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4738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4:52
具有:框状体,其设置有第一引导部;以及功能部,其设置有发光的发光部和第一被引导部,并且在设置于框状体的状态下使第一被引导部卡合于第一引导部,由此限制功能部相对于框状体的姿势绕规定的1个轴变化。体的姿势绕规定的1个轴变化。体的姿势绕规定的1个轴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照明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照明灯。

技术介绍

[0002]日本特开2005

75219号公报的照明灯具备功能部和外观部,并且设置于作为车辆的内饰材料的顶棚装饰件的开口部即贯通孔。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在日本特开2005

75219号公报的照明灯中,通过使功能部相对于镶嵌框向下方移动来向镶嵌框(外观部)设置功能部。在完成了功能部向镶嵌框的设置的状态下,设置于功能部的被卡止部与设置于镶嵌框的卡止部卡止。
[0004]但是,在日本特开2005

75219号公报的照明灯中,若在向车辆安装照明灯时从设置于功能部的连接器延伸出的配线被拉拽等,则会对功能部施加设想外的大小的力矩。由于该力矩,功能部可能从镶嵌框脱离。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对功能部施加了设想外的大小的力矩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功能部从外观部偏离的照明灯。
[0006]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灯具有:框状体,所述框状体设置有第一引导部;以及功能部,所述功能部设置有第一被引导部和发光的发光部,并且通过在所述功能部设置于所述框状体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被引导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由此至少限制了所述功能部相对于所述框状体的姿势绕规定的1个轴变化。
[0007]另外,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灯中,所述框状体具备卡止部,所述功能部具备被卡止部,在将所述功能部设置到所述框状体后,所述被卡止部被卡止于所述卡止部,所述发光部位于所述卡止部和所述被卡止部的附近,所述第一引导部远离所述发光部。
[0008]另外,在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灯中,所述框状体具备抵接部,在所述功能部设置在所述框状体后,所述功能部抵接于所述抵接部且所述被卡止部被卡止于所述卡止部,由此,所述功能部被所述框状体的卡止部和所述框状体的抵接部夹持,所述功能部被卡止于所述框状体,在与由所述框状体的卡止部和所述框状体的抵接部夹持的方向正交的规定的一个方向上,所述抵接部远离所述卡止部和所述被卡止部以及所述发光部。
[0009]另外,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灯中,具备一体地设置于所述框状体的透镜,在所述框状体的第一端侧设置有用于设置所述功能部的功能部设置部,在所述框状体的第二端侧设置有用于设置所述透镜的透镜设置部,通过所述抵接部的缺失而形成有贯通孔,在将所述功能部设置到所述框状体的所述功能部设置部后并将所述透镜设置到所述框状体的所述透镜设置部后的状态下,所述功能部的所述发光部朝向所述第二端侧发光,所述功能部的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通过所述贯通孔而到达所述透镜。
[0010]另外,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灯中,所述被卡止部由从所述功能部所具备的功能部主体部突出的突起构成,所述卡止部具备:第一突出部,其从所述框状体所具备的框状体主
体部突出;第二突出部,其从该第一突出部向与所述第一突出部不同的方向突出;以及第三突出部,其从该第二突出部向朝向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基端侧的方向突出,在将所述功能部设置到所述框状体后,所述第三突出部的顶端与所述被卡止部的突起接触。
[0011]另外,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灯中,在将所述功能部设置于所述框状体时,所述第一被引导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卡合,从而所述功能部相对于所述框状体直线地移动,所述规定的1个轴正交于将所述功能部设置于所述框状体时的所述功能部的移动方向,并向规定的另一个方向延伸。
[0012]另外,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灯中,具备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具备连接器主体部以及从所述连接器主体部延伸出的配线,所述连接器主体部设置于所述功能部,在所述功能部设置于所述框状体且所述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功能部的状态下,即使由于向规定的方向拉拽所述配线而在所述连接器主体部和所述功能部产生旋转力矩,也能够限制所述功能部相对于所述框状体的姿势绕所述规定的1个轴变化。
[0013]另外,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灯中,在所述框状体设置有第二引导部,在所述功能部设置有第二被引导部,在所述功能部设置于所述框状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被引导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引导部,由此,至少限制了所述功能部相对于所述框状体的姿势绕所述规定的1个轴变化。
[0014]另外,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灯具有:框状体,所述框状体设置有第一引导部、第二引导部、卡止部、抵接部和通过所述抵接部的缺失而形成的贯通孔;以及功能部,所述功能部设置有发光的发光部、第一被引导部、第二被引导部和被卡止部,通过使所述第一被引导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且所述第二被引导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引导部,由此所述功能部相对于所述框状体在高度方向上移动并且设置于所述框状体,通过在将所述功能部设置到所述框状体后,使所述第一被引导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且所述第二被引导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引导部,由此,限制了所述功能部相对于所述框状体的姿势绕在横向上延伸的轴变化,在将所述功能部设置到所述框状体后,在纵向上,所述发光部和所述贯通孔位于所述卡止部与所述被卡止部的附近,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一被引导部以及所述第二引导部和所述第二被引导部远离所述卡止部、所述被卡止部、所述发光部和所述贯通孔,在将所述功能部设置到所述框状体后,通过使所述功能部抵接于所述抵接部且所述被卡止部被卡止于所述卡止部,由此所述功能部在所述高度方向上被所述框状体的所述卡止部和所述框状体的所述抵接部夹持,所述功能部被卡止于所述框状体,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通过所述贯通孔。
[0015]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对功能部施加了设想外的大小的力矩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功能部从外观部偏离的照明灯。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灯的立体图。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灯的立体图,是表示从外观部卸下功能部的状态的图。
[0018]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灯的外观部的分解立体图。
[0019]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灯的功能部的分解立体图。
[0020]图5A是图2中的VA向视图。
[0021]图5B是图2中的VB向视图。
[0022]图6是图1中的VI向视图,是表示在功能部设置有连接器的状态的图。
[0023]图7是表示图1中的VII

VII截面的图。
[0024]图8是图1中的VIII向视图,是表示设置连接器前的状态的图。
[0025]图9是图6中的IX向视图。
[0026]图10是表示图6中的X

X截面的图。
[0027]图11是表示图1中的XI

XI截面的图。
[0028]图12是表示图6中的XII

XII截面的图。
[0029]图13A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灯的一部分稍微简化表示的图,是表示图7中的XIIIA

XIIIA截面的图。
[0030]图13B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灯的一部分稍微简化表示的图,是表示图7中的XIIIB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照明灯,其特征在于,具有:框状体,所述框状体设置有第一引导部;以及功能部,所述功能部设置有第一被引导部和发光的发光部,并且通过在所述功能部设置于所述框状体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被引导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由此至少限制了所述功能部相对于所述框状体的姿势绕规定的1个轴变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框状体具备卡止部,所述功能部具备被卡止部,在将所述功能部设置到所述框状体后,所述被卡止部被卡止于所述卡止部,所述发光部位于所述卡止部和所述被卡止部的附近,并且所述第一引导部远离所述发光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框状体具备抵接部,在将所述功能部设置到所述框状体后,所述功能部抵接于所述抵接部且所述被卡止部被卡止于所述卡止部,由此,所述功能部被所述框状体的卡止部和所述框状体的抵接部夹持,并且所述功能部被卡止于所述框状体,并且在与由所述框状体的卡止部和所述框状体的抵接部夹持的方向正交的规定的一个方向上,所述抵接部远离所述卡止部和所述被卡止部以及所述发光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具备一体地设置于所述框状体的透镜,在所述框状体的第一端侧具有设置有所述功能部的功能部设置部,在所述框状体的第二端侧具有设置有所述透镜的透镜设置部,通过所述抵接部的缺失而形成有贯通孔,在将所述功能部设置到所述框状体的所述功能部设置部并将所述透镜设置到所述框状体的所述透镜设置部后的状态下,所述功能部的所述发光部朝向所述第二端侧发光,并且所述功能部的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通过所述贯通孔而到达所述透镜。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卡止部由从所述功能部所具备的功能部主体部突出的突起构成,所述卡止部具备: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从所述框状体所具备的框状体主体部突出;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从所述第一突出部向与所述第一突出部不同的方向突出;以及第三突出部,该第三突出部从所述第二突出部向朝向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基端侧的方向突出,在将所述功能部设置到所述框状体后,所述第三突出部的顶端与所述被卡止部的突起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灯,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功能部设置于所述框状体时,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塚玄士增田雄太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