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0970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其中,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大底的触地面设有若干个气垫,所述气垫的触地面设有耐磨垫,所述耐磨垫的表面设有若干耐磨颗粒;所述中底对应所述若干个气垫的位置开设相应的凹槽,贯穿所述中底形成的空间以容纳对应的气垫。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起到缓冲脚底压力的作用,从而起到缓冲减震的功能。从而起到缓冲减震的功能。从而起到缓冲减震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0001]本技术涉及鞋子
,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技术介绍

[0002]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0003]以往大多数的运动鞋的鞋底由聚氨酯(PU)、热塑性丁苯橡胶(TPR)、聚氯乙烯(PVC)等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这些鞋底具有耐磨性好、加工方便等特点。但是,在运动性能上却提供不了太多的帮助,人在运动时,脚部的瞬间着地的冲击力可以达到人体重量的3倍,如何在保护运动员足部的同时缓冲如此巨大的冲击力,一直是运动鞋厂家的研发重点。
[0004]现有的运动鞋的鞋底大多采用MD、RB、EVA等材料制成的多层粘接或者单层的实心结构,这样鞋底具备一定的柔性和弹性,起到减震的作用,或者通过鞋底直接设置成减震结构,从而缓解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力。但是,根据生物力学的研究,在运动过程中脚部着地是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力中,如果一味的采用避震、减震的手段缓冲,则运动鞋消耗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较为严重,不利于脚部的发力,并且长时间的行走或者运动中容易造成疲劳,降低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能够起到缓冲脚底压力的作用,从而起到缓冲减震的功能。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大底的触地面设有若干个气垫,所述气垫的触地面设有耐磨垫,所述耐磨垫的表面设有若干耐磨颗粒;所述中底对应所述若干个气垫的位置开设相应的凹槽,贯穿所述中底形成的空间以容纳对应的气垫。
[0007]其中,每个气垫外侧环绕设置防滑部,所述防滑部的触地面的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个条状凸起。
[0008]其中,所述气垫的数量为7;对应前脚掌区域设置4个所述气垫,其中2个气垫上下排布地设置在前脚掌的内侧区域,另外2个气垫上下排布地设置在前脚掌的外侧区域;对应后脚跟区域设置3个所述气垫,其中1个气垫设置在后脚跟的跟部区域,另外2个气垫并排地设置在后脚跟靠近足弓的区域。
[0009]其中,所述中底的外侧区域包括对应前脚掌区域开设的第一凹槽、对应后脚跟外侧区域设置的第二凹槽、以及对应后脚跟跟部区域设置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均贯穿所述中底形成的空间用于容纳对应的气垫;所述中底的内侧区域还包括对应前脚掌区域开设的凹弧、以及对应后脚跟内侧区域设置的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贯穿所述中底形成的空间用于容纳对应的气垫。
[0010]其中,相邻两个所述气垫的防滑部外侧形成一间隔距离。
[0011]其中,所述间隔之间填充TPU材料。
[0012]其中,所述大底的下部,对应足弓区域还设置中腰部。
[00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0014]其中,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用于包覆脚踝;所述后跟的外侧还设有鞋跟耐磨垫,通过金属扣的结构可拆卸的包覆在所述后跟外侧。
[0015]其中,对应所述鞋舌的区域还设有鞋面覆盖部,通过金属扣的结构可拆卸的包覆在所述鞋带的上表面;所述鞋面覆盖部开设若干个通孔,使得所述鞋带能够部分暴露出来。
[0016]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通过在鞋底的下部设有若干个气垫,每个气垫外侧均环绕分布条状凸起的防滑部,且气垫的触地面设置分布耐磨颗粒的耐磨垫,能够增加鞋子的防滑性能与耐磨性能;在运动过程中脚部的不同动作使得落地时,脚底的不同区域受力不一样,对应鞋底的不同区域分布形状不同、数量不同的气垫,鞋底侧边对应气垫的排布设置相应的凹槽,以容纳相应的气垫,能够起到缓冲脚底压力的作用,从而起到缓冲减震的功能。进一步地,通过在鞋面、鞋跟设置可拆卸的覆盖部,起到改变鞋子外观、装饰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底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底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3]如图1所示,一种能够提高稳定性的运动鞋底100,包括大底1、中底2;其中,大底1连接在中底2的下方。
[0024]所述大底1的下部设有若干气垫3,所述气垫3的下部设有耐磨垫4,所述耐磨垫4的触地面的表面设有若干耐磨颗粒40;在耐磨垫4的触地面表面设有若干耐磨颗粒40,耐磨颗粒40耐磨性能好,紧密而突出的耐磨颗粒40还能增加鞋子的防滑性能。
[0025]所述大底1的鞋头部位外侧设有鞋头耐磨垫5,从而减少鞋头与外界摩擦而产生的磨损,保障鞋子的使用寿命。优选地,所述鞋头耐磨垫 5为RB材料制成。
[0026]具体地,每个气垫3外侧环绕设置防滑部31,所述防滑部31的触地面的表面设有若干个条状凸起32,所述若干个条状凸起32环绕所述气垫3均匀分布。
[0027]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大底1对应前脚掌的区域设置4个气垫3,其中,2个气垫3上下排布地设置在前脚掌的内侧区域,另外2个气垫 3上下排布地设置在前脚掌的外侧区域;所述大底1对应后脚跟的区域设置3个气垫3,其中,1个气垫设置在后脚跟的跟部区域,另外2个气垫3并排地设置在后脚跟靠近足弓一侧的区域。
[0028]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或多个气垫3的耐磨垫4的表面被设置为光滑平面,形成标识区域33,用于印制品牌标识。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标识区域33的气垫3的数量为1。
[0029]优选地,所述防滑部31由RB材料制成。
[0030]进一步地,相邻两个防滑部31的外侧形成一间隔距离;优选地,在所述间隔之间填充TPU材料;
[0031]所述大底1的下部,对应足弓区域还设置中腰部6;优选地,所述中腰部6由TPU材料制成。
[0032]请参阅图2,为所述中底2外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中底2 包括对应前脚掌区域开设的第一凹槽21,对应后脚跟外侧区域设置的第二凹槽22、以及对应后脚跟跟部区域设置的第三凹槽23;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的触地面设有若干个气垫,所述气垫的触地面设有耐磨垫,所述耐磨垫的表面设有若干耐磨颗粒;所述中底对应所述若干个气垫的位置开设相应的凹槽,贯穿所述中底形成的空间以容纳对应的气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每个气垫外侧环绕设置防滑部,所述防滑部的触地面的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个条状凸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垫的数量为7;对应前脚掌区域设置4个所述气垫,其中2个气垫上下排布地设置在前脚掌的内侧区域,另外2个气垫上下排布地设置在前脚掌的外侧区域;对应后脚跟区域设置3个所述气垫,其中1个气垫设置在后脚跟的跟部区域,另外2个气垫并排地设置在后脚跟靠近足弓的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够减震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的外侧区域包括对应前脚掌区域开设的第一凹槽、对应后脚跟外侧区域设置的第二凹槽、以及对应后脚跟跟部区域设置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均贯穿所述中底形成的空间用于容纳对应的气垫;所述中底的内侧区域还包括对应前脚掌区域开设的凹弧、以及对应后脚跟内侧区域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锐林鸿基张佳明李弯弯
申请(专利权)人:中乔体育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