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逆变充电机的供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10541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的大功率车载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逆变充电机的供电系统。其包括第一辅助源、第二辅助源和主控制芯片,主控制芯片用于根据采集的温度值、电压值和电流值判定启动第一辅助源和第二辅助源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工作,这样在工作过程中,第一辅助源和第二辅助源来回切换工作,这样第一辅助源和第二辅助源不会出现满负载或者小负载的情况,这样减小了变换器的整体损耗,延长了辅助源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单纯采用双辅助源共同工作会增加变换器的损耗,所以本申请采用双辅助源的来回切换工作,也可以间接的减小了变换器的整体损耗而提高转换效率。了变换器的整体损耗而提高转换效率。了变换器的整体损耗而提高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逆变充电机的供电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的大功率车载电源
,具体涉及一种双向逆变充电机的供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电动汽车的日益普及,过多的电动汽车同时充电的情况下会对电网造成较大的负荷影响。而车网融合这一理念的出现,就可以很好的解决电网的超负荷问题。所谓车网融合既是电网中的电可通过转换向电动汽车充电,而电动汽车上电池存储的电也可以通过转换向电网中供电,例如在电动汽车上设有光能发电或者风力发电,将发出的电能输入到电网中。所以随着未来车网融合的实现,为了实现电动汽车的电力与工业电网电力的双向转换,单向AC/DC充电机已经不足以支配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而双向逆变充电机则会是未来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发展趋势。现有的逆变充电机在工作过程中只有一个辅助源来支撑供电状况,这样在工作过程中单个辅助源供电,这样为了保证系统稳定工作,可能会出现超负载的现场,这样单个负载的损耗较大,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系统采用一个辅助源供电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逆变充电机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向逆变电路和供电控制电路;所述双向逆变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正极、第一输入端负极、第二输出端正极、第二输出端负极、变压器以及多个开关管,所述第一输入端正极、第一输入端负极分别和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正极和第二输出端负极分别和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正极和第一输入端负极之间、第二输出端正极和第二输出端负极之间均串联有多个所述开关管;所述供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隔离驱动模块、第二隔离驱动模块、第一辅助源、第二辅助源、第一输出预处理模块、第二输出预处理模块、第一温度采集模块、第二温度采集模块、第一电流电压采样电路、第二电流电压采样电路和主控制芯片;所述第一辅助源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入端正极、第一输入端负极连接,用于给所述第一辅助源提供电能;所述第一辅助源的温度采集端与所述第一温度采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该第一温度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制芯片连接,第一温度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第一辅助源工作时的温度值;所述第一辅助源的驱动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隔离驱动模块和第二隔离驱动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辅助源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正极、第二输出端负极连接,用于给所述第二辅助源提供电能;所述第二辅助源的温度采集端与所述第二温度采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该第二温度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制芯片连接,第二温度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第二辅助源工作时的温度值;所述第二辅助源的驱动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隔离驱动模块和第二隔离驱动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流电压采样电路的采样端与第一辅助源的驱动信号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主控制芯片连接,用于采样该第一辅助源输出的电压值和电流值;所述第二电流电压采样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二辅助源的驱动信号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主控制芯片连接,用于采样该第二辅助源输出的电压值和电流值;所述第一隔离驱动模块的多个控制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入端正极和第一输入端负极之间串联的多个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二隔离驱动模块的多个控制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正极和第二输出端负极之间串联的多个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一辅助源和第二辅助源用于向所述第一隔离驱动模块和/或第二隔离驱动模块输出驱动信号,所述第一隔离驱动模块和/或第二隔离驱动模块根据所述驱动信号通过控制引脚输出对应的控制信号以控制每个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所述主控制芯片用于根据采集的温度值、电压值和电流值判定启动所述第一辅助源和第二辅助源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工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逆变电路包括八个开关管,分别为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所述第一输入端正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负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正极连接,该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第四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端负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极
与所述第二输出端正极连接,该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该第六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负极连接;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出端正极连接,该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该第八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负极连接;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一隔离驱动模块的四个控制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二隔离驱动模块的四个控制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伟张涛杨树锦温坤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