口处。
[0007]采用此技术方案,所述出气口与面罩或鼻氧管连接,传感器位于出气口、或位于面罩或鼻氧管的进气口处,使得采集到的气压数据和流量数据延迟更短、更加准确,便于进行更好的控制,而且呼吸器控制装置直接与面罩或鼻氧管连接,通过传感器反馈的信号,控制模块可以控制电磁阀,从而可以智能的进行调节和控制,减少氧气浪费。该呼吸控制装置可以与储氧容器或制氧机连接,作为供氧装置,也可以与呼吸机连接,作为呼吸控制调节装置。
[0008]进一步的,面罩可以为鼻枕、鼻罩、口含罩、口鼻罩、全脸面罩。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磁阀通过减压器与出气口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感器包括鼾声传感器。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包括降压电路和升压电路,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芯片,所述降压电路与控制芯片连接,所述升压电路通过电磁阀控制电路与电磁阀连接;所述流量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电磁阀、按键分别与控制芯片连接。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呼吸器控制装置包括状态指示灯和充电接口,所述状态指示灯、充电接口与控制模块的控制芯片连接。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含A/D转换电路。
[0015]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供氧装置,其包括储氧容器或制氧机和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呼吸器控制装置,所述进气口与储氧容器或制氧机的出口连通,所述电磁阀通过减压器与出气口连接。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氧容器为氧气瓶,所述氧气瓶通过氧气瓶转接头与进气口连接,所述出气口通过气管与面罩或鼻氧管连接。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氧容器为氧气袋,所述氧气袋通过导气管与进气口连接。
[0018]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呼吸器装置,其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呼吸器控制装置、面罩或鼻氧管,所述呼吸器控制装置的一端与呼吸机连接,所述呼吸器控制装置的另一端与面罩或鼻氧管连接。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0]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传感器更接近于使用者的吸气口,使得采集到的气压数据和流量数据延迟更短、更加准确,可以方便的进行控制,进一步的控制模块可以结合传感器反馈的流量数据和气压数据控制电磁阀,从而实现自动控制调节,与储氧容器或制氧机连接时,无需人为按压和干预,减少了氧气浪费,显著地延长供氧时间;与呼吸机连接时,不用去主机端进行调节,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呼吸器控制装置的框图。
[002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呼吸器控制装置的电路图。
[002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一种氧气瓶供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3一种氧气袋供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4一种制氧机供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包括:
[0027]1‑
出气管,2

按键;
[0028]10

呼吸器控制装置,11

氧气瓶,12

面罩,13

氧气瓶转接头,14

导气管,15

氧气袋,16

制氧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优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0]实施例1
[0031]如图1~图5所示,一种呼吸器控制装置,其包括进气口、出气口、控制模块、电磁阀、
传感器、按键2和电源,所述电磁阀、传感器、电源、按键2与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传感器包括流量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所述进气口与电磁阀连接,所述电磁阀通过减压器与出气口连接,所述出气口通过出气管1与面罩或鼻氧管连接,所述传感器位于出气管1处。
[0032]所述电源包括电池、降压电路和升压电路,所述电池分别与降压电路和升压电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包括MCU控制芯片,所述降压电路与MCU控制芯片连接,所述升压电路通过电磁阀控制电路与电磁阀连接;所述流量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电磁阀、按键分别与控制芯片连接。
[0033]如图2所示,所述升压电路包括6V端,所述降压电路包括3.3V端。所述电磁阀控制电路包括晶体管Q4,所述晶体管Q4的G极通过电阻R34与MCU控制芯片的PA5端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S极接地,所述晶体管Q4的G极通过电阻R35接地,所述晶体管Q4的D极说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与升压电路的6V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负极分别通过接口J8与电磁阀连接。进一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呼吸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进气口、出气口、控制模块、电磁阀、传感器、按键和电源,所述电磁阀、传感器、电源、按键与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传感器包括流量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所述进气口、出气口分别与电磁阀连接,所述出气口与面罩或鼻氧管连接,所述传感器位于出气口、或位于面罩或鼻氧管的进气口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包括鼾声传感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包括降压电路和升压电路,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芯片,所述降压电路与控制芯片连接,所述升压电路通过电磁阀控制电路与电磁阀连接;所述流量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电磁阀、按键分别与控制芯片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平杜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莱康宁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