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镜片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9308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镜片元件,其包括:基本透明的第一基片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片外周区域的遮蔽层,第二基片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基片上的透反复合膜层,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基片的第二表面和第二基片的透反复合膜层上的透明导电膜层,密封粘结第一基片和第二基片外周区域的密封件并限定一空腔,以及设置在空腔内的电致变色介质;其中,电致变色镜元件外周区域具有的第一b*值大于或等于电致变色镜元件中心区域的第二b*值。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后视镜镜片元件,不仅降低了传统电致变色后视镜外周区域与中心区域在视觉上的颜色偏差,而且中心区域对可见光吸收小,提高后视镜的透反效果。视镜的透反效果。视镜的透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镜片元件


[0001]本技术涉及后视镜的
,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镜片元件及其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电致变色后视镜具有防眩目、安全驾驶的作用,其广泛应用在汽车内外镜中。传统有框后视镜的塑料边框覆盖了后视镜观察的第一表面的外周区域,从而降低了电致变色后视镜的视野范围,而在有框后视镜基础上改进的现有窄边框后视镜和无边框后视镜,通过在外周区域设置的镀层,进而拓宽了后视镜的视野范围,但是受制于膜层材料的选型,工艺成熟度,成本等因素,现有窄边框后视镜和无边框后视镜外周区域和后视镜中心区域,两者之间在视觉上存在明显的颜色偏差。同时,受制于中心区域膜层材料的影响,现有电致变色后视镜光线穿过镜片玻璃时,可见光易于被吸收而损失掉,造成同时有效提高电致变色后视镜的透射率和反射率值,阻碍了电致变色后视镜的进一步延伸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镜片元件及其组件,以解决现有后视镜外周区域和中心区域在视觉上存在颜色偏差及可见光吸收损失大等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镜片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镜片元件包括:基本透明的第一基片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片外周区域的遮蔽层,所述第一基片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朝向观察者;第二基片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基片上的透反复合膜层,所述第二基片包括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且所述第四表面背向观察者,所述透反复合膜层覆盖第二基片的第三表面的中心部分,所述第二基片和第一基片以间隔开的关系布置;透明导电膜层,其包括第一透明导电膜层和第二透明导电膜层,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基片的第二表面和第二基片的透反复合膜层上;密封件,其基本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基片和第二基片的外周区域之间,以将所述第一基片和第二基片密封地相互结合并限定一空腔;以及电致变色介质,其设置在所述空腔中并与透明导电膜层接触;其中,由镜片元件第一表面向外周区域的遮蔽层观测,所述镜片元件外周区域具有第一b*值,由镜片元件第一表面向中心区域的透反复合膜层观测,所述镜片元件中心区域具有第二b*值,且所述第一b*值大于或等于第二b*值。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镜片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反复合膜层由中心为低折射率膜层和两侧均为高折射率膜层的复合叠层结构组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镜片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折射率膜层及高折射率膜层的各层厚度为20~200n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贞虎胡珊珊虞焚博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祢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