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1388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08: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器,包括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内壁从上至下依次滑动连接有上移动盘和下移动盘,所述上移动盘的下表面固定有下减震组件,所述下移动盘的上表面固定有上减震组件,所述上减震组件和下减震组件的相背端均贯穿连接筒的端部,并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远离连接筒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述等结构的配合,实现了通过上减震组件和下减震组件的设置,使得对新能源汽车的缓冲减震效果更好,且同时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减震组件一和减震组件的弹性势能,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减震器的缓冲减震效果,提高了该减震器的适应性。的适应性。的适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器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器。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为了使车架与车身的振动迅速衰减,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汽车悬架系统上一般都装有减震器。
[0003]由于现有的减震器大都是通过设置单根弹簧进行缓冲减震,减震效果较差,且易损坏,同时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弹簧的弹性势能,即进行调节减震器的缓冲减震性能,降低了减震器的适应性,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器,具备通过上减震组件和下减震组件的设置,使得对新能源汽车的缓冲减震效果更好,且同时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减震组件一和减震组件的弹性势能,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减震器的缓冲减震效果,提高了该减震器的适应性,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器,包括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内壁从上至下依次滑动连接有上移动盘和下移动盘,所述上移动盘的下表面固定有下减震组件,所述下移动盘的上表面固定有上减震组件,所述上减震组件和下减震组件的相背端均贯穿连接筒的端部,并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远离连接筒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座。
[0006]所述上移动盘和下移动盘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移动块,所述连接筒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供移动块上下移动的条形通槽,所述连接筒的表面设有两个用于推动上移动盘和下移动盘上下移动的调节组件。
[0007]优选的,所述上减震组件和下减震组件的数量均为四个,且数量为四个的上减震组件等间距分布在下移动盘的上表面上,且数量为四个的下减震组件等间距分布在上移动盘的下表面上。
[0008]优选的,所述上减震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下移动盘上表面上的上移动柱,且上移动柱的顶端依次贯穿上移动盘和连接筒的顶部,并与连接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上移动柱的表面固定有上固定盘,所述上移动柱的表面套设有上弹簧,所述上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固定盘的下表面和上移动盘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下减震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上移动盘下表面上的下移动柱,且下移动柱的底端依次贯穿下移动盘和连接筒的底部,并与连接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下移动柱的表面固定有下固定盘,所述下移动柱的表面套设有下弹簧,所述下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下移动盘的下表面和下固定盘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开设在连接筒表面上的外螺纹,所述外螺纹的表面螺
纹连接有内螺纹筒,且两个内螺纹筒的相背侧分别与其相邻的移动块抵接。
[0011]优选的,所述内螺纹筒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转柄。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一、本技术通过设置上减震组件和下减震组件,使得当新能源汽车受到冲击震动时,上移动柱会向下移动且下移动柱会向上移动,上移动柱的下移会带动上固定盘向下挤压上弹簧,而下移动柱的上移会带动下固定盘向上挤压下弹簧,且上移动柱的下移也会带动下移动盘下移进行挤压下弹簧,同时下移动柱的上移也会带动上移动盘上移进行挤压上弹簧,使得新能源汽车受到的冲击震动力能够很好的转换为上弹簧和下弹簧的弹性势能,且通过上减震组件和下减震组件均为四个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缓冲减震效果。
[0014]二、本技术通过设置移动块、条形通槽、外螺纹、内螺纹筒和转柄的设置,使得转动内螺纹筒,使得内螺纹筒能够在外螺纹的表面进行移动,从而能够推动移动块向上或向下移动,从而会带动上移动盘和下移动盘上下移动,进而能够改变上弹簧和下弹簧的弹性势能,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减震器的缓冲减震效果,提高了该减震器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剖面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A

A处的剖视图。
[0018]图中:1、连接筒;2、上移动盘;3、下移动盘;4、连接板;5、连接座; 6、移动块;7、条形通槽;8、上移动柱;9、上固定盘;10、上弹簧;11、下移动柱;12、下固定盘;13、下弹簧;14、外螺纹;15、内螺纹筒;16、转柄。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器,包括连接筒1,连接筒1的内壁从上至下依次滑动连接有上移动盘2和下移动盘3,上移动盘2的下表面固定有下减震组件,下移动盘3的上表面固定有上减震组件,上减震组件和下减震组件的相背端均贯穿连接筒1的端部,并固定连接有连接板4,连接板4的远离连接筒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座5。
[0021]进一步地,上减震组件和下减震组件的数量均为四个,且数量为四个的上减震组件等间距分布在下移动盘3的上表面上,且数量为四个的下减震组件等间距分布在上移动盘2的下表面上,通过上减震组件和下减震组件均为四个的设置,使得对对新能源汽车的缓冲减震效果更好。
[0022]进一步地,上减震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下移动盘3上表面上的上移动柱8,且上移动柱8的顶端依次贯穿上移动盘2和连接筒1的顶部,并与连接板4 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上移
动柱8的表面固定有上固定盘9,上移动柱8的表面套设有上弹簧10,上弹簧1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固定盘9的下表面和上移动盘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当新能源汽车受到冲击震动时,上移动柱8会向下移动,上移动柱8的下移会带动上固定盘9向下挤压上弹簧10,且上移动柱 8的下移也会带动下移动盘3下移进行挤压下弹簧13,使得新能源汽车受到的冲击震动力能够很好的转换为上弹簧10和下弹簧13的弹性势能。
[0023]进一步地,下减震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上移动盘2下表面上的下移动柱 11,且下移动柱11的底端依次贯穿下移动盘3和连接筒1的底部,并与连接板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下移动柱11的表面固定有下固定盘12,下移动柱 11的表面套设有下弹簧13,下弹簧1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下移动盘3的下表面和下固定盘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当新能源汽车受到冲击震动时,下移动柱11会向上移动,下移动柱11的上移会带动下固定盘12向上挤压下弹簧13,且下移动柱11的上移也会带动上移动盘2上移进行挤压上弹簧10,使得新能源汽车受到的冲击震动力能够很好的转换为上弹簧10和下弹簧13的弹性势能,使得对新能源汽车的缓冲减震效果更好。
[0024]上移动盘2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器,包括连接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筒(1)的内壁从上至下依次滑动连接有上移动盘(2)和下移动盘(3),所述上移动盘(2)的下表面固定有下减震组件,所述下移动盘(3)的上表面固定有上减震组件,所述上减震组件和下减震组件的相背端均贯穿连接筒(1)的端部,并固定连接有连接板(4),所述连接板(4)的远离连接筒(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座(5);所述上移动盘(2)和下移动盘(3)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移动块(6),所述连接筒(1)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供移动块(6)上下移动的条形通槽(7),所述连接筒(1)的表面设有两个用于推动上移动盘(2)和下移动盘(3)上下移动的调节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减震组件和下减震组件的数量均为四个,且数量为四个的上减震组件等间距分布在下移动盘(3)的上表面上,且数量为四个的下减震组件等间距分布在上移动盘(2)的下表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减震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下移动盘(3)上表面上的上移动柱(8),且上移动柱(8)的顶端依次贯穿上移动盘(2)和连接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朝平胡钰雯李园奇刘雨婷吴玉超胡红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