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模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4241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模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模组可以包括基底层、位于基底层上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一引线层和第二引线层,其中,基底层可以包括显示区和布线区,通过将基底层中的布线区延伸,设置第一引线层的一端与显示区的第一电极连接,第一引线层的另一端直接延伸至布线区以及设置第二引线层的一端与显示区的第二电极连接,第二引线层的另一端直接延伸至布线区,再通过布线区中的连接区域与外部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模组,去除了现有技术中触控模组的绑定区且通过延伸布线区实现了显示区与用于连接外部电路的连接区域的一体化设置,进而通过设置弯折区域弯折,可以有效减小触控模组的边框。可以有效减小触控模组的边框。可以有效减小触控模组的边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控模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模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技术的发展,在手机、电视等触控显示装置的设置过程中都在追求边框窄化以实现更大的屏占比。
[0003]触控显示装置可以包括触控模组,触控模组可以具有基底层和设置在基底层上的叠层结构,通常为了与外部电路进行连接,触控模组可以划分为显示区、布线区和绑定区,绑定区的叠层结构可以用于与柔性线路板的一端连接,通过将柔性线路板弯折设置,柔性线路板的另一端可以弯折至基底层的下方,即与设置有叠层结构相对的基底层一侧,再通过柔性线路板与外部电路进行连接。然而绑定区的存在仍会使触控显示装置的下边框相较于其他三边较大,参见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实现下边框的窄化,在现有技术中,提供了通过减短绑定引线来实现边框的窄化,然而,减短绑定引线的同时会减小绑定面积,增加绑定难度,从而可能影响器件的触控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有效实现触控模组的边框窄化。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触控模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0006]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模组,其包括:
[0007]基底层,所述基底层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布线区,所述布线区包括弯折区域和连接区域,所述弯折区域弯折设置,所述连接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基底层下方;
[0008]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基底层上;
[0009]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基底层上,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间隔设置;
[0010]第一引线层,所述第一引线层设置于所述基底层上,所述第一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引线层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布线区;
[0011]第二引线层,所述第二引线层设置于所述基底层上,所述第二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引线层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布线区,所述第二引线层和所述第一引线层间隔设置。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多个行阵列,每个所述行阵列包括多个第一子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多个列阵列,每个所述列阵列包括多个第二子电极,
[0013]所述第一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包括:
[0014]所述第一引线层包括多条第一引线,所述行阵列中位于第一列或最后一列的所述第一子电极与所述第一引线一一对应连接;或者,
[0015]部分所述行阵列中位于第一列的所述第一子电极与所述第一引线连接,其余所述
行阵列中位于最后一列的所述第一子电极与所述第一引线连接;
[0016]所述第二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包括:
[0017]所述第二引线层包括多条第二引线,所述列阵列中位于第一行或最后一行的所述第二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引线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行对应于远离所述弯折区域的位置,所述最后一行对应于靠近所述弯折区域的位置;或者,
[0018]部分所述列阵列中位于第一行的所述第二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引线连接,其余所述列阵列中位于最后一行的所述第二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引线连接。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多个行阵列,每个所述行阵列包括多个第一子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多个列阵列,每个所述列阵列包括多个第二子电极,
[0020]所述第一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包括:
[0021]所述第一引线层包括多条第一引线,所述第一引线的一端与所述行阵列中位于第一列和最后一列的所述第一子电极对应连接;
[0022]所述第二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包括:
[0023]所述第二引线层包括多条第二引线,所述列阵列中位于第一行或最后一行的所述第二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引线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行对应于远离所述弯折区域一侧的位置,所述最后一行对应于靠近所述弯折区域一侧的位置;或者,
[0024]部分所述列阵列中位于第一行的所述第二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引线连接,其余所述列阵列中位于最后一行的所述第二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引线连接。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模组还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覆盖所述基底层、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引线层以及部分所述第二引线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中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显露出部分所述第一电极的上表面;搭桥结构,所述搭桥结构覆盖所述第一过孔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层,将每一行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子电极桥接;所述第一绝缘层中还设置有多个第二过孔和第三过孔,所述第二过孔位于所述弯折区域外且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第三过孔位于所述弯折区域外且靠近所述连接区域的一侧;
[0026]所述第二引线层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布线区,包括:
[0027]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所述第二引线层,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下方且由所述第二电极引出的所述第二引线层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过孔与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下方且延伸至所述连接区域的所述第二引线层连接。
[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模组还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覆盖所述基底层、所述第一电极和部分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绝缘层中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显露出部分所述第一电极的上表面;搭桥结构,所述搭桥结构覆盖所述第一过孔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层,将每一行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子电极桥接;以及,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部分覆盖所述第二电极且将所述第二电极与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所述第二引线层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层中还设置有多个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位于所述弯折区域外且靠近所述连接区域的一侧,
[0029]所述第一引线层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布线区,包括:
[0030]所述第一引线层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且延伸至所述连接区域的所述第一引线层连接。
[00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多个行阵列,每个所述行阵列包括多个第一子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多个列阵列,每个所述列阵列包括多个第二子电极,
[0032]所述第一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包括:
[0033]所述第一引线层包括多条第一引线,所述第一引线的一端与所述行阵列中位于第一列和最后一列的所述第一子电极对应连接;
[0034]所述第二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包括:
[0035]所述第二引线层包括多条第二引线和第三引线,所述第二引线的一端与所述列阵列中位于最后一行的所述第二子电极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三引线的一端与所述列阵列中位于第一行的所述第二子电极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行对应于远离所述弯折区域一侧的位置,所述最后一行对应于靠近所述弯折区域一侧的位置。
[00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模组还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覆盖所述基底层、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层,所述基底层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布线区,所述布线区包括弯折区域和连接区域,所述弯折区域弯折设置,所述连接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基底层下方;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基底层上;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基底层上,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间隔设置;第一引线层,所述第一引线层设置于所述基底层上,所述第一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引线层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布线区;第二引线层,所述第二引线层设置于所述基底层上,所述第二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引线层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布线区,所述第二引线层和所述第一引线层间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多个行阵列,每个所述行阵列包括多个第一子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多个列阵列,每个所述列阵列包括多个第二子电极,所述第一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包括:所述第一引线层包括多条第一引线,所述行阵列中位于第一列或最后一列的所述第一子电极与所述第一引线一一对应连接;或者,部分所述行阵列中位于第一列的所述第一子电极与所述第一引线连接,其余所述行阵列中位于最后一列的所述第一子电极与所述第一引线连接;所述第二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包括:所述第二引线层包括多条第二引线,所述列阵列中位于第一行或最后一行的所述第二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引线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行对应于远离所述弯折区域的位置,所述最后一行对应于靠近所述弯折区域的位置;或者,部分所述列阵列中位于第一行的所述第二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引线连接,其余所述列阵列中位于最后一行的所述第二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引线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多个行阵列,每个所述行阵列包括多个第一子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多个列阵列,每个所述列阵列包括多个第二子电极,所述第一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包括:所述第一引线层包括多条第一引线,所述第一引线的一端与所述行阵列中位于第一列和最后一列的所述第一子电极对应连接;所述第二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包括:所述第二引线层包括多条第二引线,所述列阵列中位于第一行或最后一行的所述第二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引线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行对应于远离所述弯折区域一侧的位置,所述最后一行对应于靠近所述弯折区域一侧的位置;或者,部分所述列阵列中位于第一行的所述第二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引线连接,其余所述列阵列中位于最后一行的所述第二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引线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模组还包括:第一绝缘层,所
述第一绝缘层覆盖所述基底层、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引线层以及部分所述第二引线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中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显露出部分所述第一电极的上表面;搭桥结构,所述搭桥结构覆盖所述第一过孔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层,将每一行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子电极桥接;所述第一绝缘层中还设置有多个第二过孔和第三过孔,所述第二过孔位于所述弯折区域外且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第三过孔位于所述弯折区域外且靠近所述连接区域的一侧;所述第二引线层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布线区,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所述第二引线层,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下方且由所述第二电极引出的所述第二引线层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过孔与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下方且延伸至所述连接区域的所述第二引线层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模组还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覆盖所述基底层、所述第一电极和部分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绝缘层中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显露出部分所述第一电极的上表面;搭桥结构,所述搭桥结构覆盖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青黄甫升张忠琪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