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3111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7 1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其中,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大底包括分别对应覆盖前脚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0001]本技术涉及鞋子
,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技术介绍

[0002]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0003]为了提高行走时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降低行走时地面对足部关节的冲击,尤其是在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中,鞋底要提供一定的弹力,一般市场上的运动鞋底部的韧性和弹性较差,使得鞋底很容易磨损。
[0004]现有的运动鞋的鞋底大多采用MD、RB、EVA等材料制成的多层粘接或者单层的实心结构,这样鞋底具备一定的柔性和弹性,起到减震的作用;为了提高行走时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降低行走时地面对足部关节的冲击,尤其是在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中,鞋底不仅要提供一定的弹力,最主要的是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及抓地力来配合运动员做各个方向的爆发性动作。
[0005]目前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在运动鞋鞋底设置防滑纹理,但是,在徒步越野的环境中,鞋底不仅要提供一定的弹力,最主要的是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及抓地力来配合穿者应对复杂的户外环境,而简单地、不加区分地在鞋底设置防滑纹理,其应对户外环境的穿着需求能力是有限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在运动员行走或者运动过程中,能够提高防滑性,提高鞋底本体的舒适性。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大底包括:第一防滑部,为近似扇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前脚掌的脚尖区域;其中,所述第一防滑部的扇形形状区域的圆弧部分沿着脚尖外侧边缘延伸分布,其相对的顶点靠近前脚掌内部中心的位置分布;所述第一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长条形状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的长度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至内侧延伸的方向相平行;第二防滑部,为近似扇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后脚跟的后跟区域;其中,所述第二防滑部的扇形形状区域的圆弧部分沿着后脚跟的后跟外侧边缘延伸分布,其相对的顶点靠近后脚跟内部中心的位置分布;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第二凸起;所述若干个第二凸起的“V”字形状凸起的两个自由端彼此连接,并且每个第二凸起的“V”字形状的开口均朝向后跟所在方向;第三防滑部,为近似菱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前脚掌中心区域;其中,所述第三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长条形状的第三凸起;所述第三凸起的长度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至内侧延伸的方向相平行;所述第四防滑部,为不规则四边形形状
的防滑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前脚掌外侧边缘区域,所述第一防滑部外侧与足弓外侧之间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四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凸起;第五防滑部,为不规则四边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前脚掌内侧边缘区域,且位于所述第一防滑部内侧与足弓内侧之间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五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凸起;第六防滑部,为近似扇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对应覆盖后脚跟外侧区域,足弓与所述第二防滑部外侧之间的区域;其中,所述第六防滑部的扇形形状区域的圆弧部分沿着后脚跟外侧边缘延伸分布,其相对的顶点靠近后脚跟内部中心的位置分布;所述第六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第六凸起;所述若干个第六凸起的“V”字形状凸起的两个自由端彼此连接,并且每个第六凸起的“V”字形状的开口均朝向后跟所在方向;第七防滑部,为近似扇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对应覆盖后脚跟内侧区域,且位于足弓与所述第二防滑部内侧之间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七防滑部的扇形形状区域的圆弧部分沿着后脚跟内侧边缘延伸分布,其相对的顶点靠近后脚跟内部中心的位置分布;所述第七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第七凸起;所述若干个第七凸起的“V”字形状凸起的两个自由端彼此连接,并且每个第七凸起的“V”字形状的开口均朝向后跟所在方向;第一支撑部,为近似半圆形形状的支撑区域,对应覆盖足弓外侧区域,且位于所述第四防滑部的外侧与所述第六防滑部的外侧之间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半圆形形状区域的直线部分沿着足弓外侧边缘延伸分布,其相对的圆弧靠近足弓内部中心的位置分布;以及第二支撑部,为近似“V”字形状的支撑区域,对应覆盖足弓内部中心区域,且位于所述第二防滑部、第三防滑部、第六防滑部以及第七防滑部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的“V”字形状区域的两个自由端分别靠近所述第六防滑部和第七防滑部的位置设置,其“V”字形状区域的顶点靠近所述第三防滑部的位置设置。
[0008]其中,所述第六凸起、第六凸起的尺寸基本相同,且大于所述第二凸起的尺寸;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的第一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区域的第二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第二凸起的尺寸基本相同;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区域的第二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的第一凸起,分布在所述第六防滑部的第六凸起,以及分布在所述第七防滑部的第七凸起的尺寸基本相同。
[0009]其中,所述第四防滑部的触地面对应前脚掌外侧边缘中心向所述第三防滑部延伸的区域还开设第一隔离带,以将所述第四防滑部划分为:第一防滑区域,对应覆盖在所述第一防滑部的外侧与所述第一隔离带之间的区域,其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第四凸起;以及第二防滑区域,对应覆盖在所述第一隔离带与足弓外侧之间的区域,其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第五凸起;所述若干个第五凸起的“V”字形状凸起的两个自由端彼此连接,并且每个第五凸起的“V”字形状的开口均朝向后跟所在方向;所述第五防滑部的触地面对应前脚掌内侧边缘中心向所述第三防滑部延伸的区域,还开设第二隔离带,以将所述第五防滑部划分为:第三防滑区域,对应覆盖在所述第一防滑部的内侧与所述第二隔离带之间的区域,其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第六凸起;所述若干个第六凸起的“V”字形状凸起的两个自由端彼此连接,并且每个第六凸起的“V”字形状的开口均朝向脚尖所在方向;第四防滑区域,对应覆盖在所述第二隔离带与足弓内侧之间的区域,其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第七凸起;所述若干个第七凸起的“V”字形状凸起的两个自由端彼此连接,并且每个第七凸起的“V”字形状的开口均朝向后跟所在方向;在所述大底的触
地面,环绕所述第三防滑部的周围还开设第三隔离带,以将所述第一防滑部、第三防滑部、第四防滑部以及第五防滑部彼此隔离开;其中,所述第一隔离带和第二隔离带远离前脚掌边缘的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三隔离带连通连接;所述第二防滑部与所述第六防滑部之间还开设第四隔离带;所述第二防滑部与所述第七防滑部之间还开设第五隔离带;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六防滑部之间还开设第六隔离带;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七防滑部之间开设第七隔离带。
[0010]其中,所述第三隔离带还分别对应第一防滑区域、第二防滑区域、第三防滑区域以及第四防滑区域的位置分别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包括:第一防滑部,为近似扇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前脚掌的脚尖区域;其中,所述第一防滑部的扇形形状区域的圆弧部分沿着脚尖外侧边缘延伸分布,其相对的顶点靠近前脚掌内部中心的位置分布;所述第一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长条形状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的长度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至内侧延伸的方向相平行;第二防滑部,为近似扇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后脚跟的后跟区域;其中,所述第二防滑部的扇形形状区域的圆弧部分沿着后脚跟的后跟外侧边缘延伸分布,其相对的顶点靠近后脚跟内部中心的位置分布;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第二凸起;所述若干个第二凸起的“V”字形状凸起的两个自由端彼此连接,并且每个第二凸起的“V”字形状的开口均朝向后跟所在方向;第三防滑部,为近似菱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前脚掌中心区域;其中,所述第三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长条形状的第三凸起;所述第三凸起的长度方向与前脚掌外侧至内侧延伸的方向相平行;第四防滑部,为不规则四边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前脚掌外侧边缘区域,所述第一防滑部外侧与足弓外侧之间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四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凸起;第五防滑部,为不规则四边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对应覆盖所述大底前脚掌内侧边缘区域,且位于所述第一防滑部内侧与足弓内侧之间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五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凸起;第六防滑部,为近似扇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对应覆盖后脚跟外侧区域,足弓与所述第二防滑部外侧之间的区域;其中,所述第六防滑部的扇形形状区域的圆弧部分沿着后脚跟外侧边缘延伸分布,其相对的顶点靠近后脚跟内部中心的位置分布;所述第六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第六凸起;所述若干个第六凸起的“V”字形状凸起的两个自由端彼此连接,并且每个第六凸起的“V”字形状的开口均朝向后跟所在方向;第七防滑部,为近似扇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对应覆盖后脚跟内侧区域,且位于足弓与所述第二防滑部内侧之间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七防滑部的扇形形状区域的圆弧部分沿着后脚跟内侧边缘延伸分布,其相对的顶点靠近后脚跟内部中心的位置分布;所述第七防滑部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第七凸起;所述若干个第七凸起的“V”字形状凸起的两个自由端彼此连接,并且每个第七凸起的“V”字形状的开口均朝向后跟所在方向;第一支撑部,为近似半圆形形状的支撑区域,对应覆盖足弓外侧区域,且位于所述第四防滑部的外侧与所述第六防滑部的外侧之间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半圆形形状区域的直线部分沿着足弓外侧边缘延伸分布,其相对的圆弧靠近足弓内部中心的位置分布;以及第二支撑部,为近似“V”字形状的支撑区域,对应覆盖足弓内部中心区域,且位于所述第二防滑部、第三防滑部、第六防滑部以及第七防滑部所形成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的“V”字形状区域的两个自由端分别靠近所述第六防滑部和第七防滑部的位置设置,其“V”字形状区域的顶点靠近所述第三防滑部的位置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凸起、第
六凸起的尺寸基本相同,且大于所述第二凸起的尺寸;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部的第一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第二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第二凸起的尺寸基本相同;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第二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部的第一凸起,分布在所述第六防滑部的第六凸起,以及分布在所述第七防滑部的第七凸起的尺寸基本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防滑部的触地面对应前脚掌外侧边缘中心向所述第三防滑部延伸的区域还开设第一隔离带,以将所述第四防滑部划分为:第一防滑区域,对应覆盖在所述第一防滑部的外侧与所述第一隔离带之间的区域,其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第四凸起;以及第二防滑区域,对应覆盖在所述第一隔离带与足弓外侧之间的区域,其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形第五凸起;所述若干个第五凸起的“V”字形状凸起的两个自由端彼此连接,并且每个第五凸起的“V”字形状的开口均朝向后跟所在方向;所述第五防滑部的触地面对应前脚掌内侧边缘中心向所述第三防滑部延伸的区域,还开设第二隔离带,以将所述第五防滑部划分为:第三防滑区域,对应覆盖在所述第一防滑部的内侧与所述第二隔离带之间的区域,其触地面分布若干个“V”字形状的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锐张运菊梁爽郭阳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乔体育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