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6996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包括外框,所述外框的外表面底部设置有移动轮,所述外框的顶部一侧设置有注水管,所述注水管的底端设置有过滤器,所述外框的外表面一侧设置有粉尘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在使用时,通过注水管注入到外框的内部,通过过滤器进行过滤,使得注入水的质量更高,可以通过四组移动轮,使得移动的更加便捷,在通过粉尘传感器检测到环境中的粉尘平均浓度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控制器控制延时继电器,使得液泵进行工作,然后将外框内部的水抽出,依次经过出水管、分流器、送水管与雾化喷头,对环境中进行喷雾,使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使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使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需要的工程;根据专利号CN210797408U、CN111495655A、CN111036009A中的建筑工程用降尘装置存在一些缺点,首先不能根据外界灰尘的平均浓度对喷雾进行调整,由于降尘存在一定的缓冲时间,持续进行喷雾会浪费水源,其次,降尘装置不能够较为便捷的进行移动,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这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包括外框,所述外框的外表面底部设置有移动轮,所述外框的顶部一侧设置有注水管,所述注水管的底端设置有过滤器,所述外框的外表面一侧设置有粉尘传感器,所述外框的内表面底部设置有液泵,所述液泵的出水端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顶端设置有分流器,所述分流器的一侧设置有送水管,所述送水管的一端设置有雾化喷头,所述液泵的进水端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外框的内表面底部且位于液泵的一侧设置有控制装置。
[0006]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框,所述控制框的外表面底部与外框的内表面底部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框的内表面两侧之间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框的内表面两侧之间且位于控制器的下方设置有延时继电器,所述延时继电器与液泵之间为电性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粉尘传感器与控制器之间为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与延时继电器之间为电性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移动轮的数量为四组,所述四组移动轮的外壁均设置有防滑纹,所述注水管的底端与过滤器的顶部之间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出水管的底端与液泵的出水端之间连通,所述出水管的顶端与分流器的底部之间连通,所述分流器的一侧与送水管的另一端之间连通。
[0010]优选的,所述送水管的一端与雾化喷头的一侧之间连通,所述粉尘传感器的数量为两组,所述送水管与雾化喷头的数量均为两组。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在使用时,通过注水管注入到外框的内部,通过过滤器进行过滤,使得注入水的质量更高,可以通过四组移动轮,使得移动的更加便捷,在通过粉尘传感器检测到环境中的粉尘平
均浓度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控制器控制延时继电器,使得液泵进行工作,然后将外框内部的水抽出,依次经过出水管、分流器、送水管与雾化喷头,对环境中进行喷雾,然后喷出一定时间后,及时将液泵停止,等待灰尘降尘一定的时间后,再次通过粉尘传感器进行检测,在当前环境中的粉尘平均浓度达到要求时,移动到下一处进行降尘,没有达到要求时,继续启动液泵进行工作。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一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一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中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一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的现有技术原理示意图。
[0015]图中1、外框;2、移动轮;3、注水管;4、过滤器;5、粉尘传感器;6、液泵;7、出水管;8、分流器;9、送水管;10、雾化喷头;11、进水管;12、控制装置;121、控制框;122、控制器;123、延时继电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17]实施例一:
[0018]如图1所示,一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包括外框1,外框1的外表面底部设置有移动轮2,外框1的顶部一侧设置有注水管3,注水管3的底端设置有过滤器4,外框1的外表面一侧设置有粉尘传感器5,粉尘传感器5具有检测到外界环境中的粉尘的平均浓度,外框1的内表面底部设置有液泵6,液泵6的型号为VAY8828,液泵6的出水端设置有出水管7,出水管7的顶端设置有分流器8,分流器8的一侧设置有送水管9,送水管9的一端设置有雾化喷头10,雾化喷头10具有将液态水转化为雾态的功能,液泵6的进水端设置有进水管11,外框1的内表面底部且位于液泵6的一侧设置有控制装置12。
[0019]实施例二:
[0020]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之上,如图2、3所示,控制装置12包括控制框121,控制框121的外表面底部与外框1的内表面底部之间为固定连接,控制框121的内表面两侧之间设置有控制器122,控制器122具有控制液泵6的功能,控制框121的内表面两侧之间且位于控制器122的下方设置有延时继电器123,延时继电器123具有延时控制液泵6的功能,延时继电器123与液泵6之间为电性连接,粉尘传感器5与控制器122之间为电性连接,控制器122与延时继电器123之间为电性连接,便于对液泵6进行控制。
[0021]实施例三:
[0022]在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的基础之上,如图1所示,移动轮2的数量为四组,四组移动轮2的外壁均设置有防滑纹,注水管3的底端与过滤器4的顶部之间连通,出水管7的底端与液泵6的出水端之间连通,出水管7的顶端与分流器8的底部之间连通,分流器8的一侧与送水管9的另一端之间连通,送水管9的一端与雾化喷头10的一侧之间连通,粉尘传感器5的数量为两组,送水管9与雾化喷头10的数量均为两组,增加使用的效果。
[002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与对比文件
CN210797408U、CN111495655A、CN111036009A中的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相比,在使用时,通过注水管3注入到外框1的内部,通过过滤器4进行过滤,使得注入水的质量更高,可以通过四组移动轮2,使得移动的更加便捷,在通过粉尘传感器5检测到环境中的粉尘平均浓度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控制器122控制延时继电器123,使得液泵6进行工作,然后将外框1内部的水抽出,依次经过出水管7、分流器8、送水管9与雾化喷头10,对环境中进行喷雾,然后喷出一定时间后,及时将液泵6停止,等待灰尘降尘一定的时间后,再次通过粉尘传感器5进行检测,在当前环境中的粉尘平均浓度达到要求时,移动到下一处进行降尘,没有达到要求时,继续启动液泵6进行工作。
[002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包括外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1)的外表面底部设置有移动轮(2),所述外框(1)的顶部一侧设置有注水管(3),所述注水管(3)的底端设置有过滤器(4),所述外框(1)的外表面一侧设置有粉尘传感器(5),所述外框(1)的内表面底部设置有液泵(6),所述液泵(6)的出水端设置有出水管(7),所述出水管(7)的顶端设置有分流器(8),所述分流器(8)的一侧设置有送水管(9),所述送水管(9)的一端设置有雾化喷头(10),所述液泵(6)的进水端设置有进水管(11),所述外框(1)的内表面底部且位于液泵(6)的一侧设置有控制装置(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智能化工程用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12)包括控制框(121),所述控制框(121)的外表面底部与外框(1)的内表面底部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框(121)的内表面两侧之间设置有控制器(122),所述控制框(121)的内表面两侧之间且位于控制器(122)的下方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勇李凯刘峰姜仲秋刘一茳王婷洪欣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意渊工业大数据平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