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码头登船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4836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码头登船梯技术领域。一种装配式码头登船梯,包括第一级登船斜梯、过渡平台、行走旋转小车、第二级登船斜梯、上甲板平台;所述第一级登船斜梯上端设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上设置第一连接槽,第一连接槽与第一级登船斜梯纵梁垂直设置;所述过渡平台远水端设置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过渡平台纵梁平行设置,第二连接件上设置第一连接轴,第一连接轴与过渡平台横梁平行设置;第一连接件的连接槽插接在第二连接轴上,实现第一级登船斜梯与过渡平台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以解决现有码头登船梯部件之间采用卸扣连接拆装极不方便的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码头登船梯


[0001]本技术属于船舶用登船梯
,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码头登船梯。

技术介绍

[0002]船舶制造和修理时,需要通过码头登船梯进入船舶内部进行施工。现有码头登船梯包括登船平台、斜梯、上甲板平台,存在以下问题:
[0003]第一,斜梯与转盘连接为卸扣连接,安装复杂,拆装极不方便。
[0004]第二,现有登船梯在船舶甲板焊接量大,原因为:上甲板平台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甲板相连,使得每当船舶离开码头时都必须割开焊接部位,由此加大了打磨、油漆的工作量。另外,再次靠近码头时,又要重新焊接,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费时、费力,费材料。
[0005]第三,调节转盘采用普通螺栓为轴,调节转盘多为干式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对转盘本体损伤较大,极易磨损,保养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码头登船梯,以解决现有码头登船梯部件之间采用卸扣连接拆装极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码头登船梯,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级登船斜梯、过渡平台、行走旋转小车、第二级登船斜梯、上甲板平台;
[0008]所述第一级登船斜梯上端设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上设置第一连接槽,第一连接槽与第一级登船斜梯纵梁垂直设置;所述过渡平台远水端设置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过渡平台纵梁平行设置,第二连接件上设置第一连接轴,第一连接轴与过渡平台横梁平行设置;第一连接件的连接槽插接在第二连接轴上,实现第一级登船斜梯与过渡平台的连接;
[0009]所述过渡平台上设置行走旋转小车,行走旋转小车的旋转组件上设置第三连接件,第三连接件上设置第二连接槽,第二连接槽竖向设置;第二级登船斜梯底部设置第四连接件,第四连接件与第二级登船斜梯的纵梁平行设置;第四连接件上设置第二连接轴,第二连接轴与第二级登船斜梯的横梁平行设置;第四连接件的第二连接轴设置第三连接件的第二连接槽中,实现行走旋转小车与第二级登船斜梯的连接;
[0010]上甲板平台上设置旋转平台,旋转平台上设置第五连接件,第五连接件上设置第三连接槽,第三连接槽竖向设置;第二级登船斜梯顶部设置第六连接件,第六连接件与第二级登船斜梯纵梁平行设置,第六连接件上设置第三连接轴,第三连接轴与第二级登船斜梯横梁平行设置,第三连接轴设置在第三连接槽中,实现第二级登船斜梯与上甲板平台的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第一,第一级登船斜梯与过渡平台之间采用槽、轴的插接配合,实现二者的连接,连连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0013]第二,过渡平台上的行走旋转小车与第二级登船斜梯之间采用槽、轴的插接配合,实现二者的连接,连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0014]第三,第二级登船斜梯与上甲板平台上的转盘之前采用槽、轴的插接配合,连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0015]为解决登船梯在船舶甲板焊接量大的技术问题,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甲板平台可拆卸地设置在甲板上,上甲板平台包括横梁、纵梁、支撑腿组成的框架,框架上设置平台板,支撑腿包括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的高度小于第二支撑腿的高度,第二支撑腿设置在甲板上,第二支撑腿位于舷顶列板外侧并通过夹具固定在舷顶列板上;夹具为挂钩,挂钩的内侧板固接在第二支撑腿上,挂钩的外侧板上加工有连接孔,挂钩外侧板与舷顶列板通过连接螺栓、连接螺母相连接,挂钩内侧板的高度大于挂钩外侧板的高度;第一支撑腿上设置载重平台,载重平台通过垫块设置在甲板上,载重平台上设置载重块。
[0016]本技术通过载重块将上甲板平台压设在甲板上,并配合夹具,将上甲板平台的外支撑腿支撑在舷顶列板上,实现上甲板平台的固定,大大减少了减半的焊接量。
[0017]为解决上甲板平台转盘易磨损的技术问题,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甲板平台的框架上设置第一转座,第一转座内设置第一钢套、第一铜套,第一钢套固定在第一转座上,第一铜套压入第一钢套内,第一铜套内设置第一转动轴,第一转动轴上端固接第一转盘。
[0018]本技术在上甲板平台转盘转动结构上增设铜套,采取内部铜套与连接轴配合,便于日常加油维护,便于旋转。
[0019]为解决行走旋转小车转盘易磨损的技术问题,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改进,所述行走旋转小车上设置第二转座,第二转座内设置第一钢套、第二铜套,第二钢套固定在第二转座上,第二铜套压入第二钢套内,第二铜套内设置第二转动轴,第二转动轴上端固接第二转盘。
[0020]本技术在行走旋转小车转盘转动结构上增设铜套,采取内部铜套与连接轴配合,便于日常加油维护,便于旋转。
[0021]为解决上甲板平台转盘转动不顺畅的技术问题,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转盘底部设置滚轮,滚轮布置在以第一转动轴为圆点的圆周上;
[0022]第一转盘底部竖向设置滚轮固定内侧板和滚轮固定外侧板,滚轮固定内、外侧板上设置滚轮轴,滚轮轴上设置第三铜套,第三铜套外设置滚轮。
[0023]本技术在上甲板平台底部增设滚轮结构,配合转动轴,使得转盘的转动更加顺畅和稳定。
[0024]本技术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支撑腿与上甲板平台的框架之间设置第一斜支撑,第一支撑腿与上甲板平台的框架之间设置第二斜支撑。
[002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级登船斜梯的角度为45
°

[002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级登船斜梯的长度分别为12.5米、18.5米、23米。
[002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改进,所述载重块的重量为10吨。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技术装配式码头登船梯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图1中A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图1中B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4是图1中C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5是本技术上甲板平台与旋转平台的俯视图(部分);
[0033]图6是本技术上甲板平台的侧视图;
[0034]图7是本技术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8是本技术上甲板平台旋转平台的剖视图;
[0036]图9是图8中D部位的放大图;
[0037]图10是本技术行走旋转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如图1

10所示,一种装配式码头登船梯,包括第一级登船斜梯1、过渡平台2、第二级登船斜梯4、上甲板平台6。
[0039]第一级登船斜梯1、过渡平台2设置在码头地面7上。
[0040]第一级登船斜梯上端设第一连接件801,第一连接件上设置第一连接槽802,第一连接槽与第一级登船斜梯纵梁垂直设置。过渡平台远水端设置第二连接件803,第二连接件与过渡平台纵梁平行设置,第二连接件上设置第一连接轴804,第一连接轴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码头登船梯,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级登船斜梯、过渡平台、第二级登船斜梯、行走旋转小车、上甲板平台;所述第一级登船斜梯上端设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上设置第一连接槽,第一连接槽与第一级登船斜梯纵梁垂直设置;所述过渡平台远水端设置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过渡平台纵梁平行设置,第二连接件上设置第一连接轴,第一连接轴与过渡平台横梁平行设置;第一连接件的连接槽插接在第二连接轴上,实现第一级登船斜梯与过渡平台的连接;所述过渡平台上设置行走旋转小车,行走旋转小车的旋转组件上设置第三连接件,第三连接件上设置第二连接槽,第二连接槽竖向设置;第二级登船斜梯底部设置第四连接件,第四连接件与第二级登船斜梯的纵梁平行设置;第四连接件上设置第二连接轴,第二连接轴与第二级登船斜梯的横梁平行设置;第四连接件的第二连接轴设置第三连接件的第二连接槽中,实现行走旋转小车与第二级登船斜梯的连接;上甲板平台上设置旋转平台,旋转平台上设置第五连接件,第五连接件上设置第三连接槽,第三连接槽竖向设置;第二级登船斜梯顶部设置第六连接件,第六连接件与第二级登船斜梯纵梁平行设置,第六连接件上设置第三连接轴,第三连接轴与第二级登船斜梯横梁平行设置,第三连接轴设置在第三连接槽中,实现第二级登船斜梯与上甲板平台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码头登船梯,其特征是,所述上甲板平台可拆卸地设置在甲板上,上甲板平台包括横梁、纵梁、支撑腿组成的框架,框架上设置平台板,支撑腿包括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的高度小于第二支撑腿的高度,第二支撑腿设置在甲板上,第二支撑腿位于舷顶列板外侧并通过夹具固定在舷顶列板上;夹具为挂钩,挂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海兵赵建宇周平解玉冬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