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甘蔗细菌性病害抗性的鉴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16072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植物抗性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甘蔗细菌性病害抗性的鉴定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甘蔗细菌性病害抗性的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甘蔗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液接种到离体的甘蔗叶片后,对接种所得甘蔗叶片进行培养和抗性鉴定,根据经所述培养后甘蔗叶片上条纹病斑长度,判断甘蔗对细菌的抗性和发病等级;发病等级和抗性水平划分标准如下:病斑长度≤5.0cm,发病等级为1级,高抗;5.0cm<病斑长度≤10.0cm,发病等级为2级,抗病;10.0cm<病斑长度<15.0cm,发病等级为3级,感病;病斑长度≥15.0cm,发病等级为4级,高感。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不受季节和外界环境的限制、接种鉴定稳定、效率高和周期短的优势。效率高和周期短的优势。效率高和周期短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甘蔗细菌性病害抗性的鉴定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抗性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甘蔗细菌性病害抗性的鉴定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甘蔗白条病是由白条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引起的,对甘蔗具有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是甘蔗三大细菌性病害之一。白条黄单胞杆菌在2007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是我国甘蔗种质进口检疫的主要对象之一。
[0003]白条黄单胞杆菌侵染甘蔗植株后,导致甘蔗生长缓慢,严重时造成植株坏死,给甘蔗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等蔗区已有报道。甘蔗白条病发病症状:可见叶片表面出现与主脉平行的白色至黄色褪绿铅笔线条纹,条纹颜色随时间的增长常常变成微红,边缘变宽,条纹中带有许多红色小点。
[0004]甘蔗白条病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细菌性种传病害,主要通过带病种苗的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刀具等收获工具进行传播、气流和雨水进行传播,故开放式活体接种易造成该病的扩散。该病害通常在较长的潜伏期内不表现症状或症状表现不明显,一旦遇到适合的环境,便突然爆发,特别是当种植甘蔗品种为不抗病品种时,大面积爆发感染会造成严重产量损失。这种潜伏性和突发性特点,给甘蔗白条病的防治和检疫带来很大困难。为降低白条病对甘蔗生产的危害,选育并推广应用抗病品种是甘蔗白条病绿色防控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0005]甘蔗白条病传统的接种鉴定方法主要有剪叶法和截头法,剪叶法的主要特征是:在甘蔗苗期用消过毒的手术刀沾取白条黄单胞杆菌菌悬液,剪掉植株叶片叶尖1/3部位,每接种1株后,手术刀要重新沾取菌液;剪叶法的主要特征是:甘蔗+1叶的叶耳处斩断头部,用移液枪取100μL制备好的菌悬液涂抹切口位置;采用剪叶法与截头法开展甘蔗品种白条病抗性鉴定与评价,虽然操作简单,但受到甘蔗生长季节限制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接种鉴定不稳定、效率低且周期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甘蔗细菌性病害抗性的鉴定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操作简单、不受季节和外界环境的限制,具有接种鉴定稳定、效率高和周期短的优势。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甘蔗细菌性病害抗性的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将甘蔗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液接种到离体的甘蔗叶片后,对接种所得甘蔗叶片进行培养和抗性鉴定,根据经所述培养后甘蔗叶片上条纹病斑的长度,判断甘蔗对细菌的抗性和发病等级;
[0010]发病等级和抗性水平划分标准如下:
[0011]病斑长度≤5.0cm,发病等级为1级,高抗;
[0012]5.0cm<病斑长度≤10.0cm,发病等级为2级,抗病;
[0013]10.0cm<病斑长度<15.0cm,发病等级为3级,感病;
[0014]病斑长度≥15.0cm,发病等级为4级,高感。
[0015]优选的,所述接种的时间为24h,温度为28℃;所述培养的温度为28℃,时间优选为10d。
[0016]优选的,所述病原菌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7](1)将甘蔗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置于XAL液体培养基中活化培养,得活化菌液;
[0018](2)将活化菌液置于XAS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得甘蔗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单菌落;
[0019](3)挑取病原菌单菌落,接种到XAS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得纯化细菌;
[0020](4)将纯化细菌的单菌落置于XAL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用XAL液体培养基将其稀释,得所述病原菌液。
[0021]优选的,所述XAL液体培养基包括以下浓度的组分:10g/L的蔗糖、5g/L的细菌级蛋白胨、5g/L的酵母提取物、0.5g/L的磷酸二氢钾、0.25g/L的七水合硫酸镁、0.05g/L的亚硫酸钠、5g/L的溴化钾、0.01g/L的苯菌灵、25mg/L头孢氨苄、30mg/L的新生霉素、50mg/L的春日霉素和100mg/L的放线菌酮。
[0022]优选的,所述XAS固体培养基包括以下浓度的组分:10g/L的蔗糖、5g/L的细菌级蛋白胨、5g/L的酵母提取物、0.5g/L的磷酸二氢钾、0.25g/L的七水合硫酸镁、0.05g/L的亚硫酸钠、5g/L的溴化钾、0.01g/L的苯菌灵、15g/L的琼脂粉、25mg/L头孢氨苄、30mg/L的新生霉素、50mg/L的春日霉素和100mg/L的放线菌酮。
[0023]优选的,步骤(1)所述活化培养的温度为28~32℃,转速为200rpm,时间为18~24h。
[0024]优选的,步骤(2)和步骤(3)所述培养的温度均为28℃~32,时间均为4~5d。
[0025]优选的,步骤(4)所述培养的温度为28~32℃,转速为200rpm,时间为36~48h。
[0026]优选的,所述病原菌液的浓度为1
×
108cfu/mL。
[0027]优选的,所述甘蔗叶片的长度为20cm。
[0028]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甘蔗细菌性病害抗性的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甘蔗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液接种到离体的甘蔗叶片后,对接种所得甘蔗叶片进行培养和抗性鉴定,根据经所述培养后甘蔗叶片上条纹病斑长度,判断甘蔗对细菌的抗性和发病等级;其中发病等级和抗性水平划分标准如下:病斑长度≤5.0cm,1级,高抗;5.0cm<病斑长度≤10.0cm,2级,抗病;10.0cm<病斑长度<15.0cm,3级,感病;病斑长度≥15.0cm,4级,高感。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利用甘蔗离体叶片可以快速、准确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具有操作简单,可控性好,效率高等特点,能够保证病菌接种和侵染的持续性、发病环境的一致性和可控性,病原菌侵染1d就有症状,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接种鉴定方法。而且该方法在可控环境条件下进行,保证病原菌接种及侵染条件的持续性、稳定性和统一性,减少环境条件所导致的误差,较传统方法准确性高;接种鉴定结果稳定,重复性好;方法简便,周期短(侵染1d就有病症),接种效率高,可对单株进行重复鉴定,适合对材料进行规模化接种鉴定。本专利技术对8个甘蔗品种进行多次接种鉴定,表现稳定。
[0029]综合对比,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较传统方法具有鉴定周期短,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优
点,可节省大量人财物力,实现规模化快速鉴定的目的,对甘蔗细菌性病害抗性鉴定和抗病育种,尤其是白条病抗性鉴定和抗病育种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叶片分级(1~4级)标准示意图;
[0031]图2为图1中的1级标准示意图;
[0032]图3为图1中的2级标准示意图;
[0033]图4为图1中的3级标准示意图;
[0034]图5为图1中的4级标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如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甘蔗细菌性病害抗性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甘蔗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液接种到离体的甘蔗叶片后,对接种所得甘蔗叶片进行培养和抗性鉴定,根据经所述培养后甘蔗叶片上条纹病斑的长度,判断甘蔗对细菌的抗性和发病等级;发病等级和抗性水平划分标准如下:病斑长度≤5.0cm,发病等级为1级,高抗;5.0cm<病斑长度≤10.0cm,发病等级为2级,抗病;10.0cm<病斑长度<15.0cm,发病等级为3级,感病;病斑长度≥15.0cm,发病等级为4级,高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的时间为24h,温度为28℃;所述培养的温度为28℃,时间优选为10d。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病原菌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甘蔗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置于XAL液体培养基中活化培养,得活化菌液;(2)将活化菌液置于XAS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得甘蔗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单菌落;(3)挑取病原菌单菌落,接种到XAS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得纯化细菌;(4)将纯化细菌的单菌落置于XAL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用XAL液体培养基将其稀释,得所述病原菌液。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XAL液体培养基包括以下浓度的组分:10g/L的蔗糖、5g/L的细菌级蛋白胨、5g/L的酵母提取物、0.5g/L的磷酸二氢钾、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春艳陆鑫毛钧刘新龙林秀琴田春艳李纯佳徐超华李旭娟刘洪博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