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显示器上模拟液晶显示屏幕的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8174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在显示器上模拟液晶显示屏幕的装置及方法,用来在显示器上依据LCD的显示方式,处理显示数据。此模拟装置中包括用来存储亮度数据的预显示缓冲区、根据显示数据调整亮度数据的亮度更新模组、依次把亮度数据调整至暗点亮度数据值的亮度调整模组、和实际进行显示更新的显示模组。亮度更新模组可以随时根据输入显示数据来更新预显示缓冲区的亮度数据,亮度调整模组则是模拟LCD的余辉时间,依次地降低预显示缓冲区内的亮度数据值。(*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模拟技术,特别是有关于在一般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上,模拟液晶显示屏幕(LCD panel)显示效果的技术。目前广泛使用于一般电子产吕上,作为显示装置的技术,可分为两种一种即为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以下简称CRT显示器),另一种则是液晶显示屏幕(以下简称LCD)。CRT显示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电子束撞击萤光材料而发光。附图说明图1表示一般CRT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CRT主要是由用来产生及加速电子束的前端部(包括灯丝10、阴极12、栅极14、阳极16及偏向轭18),以及实际发光的面板部(包括铝膜20、萤光粉膜22和屏玻璃24)所构成。灯丝10受电流加热,产生热电子,并由阴极12射出。由阴极12所射出的热电子,通过栅极的聚焦作用,即形成聚焦后的电子束30。阳极16则是藉由电极性的特性,牵引电子束30进行加速运动。在实际应用上,CRT中的阳极大都是由数个阳极电板所构成。另一方面,偏向轭18则是利用电磁特性,引导电子束30改变其运动方向。在实际应用上,偏向轭18一般具有两组,分别根据水平扫描控制信号和垂直扫描控制信号,控制电子束运动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受加速并偏向至一预定角度的电子束30,在CRT内的空腔内进行直线运动,直到撞击面板部的萤光粉膜22,产生激光为止。另外,在彩色CRT中,则是利用不同的萤光粉材料来产生不同的色彩,其余的原理与上述大致相同。至于LCD则是属于较新的技术,其主要是由两个偏光板(polarizer)和夹于其间的溢晶分子所构成。通过对液晶分子排列方式的控制,便可以控制光线穿过两个偏光板的状态,产生所需的亮点及暗点。相较于传统CRT的厚重来说,由于LCD在结构上具有轻、薄的特点,因此目前发展及应用非常快速,特别是在某些特定的便携式电子产品上,如笔记型及膝上型电脑、手持式个人电脑(HPC)、电子字典等,更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不过,LCD亦非毫无缺点,特别是在某些显示效果上,如视角及对比度的问题,仍与传统CRT有一段相当的差距。因此,目前在电脑显示应用上,CRT和LCD各占一席之地,而大多数的桌上型电脑,仍采用CRT显示器,至于掌上型或笔记型电脑,则是采用LCD,例如TMN(超扭向列相)LCD及TFT(薄膜晶体管)LCD。由于目前各式的电脑是混用两种不同的显示技术,特别是这两种显示技术在显示效果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上便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其中最显著的差异就是余辉时间。余辉时间是指萤幕上的图像点,从最大的亮度下降到原来最大亮度的1%所需要的时间。以CRT显示器来说,余辉时间通常是由萤光粉膜上的萤光材料来决定,例如磷质萤光材料P1就具有较长的余辉时间,大约在50ms,而此类萤光材料通常使用在示波器上。较长的余辉时间虽然能够增强萤幕的亮度并且减少闪烁效应,但是在电脑显示器以及电视萤幕的应用上,通常是选择余辉时间较短的萤光材料,以避免造成交后两帧图像重叠而使清晰度下降。因此,在一般电脑CRT显示器上,大都采用余辉时间低于1ms的萤光材料。而根据LCD的工作原理,由于在开始点亮或开始熄灭时,都需有一段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才能够达到最高的最低的亮度;因此,相交于CRT,LCD通常具有较长的余辉时间,数值一般大允在100ms左右。由以上可知,CRT和LCD的余辉时间相差非常大,而这也造成两者在实际显像上的差异。以下以一显示范例来说明RT矣LCD在显示时,因为不同的余辉时间所造成的差异。在以下的范例中,CRT显示器和LCD显示器分别在0ms显示字型“A”;40ms显示字型“B”;80ms显示字型“C”。图2A、图2B和图2C分别表示在时间0ms、40ms、80ms时,CRT显示器的萤幕显示。如上所述,CRT显示器由于余辉时间相当的小(<1ms),在显示字型“B”时,原来显示的字型“A”已经消失;在显示字型“C”时,原来显示的字型“B”也已经消失。因此各显示画面间不会出现重叠的影像。另一方面,图3A、3B和3C则是分别表示在时间0ms、40ms、80ms时,LCD的萤幕显示。由图3B可知,当新字型“B”产生时,原来显示的字型“A”并未完全消失(LCD余辉时间大约在100ms),因此留下了残影。同样地,在图3C中,当新字型“C”产生时,原来显示的字型“B”甚至字型“A”都未消除(80ms<100ms),因此残影现象非常明显。由上可知,LCD和CRT因为余辉时间的不同,所以会造成两者在实际显示速度上的差异。此一差异现象,在某些特定应用环境下就可能会产生问题。第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发生在对于某些利用LCD做为显示装置的电子产品进行产品开发时。通常在进行LCD电子产品开发时,大都是利用一般桌上型电脑来辅助开发,而桌上型电脑大都是采用CRT显示器。所以在辅助开发时,显示于CRT显示器上的信息,特别是有关于图像方面的显示,将会与LCD上的显示方式大不相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正确观察出真实的输出显示结果。第二种则是发生于网绺上的应用。举例来说,如果网络通信端分别是具有CRT显示器的桌上型电脑和具有LCD的笔记型电脑(或HPC),当两者之间必须进行同步显示时,便会出现问题。数据传递速度和路径的不同可以轻易地通过数据延迟的方式来达成同步,然而由于显示装置的余辉时间不同而造成的显示效果差异,就无法简单地通过延迟来进行同步。目前并无适当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而本专利技术则是通过适当的模拟技术来达成两者显示同步的目的。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显示器上模拟液晶显示屏幕显示的装置和方法,特别是针对CRT类型的显示器,使得两者在显示速度和效果上能够趋于一致。而同样的技术也可以应用在各种不同显示装置之间,达到显示模拟的效果。根据以上所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在显示器上模拟液晶显示屏幕的装置,用来在显示器上依据液晶显示屏幕的显示方式,处理显示数据。此模拟装置中包括用来存储亮度数据的预显示缓冲区、根据显示数据调整亮度数据的亮度更新模组、依次把亮度数据调整至一暗点亮度数据值的亮度调整模组、以及实际进行显示更新的显示模组。利用亮度更新模组可以随时根据输入的显示数据来更新显示缓冲区内的亮度数据,而亮度调整模组则是模拟LCD的余辉时间,依次地降低预显示缓冲区内的亮度数据值。显示模组则包括一显示更新模组,用于撷到预显示缓冲区内的亮度数据值,传送至实际负责控制显示器的配接器,进行即时的显示。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图1表示一般阴极射线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A、2B和2C分别表示在0ms、40ms、80ms时点上送出显示字元时,CRT显示器的萤幕显示状态示意图。图3A、3B和3C分别表示在0ms、40ms、80ms时点上送出显示字元时,LCD的萤幕显示状态示意图。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在CRT显示器上模拟LCD显示状态的装置的方块图。图5表示本实施例中预显示缓冲区和萤幕上的图像点之间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图6表示本实施例中亮度更新模组的流程示意图。图7表示本实施例中亮度调整模组的流程示意图。本专利技术中主要是在一般显示器上,模拟出液晶显示屏幕的显示效果,特别是针对余辉时间所造成的显示效果的模拟。如前所述,在一般CRT显示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显示器上模拟液晶显示屏幕的装置,用处理一显示数据,以液晶显示屏幕的显示方式,显示于一显示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预显示缓冲区,用以储存对应于显示器的图像点的亮度数据; 亮度更新模组,根据该显示数据,更新该预显示缓冲区中对应的亮度数据; 亮度调整模组,在一单位时间内,调整该预显示缓冲区中的亮度数据,使其渐次趋近至一暗点亮度数据值,其中该单位时间对应于液晶显示屏幕的余辉时间;以及 显示模组,根据该项显示缓冲区的亮度数据,将该显示数据显示于该显示器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淮琰周佳
申请(专利权)人:无敌科技西安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