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通信电路、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包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17493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隔离通信电路、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包,电路包括采集端模块与采集芯片连接,用于控制采集芯片对电池包的电量信息进行采集和/或接收采集芯片对电池包所采集到的电量信息;采集端通信模块的第一红外发射管与采集端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端通信模块的第二红外接收管与采集端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控制端模块的输入端与采集端通信模块的第一红外接收管连接,控制端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端通信模块的第二红外发射管连接,用于通过控制端通信模块发送控制信号至采集端模块,并通过采集端接收模块接收采集端模块发送的信息。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红外管进行隔离通信,减少对安装空间的要求。求。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隔离通信电路、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包


[0001]本技术属于电子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隔离通信电路、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能源的发展,电池的容量、安全性、健康状态与续航能力日益成为关注重点,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是对电池进行监控与控制的系统,将采集的电池信息进行实时反馈,同时根据采集的信息调节参数,充分发挥电池的性能,实现能智能化管理及维护各个电池单元,防止电池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监控电池的状态。
[0003]在电池管理系统中,有些地方需要隔离IIC通信,IIC是Inter

Integrated Circuit的缩写,其为集成电路总线,是一种两线式串行通信总线,多用于主控制器和从器件间的主从通信,例如,在多串数电池包的电压采集应用中,不同的模块之间IIC通信需要进行隔离,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光耦、变压器以及芯片等方式进行隔离通信。
[0004]但是,现有的隔离通信方式各模块均需要通过连接线进行连接实现通信功能,占用空间大,导致在空间狭小的情况下安装受限无法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IIC通信隔离通信电路,旨在解决电池包模块的安装空间狭小导致各模块无法安装实施的问题。
[0006]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隔离通信电路,包括:
[0007]采集端模块,采集端模块与采集芯片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采集芯片对电池包的电量信息进行采集和/或接收采集芯片对电池包所采集到的电量信息;
[0008]采集端通信模块,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红外发射管和第一红外接收管,第一红外发射管与采集端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0009]控制端通信模块,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二红外发射管和第二红外接收管,第二红外接收管与采集端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0010]控制端模块,输入端与第一红外接收管连接,输出端与第二红外发射管连接,用于通过控制端通信模块发送控制信号至采集端模块,并通过采集端接收模块接收采集端模块发送的信息。
[0011]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采集芯片、控制芯片以及如上述的隔离通信电路,隔离通信电路包括采集端模块、采集端通信模块、控制端通信模块和控制端模块,采集端模块与采集芯片连接,采集端通信模块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红外发射管和第一红外接收管,第一红外发射管与采集端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端通信模块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二红外发射管和第二红外接收管,第二红外接收管与采集端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控制端模块与控制芯片连接,控制端模块输入端与第一红外接收管连接,输出端与第二红
外发射管连接,用于通过控制端通信模块发送控制信号至采集端模块,并通过采集端接收模块接收采集端模块发送的信息。
[0012]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包括如上述的通信装置。
[0013]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包,电池包包括多个电芯以及如上述的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包括芯片端收发装置及至少一个电池包采集收发装置,电池包采集收发装置包括与多个电芯对应的多个采集芯片以及与多个采集芯片连接的采集端模块,芯片端收发装置包括控制芯片以及与控制芯片连接的控制端模块,电池管理系统还包括采集端通信模块和控制端通信模块,采集端通信模块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红外发射管和第一红外接收管,第一红外发射管与采集端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红外接收管与控制端模块输入端连接,控制端通信模块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二红外发射管和第二红外接收管,第二红外接收管与采集端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二红外发射管与控制端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通过控制端通信模块发送控制信号至采集端模块,并通过采集端接收模块接收采集端模块发送的信息。
[001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采集端模块和控制端模块,其中,采集端模块与采集芯片连接用于控制采集芯片对电池包的电量信息进行采集,以及接收采集芯片对电池包所采集到的电量信息,采集端模块的输出端和输入端分别与采集端通信模块的第一红外发射管和控制端通信模块的第二红外接收管连接,控制端模块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采集端通信模块的第一红外接收管和控制端通信模块的第二红外发射管连接,从而实现采集端模块与控制端模块之间的隔离通讯功能,通过红外方式实现隔离通信,各模块之间可以分别安装于不同的电路板上而不需要通过连接线进行连接,减少对安装空间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隔离通信电路的模块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采集端隔离通信模块和控制芯片隔离通信模块的具体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采集端隔离通信模块和控制芯片隔离通信模块的具体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采集端模块;2、采集端通信模块;3、控制端通信模块;4、控制端模块;Q1、第一红外发射管;Q2、第一红外接收管;Q3、第二红外发射管;Q4、第二红外接收管;Q5、第一三极管;Q6、第二三极管;Q7、第三三极管;Q8、第四三极管;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限流电阻;R7、第七电阻;R8、限流电阻;R9、第九电阻;R10、第十电阻;R11、第十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V_U、第一电压端;A_SDA2、采集芯片连接端;VDD、内部电压端;M_SDA2、控制芯片连接端;C1、滤波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0]现有的电池包系统中各模块均需要通过连接线进行连接实现通信功能,占用空间大,导致在空间狭小的情况下安装受限无法实施。本申请通过采用红外通信方式实现采集端模块与控制端模块之间的隔离通讯功能,模块之间可以分别安装于不同的电路板上而不需要通过连接线进行连接,减少对安装空间的要求。
[0021]实施例一
[0022]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隔离通信电路一个实施例模块示意图。
[0023]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隔离通信电路,包括采集端模块1、采集端通信模块2、控制端通信模块3和控制端模块4。
[0024]采集端模块1与采集芯片连接,用于控制采集芯片U1对电池包的电量信息进行采集和/或接收采集芯片U1对电池包所采集到的电量信息;
[0025]采集端通信模块2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红外发射管Q1和第一红外接收管Q2,第一红外发射管Q1与采集端模块1的输出端连接;
[0026]控制端通信模块3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二红外发射管Q3和第二红外接收管Q4,第二红外接收管Q4与采集端模块1的输入端连接;
[0027]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离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端模块,所述采集端模块与采集芯片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采集芯片对电池包的电量信息进行采集和/或接收所述采集芯片对电池包所采集到的电量信息;采集端通信模块,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红外发射管和第一红外接收管,所述第一红外发射管与所述采集端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端通信模块,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二红外发射管和第二红外接收管,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管与所述采集端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控制端模块,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管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红外发射管连接,用于通过所述控制端通信模块发送控制信号至所述采集端模块,并通过所述采集端接收模块接收所述采集端模块发送的信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端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电压端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管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基极和发射极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二电阻,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三电阻连接至采集芯片连接端,所述采集芯片连接端用于与所述采集芯片的信号传输接口连接,集电极还通过所述第四电阻连接至所述第一电压端,集电极还连接至所述第一红外发射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红外发射管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至所述采集芯片连接端,基极和发射极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五电阻,集电极接地。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端模块还包括限流电阻;所述限流电阻的一端连接至所述采集芯片连接端,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端模块包括第七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与内部电压端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红外发射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红外发射管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基极连接至控制芯片连接端,所述控制芯片连接端用于与所述控制芯片的信号传输接口连接,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九电阻,基极还通过第十电阻连接至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还连接至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楚泽陈颜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