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扶手的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53186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内扶手的调节装置,包括车厢壳体,车厢壳体的内部开设有握把手凹槽,车厢壳体开设的凹槽内固定连接有竖杆,竖杆的表面开设有螺纹槽。该汽车内扶手的调节装置,通过控制转盘与竖杆的螺纹位移原理,使其轴承套筒通过联动杆带动位移套筒竖直位移,即带动摆臂杆的右端的高度发生变化,继而改变摆臂杆的倾斜角度,并配合摆臂杆在移动套筒的内部伸缩位移,使其稳固套筒和抓手软筒至合适角度,以便于抓手更舒服的效果,并且通过螺纹套筒与伸缩管的螺纹位移原理,使其伸缩管水平向车厢壳体凹槽的右侧内壁位移,即通过伸缩管通过轴块带动移动套筒水平位移,即调节改变稳固套筒和抓手软筒至合适水平位置。改变稳固套筒和抓手软筒至合适水平位置。改变稳固套筒和抓手软筒至合适水平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内扶手的调节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内扶手
,具体为一种汽车内扶手的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汽车是现在人们普遍的出行交通工具,使用极为广泛,其中汽车内部扶手是设置在汽车内部顶板侧面,使其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用于对其车内人提供手握抓扶,用于保证人体在行驶的过程中的稳定性。
[0003]目前,现有的汽车内扶手都是固定设置,没有针对性的设置调节手握把手的倾斜装置,以及不能调节手握把手的水平位置,从而给乘坐人的抓握带来了不舒服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内扶手的调节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汽车内扶手都是固定设置,没有针对性的设置调节手握把手的倾斜装置,以及不能调节手握把手的水平位置,从而给乘坐人的抓握带来了不舒服的效果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内扶手的调节装置,包括车厢壳体,所述车厢壳体的内部开设有握把手凹槽,所述车厢壳体开设的凹槽内固定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的表面开设有螺纹槽,所述竖杆的表面套接有位移套筒,所述位移套筒的左侧铰接有摆臂杆,所述摆臂杆的左侧插入移动套筒的内部,所述移动套筒的内壁与摆臂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移动套筒的表面固定套接有稳固套筒,所述移动套筒的左侧与轴块的右侧铰接,所述轴块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伸缩管,所述伸缩管的左侧插入车厢壳体凹槽左侧的内壁,所述伸缩管的表面与车厢壳体的内部活动接触,所述伸缩管的表面螺纹套接有螺纹套筒,所述螺纹套筒的表面与轴承套筒内圈的内壁固定套接,所述轴承套筒外圈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限位块,所述固定限位块的表面与车厢壳体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竖杆的表面螺纹套接有控制转盘,所述控制转盘的顶部沿口与轴承套环内圈的底部沿口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套环外圈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联动杆,所述联动杆的顶部与位移套筒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位移套筒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滑动件,所述车厢壳体凹槽的右侧内壁开设有配合滑动件使用的滑槽。
[0009]优选的,所述滑动件的右侧插入车厢壳体的滑槽内壁,所述滑动件的右端与车厢壳体的滑槽内壁滑动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稳固套筒的表面套有软筒,所述稳固套筒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软性弹簧,所述软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稳固套筒的表面和软筒的内壁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联动杆的顶部固定套接有稳固套环,所述稳固套环的沿口与位移套筒的表面固定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移动套筒的表面固定套接有两个限位套环板,两个所述限位套环板分别以移动套筒的中部呈左右对称分布。
[0013](三)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内扶手的调节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该汽车内扶手的调节装置,通过伸缩管的设置,以及螺纹套筒、轴承套筒、固定限位块、轴块、移动套筒、稳固套筒、摆臂杆、位移套筒、竖杆、滑动件、控制转盘、轴承套环、联动杆和稳固套环的配合使用,从而起到了通过控制转盘与竖杆的螺纹位移原理,使其轴承套环通过联动杆带动位移套筒竖直位移,即带动摆臂杆的右端的高度发生变化,继而改变摆臂杆的倾斜角度,并配合摆臂杆在移动套筒的内部伸缩位移,使其稳固套筒和抓手软筒至合适角度,以便于抓手更舒服的效果,并且通过螺纹套筒与伸缩管的螺纹位移原理,使其伸缩管水平向车厢壳体凹槽的右侧内壁位移,即通过伸缩管通过轴块带动移动套筒水平位移,即调节改变稳固套筒和抓手软筒至合适水平位置。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正面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结构图1的A处放大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结构图1的B处放大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结构图3的C处放大示意图。
[0020]图中:1、车厢壳体;2、伸缩管;3、螺纹套筒;4、轴承套筒;5、固定限位块;6、轴块;7、移动套筒;8、稳固套筒;9、软筒;10、软性弹簧; 11、限位套环板;12、摆臂杆;13、位移套筒;14、竖杆;15、滑动件;16、控制转盘;17、轴承套环;18、联动杆;19、稳固套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1

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内扶手的调节装置,包括车厢壳体1,车厢壳体1的内部开设有握把手凹槽,车厢壳体1开设的凹槽内固定连接有竖杆14,竖杆14的表面开设有螺纹槽,竖杆14的表面套接有位移套筒13,位移套筒13的左侧铰接有摆臂杆12,位移套筒1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滑动件15,车厢壳体1凹槽的右侧内壁开设有配合滑动件15 使用的滑槽,滑动件15的右侧插入车厢壳体1的滑槽内壁,滑动件15的右端与车厢壳体1的滑槽内壁滑动连接,通过滑动件15的设置,从而起到了加强位移套筒13位移时稳定性的效果,摆臂杆12的左侧插入移动套筒7的内部,移动套筒7的内壁与摆臂杆12的表面滑动连接,移动套筒7的表面固定套接有稳固套筒8,移动套筒7的左侧与轴块6的右侧铰接,轴块6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伸缩管2,伸缩管2的左侧插入车厢壳体1凹槽左侧的内壁,伸缩管 2的表面与车厢壳体1的内部活动接触,伸缩管2的表面螺纹套接有螺纹套筒 3,螺纹套筒3的表面与轴承套筒4内圈的内壁固定套接,轴承套筒4外圈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限位块5,固定限位块5的表面与车厢壳体1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稳固套筒8的表面套
有软筒9,稳固套筒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软性弹簧10,软性弹簧10的两端分别与稳固套筒8的表面和软筒9 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软筒9和软性弹簧10的设置,从而起到了手握时更顺畅舒服的效果,竖杆14的表面螺纹套接有控制转盘16,控制转盘16的顶部沿口与轴承套环17内圈的底部沿口固定连接,轴承套环17外圈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联动杆18,联动杆18的顶部与位移套筒1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联动杆18的顶部固定套接有稳固套环19,稳固套环19的沿口与位移套筒13的表面固定连接,通过稳固套环19的设置,从而起到了加强联动杆18 稳定性的效果,移动套筒7的表面固定套接有两个限位套环板11,两个限位套环板11分别以移动套筒7的中部呈左右对称分布。
[0023]使用时,当需要调节软筒9的倾斜角度时,首先转动右侧的控制转盘16 转动,即利用控制转盘16与竖杆14的螺纹位移原理,以及利用轴承套环17 通过联动杆18带动位移套筒13竖直位移,即带动摆臂杆12的右端的高度进行调节,继而改变摆臂杆12和移动套筒7的倾斜角度发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内扶手的调节装置,包括车厢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壳体(1)的内部开设有握把手凹槽,所述车厢壳体(1)开设的凹槽内固定连接有竖杆(14),所述竖杆(14)的表面开设有螺纹槽,所述竖杆(14)的表面套接有位移套筒(13),所述位移套筒(13)的左侧铰接有摆臂杆(12),所述摆臂杆(12)的左侧插入移动套筒(7)的内部,所述移动套筒(7)的内壁与摆臂杆(12)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移动套筒(7)的表面固定套接有稳固套筒(8),所述移动套筒(7)的左侧与轴块(6)的右侧铰接,所述轴块(6)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伸缩管(2),所述伸缩管(2)的左侧插入车厢壳体(1)凹槽左侧的内壁,所述伸缩管(2)的表面与车厢壳体(1)的内部活动接触,所述伸缩管(2)的表面螺纹套接有螺纹套筒(3),所述螺纹套筒(3)的表面与轴承套筒(4)内圈的内壁固定套接,所述轴承套筒(4)外圈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限位块(5),所述固定限位块(5)的表面与车厢壳体(1)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竖杆(14)的表面螺纹套接有控制转盘(16),所述控制转盘(16)的顶部沿口与轴承套环(17)内圈的底部沿口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套环(17)外圈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业雨杜红华汪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德鑫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