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191490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体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解决了安装效率低、空间利用率低和缺乏缓冲减震的问题,一种立体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包括装置外壳和装置内壳,装置内壳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装置外壳通过第一减震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连接装置内壳,首先将对应的装置安装在装置内壳底部,第一安装板固定连接安装杆,再将对应的装置安装在第一安装板上,将第二安装板固定连接安装杆,将剩余的装置安装在第二安装板上对应的安装位置,安装完后将本装置整体安装在预定的位置,第一减震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具有良好的缓冲减震效果,具有安装效率高、空间利用率高和优良的缓冲减震的优点。空间利用率高和优良的缓冲减震的优点。空间利用率高和优良的缓冲减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


[0001]本技术涉及燃料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立体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

技术介绍

[0002]燃料电池汽车具有零排放、无污染、能量转换效率高等优点。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燃料电池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逐步开始应用于乘用车、大中型客车、物流车、叉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
[0003]目前,燃料电池客车动力系统设计采用两种方案,第一种是分散布置方案,各子零件分布在客车整车空间内,分散的布置方式需要部件单独安装,单独运输,不利于整体安装并且造成维护困难,第二种是在整车将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布置或者是用装置外壳把全部子系统封装起来,空间利用率低并且缺乏必要的减震机构。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客车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以提高安装效率、空间利用率和缓冲减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立体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以解决安装效率低、空间利用率低和缺乏缓冲减震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立体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包括装置外壳和装置内壳,所述装置外壳内部设有装置内壳,所述装置内壳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装置外壳通过第一减震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连接装置内壳,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支撑弹簧和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二减震机构包括第二减震弹簧。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装置外壳上设有固定孔,所述装置内壳内部两侧设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两端均加工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安装杆上方设有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安装杆数量为4个并且对称分布于装置内壳两侧。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上均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板通过螺栓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配合固定连接安装杆,所述第二安装板通过螺栓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配合固定连接安装杆。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减震机构还包括第一安装座、第一安装柱和支撑板,所述第一安装座设于装置外壳底部,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连接装置外壳,所述第一安装柱设于装置内壳底部,所述第一安装柱固定连接装置内壳,所述第一安装柱伸入第一安装座内,所述第一安装柱下端固定连接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方固定连接第一减震弹簧,所述支撑板下方固定连接支撑弹簧,所述支撑板、支撑弹簧和第一减震弹簧均位于第一安装座内部。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减震机构还包括第二安装座、第二安装
柱和支撑台,所述第二安装座设于装置外壳侧面,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连接装置外壳,所述第二安装柱设于装置内壳侧面,所述第二安装柱固定连接装置内壳,所述第二安装柱伸入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柱端部固定连接支撑台,所述第二安装柱外侧环绕第二减震弹簧,所述支撑台固定连接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二减震弹簧固定连接第二安装座。
[0012]综上所述,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首先将需要安装的装置安装在装置内壳底部,安装好后将第一安装板通过螺栓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配合固定连接安装杆,再将对应的装置安装在第一安装板,最后将第二安装板通过螺栓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配合固定连接安装杆,将剩余的装置安装在第二安装板上对应的安装位置,安装完后将本装置整体安装在预定的位置,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具有支撑装置内壳和缓冲减震来自垂直方向的震动,所述第二减震机构可以缓冲减震来自侧面方向的震动,具有安装效率高、空间利用率高和优良的缓冲减震的优点。
[0014]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技术中一种立体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技术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技术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1

装置外壳、101

固定孔、102

第一安装座、103

第二安装座、2

装置内壳、201

第一安装柱、2011

支撑板、202

第二安装柱、2021

支撑台、3

安装杆、301

第一安装孔、4

第一安装板、401

第二安装孔、5

支撑弹簧、6

第一减震弹簧、7

第二减震弹簧、8

第二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实施例1
[0021]由图1~图3所示,一种立体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包括装置外壳1和装置内壳2,所述装置外壳1上设有固定孔101,可以通过螺栓与固定孔101的配合将装置固定于待安装位置,所述装置外壳1内部设有装置内壳2,所述装置外壳1通过第一减震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连接装置内壳2,所述装置内壳2内部两侧设有安装杆3,所述安装杆3 两端均加工有第一安装孔301,所述安装杆3上方设有第一安装板4和第二安装板8,所述第一安装板4上设有第二安装孔401,所述第一安装板4通过螺栓与第一安装孔301和第二安装孔401的配合固定连接安装杆3,同理,所述第二安装板8通过螺栓与第一安装孔301和第二安装孔401的配合固定连接安装杆3。
[0022]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杆3数量为4个并且对称分布于装置内壳2两侧。
[0023]首先将需要安装的装置安装在装置内壳2底部,安装好后将第一安装板4通过螺栓
与第一安装孔301和第二安装孔401的配合固定连接安装杆3,再将对应的装置安装在第一安装板4,最后将第二安装板8通过螺栓与第一安装孔301和第二安装孔401的配合固定连接安装杆3,将剩余的装置安装在第二安装板8上对应的安装位置,安装完后将本装置整体安装在预定的位置。
[0024]实施例2
[0025]参见图1~图3,一种立体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包括第一减震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102、第一安装柱201、支撑板2011、支撑弹簧5和第一减震弹簧6,所述第一安装座102设于装置外壳1底部,所述第一安装座102固定连接装置外壳1,所述第一安装柱201设于装置内壳2底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包括装置外壳(1)和装置内壳(2),所述装置外壳(1)内部设有装置内壳(2),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内壳(2)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板(4)和第二安装板(8),所述装置外壳(1)通过第一减震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连接装置内壳(2),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支撑弹簧(5)和第一减震弹簧(6),所述第二减震机构包括第二减震弹簧(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外壳(1)上设有固定孔(101),所述装置内壳(2)内部两侧设有安装杆(3),所述安装杆(3)两端均加工有第一安装孔(301),所述安装杆(3)上方设有第一安装板(4)和第二安装板(8),所述安装杆(3)数量为4个并且对称分布于装置内壳(2)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体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4)和第二安装板(8)上均设有第二安装孔(401),所述第一安装板(4)通过螺栓与第一安装孔(301)和第二安装孔(401)的配合固定连接安装杆(3),所述第二安装板(8)通过螺栓与第一安装孔(301)和第二安装孔(401)的配合固定连接安装杆(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机构还包括第一安装座(102)、第一安装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鹏飞杨伟杰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石伟达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