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燃烧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8556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45
一种发动机燃烧室,包括发动机的气缸盖以及活塞,气缸盖的合盖面设置凹腔作为燃烧室,气缸盖的进气孔、排气孔与燃烧室连通,燃烧室的上端设置火花塞孔,其特征在于:燃烧室的室腔包括左挤气区、右挤气区,左、右挤气区之间为向上凸起的强湍流区,左挤气区、右挤气区、强湍流区的腔顶均为上凸的曲面,强湍流区的腔顶凸出于左、右挤气区的腔顶,形成强湍流区腔顶高于左、右挤气区腔顶,左挤气区腔顶高于右挤气区腔顶的燃烧室结构,进气孔、排气孔设置在强湍流区,火花塞孔位于进气孔、排气孔之间,且偏于进气孔、排气孔的中心连线,设置在强湍流区与左挤气区的交界处,活塞位于燃烧室下方。活塞位于燃烧室下方。活塞位于燃烧室下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燃烧室


[0001]本技术涉及内燃机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燃烧室。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燃烧室是承受高温高压燃气作用的密闭空间,由缸头燃烧室和活塞顶面共同组成。燃烧室是发动机燃烧系统的核心构造,面对现代内燃机对于高热效率的追求,燃烧室已不仅仅要满足提供燃料燃烧空间这一基本需求,还需要从燃烧室形状入手,寻求可以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和热效率的方法。目前的两气门发动机存在缸内燃烧室气流运动不强烈,燃油与空气混合不均匀,传热损失大的问题,导致内燃机的燃烧效率和循环热效率不高,油耗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燃烧室,能显著提高内燃机的燃烧效率和循环热效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4]一种发动机燃烧室,包括发动机的气缸盖以及活塞,所述气缸盖的合盖面设置凹腔作为燃烧室,气缸盖的进气孔、排气孔与燃烧室连通,燃烧室的上端设置火花塞孔,所述燃烧室的室腔包括左挤气区、右挤气区,左、右挤气区之间为向上凸起的强湍流区,左挤气区、右挤气区、强湍流区的腔顶均为上凸的曲面,所述强湍流区的腔顶凸出于左、右挤气区的腔顶,形成强湍流区腔顶高于左、右挤气区腔顶,左挤气区腔顶高于右挤气区腔顶的燃烧室结构,所述进气孔、排气孔设置在强湍流区,所述火花塞孔位于进气孔、排气孔之间,且偏于进气孔、排气孔的中心连线,设置在强湍流区与左挤气区的交界处,所述活塞位于燃烧室下方。
[0005]所述强湍流区的腔顶比左挤气区的腔顶高1~3mm,所述左挤气区的腔顶距合盖面有5~10mm。
[0006]所述强湍流区的腔顶面积占燃烧室腔顶面积的1/2~2/3。
[0007]所述强湍流区的腔顶最大曲率范围为0.01~0.02mm
‑1。
[0008]所述进气孔靠近合盖面的一侧设有延伸出孔壁的导流部,用于阻止进气过程中逆向滚流的形成,所述导流部平行于进气孔轴心线。
[0009]所述导流部的长度为1~5mm。
[0010]所述活塞顶面设有球面凹坑,所述球面凹坑直径与燃烧室直径相同。
[0011]所述活塞的球面凹坑深度为1~5mm。
[0012]所述活塞的球面凹坑坑口与活塞顶面边缘之间留有环形平面。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包括发动机的气缸盖以及活塞,所述气缸盖的合盖面设置凹腔作为燃烧室,气缸盖的进气孔、排气孔与燃烧室连通,燃烧室的上端设置火花塞孔,所述燃烧室的室腔包括左挤气区、右挤气区,左、右挤气区之间为向上凸起的强湍流区,左挤气区、右挤气区、强湍流区的腔顶均为上凸的曲面,所述强湍流区的腔顶凸出于左、右挤气区
的腔顶,形成强湍流区腔顶高于左、右挤气区腔顶,左挤气区腔顶高于右挤气区腔顶的燃烧室结构;所述进气孔、排气孔设置在强湍流区,且强湍流区的腔顶凸出于左、右挤气区的腔顶,这样的结构有利于进气流在强湍流区形成较强的滚流。所述火花塞孔位于进气孔、排气孔之间,且偏于进气孔、排气孔的中心连线,设置在强湍流区与左挤气区的交界处,所述活塞位于燃烧室下方。本技术的燃烧室的强湍流区的腔顶凸出于左、右挤气区的腔顶,有利于燃烧室内形成较强的滚流;活塞顶面设置球面凹坑,且球面凹坑直径与燃烧室直径相同,两者配合可维持缸内气体的大尺度流动,同时,活塞的球面凹坑可以使燃烧室具有较小的面容比,可以减少传热损失。这种结构的发动机燃烧室,通过设计缸头燃烧室的结构及其与活塞顶面的几何形状配合,可以使缸内的气体形成较强的滚流,并维持大尺度流动,气体流动强度显著提升,传热损失小,缸内的燃油与空气混合更均匀,并且,燃烧室的几何结构与火花塞的配合布置,使得点火上止点前后,火花塞处于缸内气体的湍流核心区,点火后,可加快火焰传播速率,提高燃烧速度,从而有效改善发动机的燃烧状态,使得放热更集中,降低发动机后燃的可能性,减少传热损失,最终达到提高燃烧效率和循环热效率,降低油耗的效果。
[0014]所述进气孔靠近合盖面的一侧设有延伸出孔壁的导流部,用于阻止进气过程中逆向滚流的形成,加强正向滚流的运动强度,所述导流部平行于进气孔轴心线。
[0015]所述活塞顶面设有球面凹坑,所述球面凹坑直径与燃烧室直径相同。所述活塞的球面凹坑深度为1~5mm,可以通过调整球面凹坑的尺寸来获得适合的燃烧室容积,以实现发动机压缩比的调整。
[0016]所述活塞的球面凹坑坑口与活塞顶面边缘之间留有环形平面,以起到增加活塞顶面边缘强度的目的。
[0017]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气缸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的B

B向视图;
[0021]图4为图3的C处放大图;
[0022]图5为左挤气区、强湍流区、右挤气区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优化前与经本专利优化后的滚流比随曲轴转角变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技术发动机燃烧室的一种实施例:
[0025]参见图1

图6,一种发动机燃烧室,包括发动机的气缸盖1以及活塞2,所述气缸盖1的合盖面3设置凹腔作为燃烧室4,气缸盖1的进气孔5、排气孔6与燃烧室4连通,燃烧室4的上端设置火花塞孔7,所述燃烧室4的室腔包括左挤气区9、右挤气区8,左、右挤气区之间为向上凸起的强湍流区10,所述强湍流区10的腔顶面积占燃烧室4腔顶面积的1/2~2/3。左挤气区9、右挤气区8、强湍流区10的腔顶均为上凸的曲面,所述强湍流区10的腔顶凸出于左、右挤气区的腔顶,形成强湍流区10腔顶高于左、右挤气区腔顶,左挤气区9腔顶高于右挤气
区8腔顶的燃烧室4结构,所述强湍流区10的腔顶比左挤气区9的腔顶高1~3mm,所述左挤气区9的腔顶距合盖面3有5~10mm;所述进气孔5、排气孔6设置在强湍流区10,且强湍流区10的腔顶凸出于左、右挤气区的腔顶,这样的结构有利于进气流在强湍流区10形成较强的滚流。所述火花塞孔7位于进气孔5、排气孔6之间,且偏于进气孔5、排气孔6的中心连线,设置在强湍流区10与左挤气区9的交界处,本实施例中,火花塞孔7的轴线斜偏向排气孔6;进气孔5靠近合盖面3的一侧设有延伸出孔壁的导流部12,用于阻止进气过程中逆向滚流的形成,加强正向滚流的运动强度,所述导流部12平行于进气孔5轴心线,导流部12的长度s为1~5mm。所述活塞2位于燃烧室4下方,活塞2顶面设有球面凹坑11,所述球面凹坑11直径与燃烧室4直径相同,球面凹坑11的深度为1~5mm,可以通过调整球面凹坑11的尺寸来获得适合的燃烧室容积,以实现发动机压缩比的调整。所述活塞2的球面凹坑11坑口与活塞2顶面边缘之间留有环形平面13,以起到增加活塞2顶面边缘强度的目的。所述强湍流区10的腔顶最大曲率范围为0.01~0.02mm
‑1。本技术的燃烧室4的强湍流区10的腔顶凸出于左、右挤气区的腔顶,有利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燃烧室,包括发动机的气缸盖(1)以及活塞(2),所述气缸盖(1)的合盖面(3)设置凹腔作为燃烧室(4),气缸盖(1)的进气孔(5)、排气孔(6)与燃烧室(4)连通,燃烧室(4)的上端设置火花塞孔(7),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4)的室腔包括左挤气区(9)、右挤气区(8),左、右挤气区之间为向上凸起的强湍流区(10),左挤气区(9)、右挤气区(8)、强湍流区(10)的腔顶均为上凸的曲面,所述强湍流区(10)的腔顶凸出于左、右挤气区的腔顶,形成强湍流区(10)腔顶高于左、右挤气区腔顶,左挤气区(9)腔顶高于右挤气区(8)腔顶的燃烧室(4)结构,所述进气孔(5)、排气孔(6)设置在强湍流区(10),所述火花塞孔(7)位于进气孔(5)、排气孔(6)之间,且偏于进气孔(5)、排气孔(6)的中心连线,设置在强湍流区(10)与左挤气区(9)的交界处,所述活塞(2)位于燃烧室(4)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燃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强湍流区(10)的腔顶比左挤气区(9)的腔顶高1~3mm,所述左挤气区(9)的腔顶距合盖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陈永燕王鹏钟德妹罗代伦孙玲玲刘威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隆鑫通航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