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4142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40
一种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该液冷头包括一机壳、一进水通道、一传热结构、一集水结构、一排水通道与一泵浦组。机壳包括一上腔室与一下腔室。上腔室通过一连通开口连通下腔室。进水通道位于机壳的一侧,且接通上腔室,用以送入工作流体至上腔室内。传热结构位于下腔室内,用以带走工作流体的热能。集水结构位于下腔室内,用以集合通过传热结构的工作流体。排水通道位于机壳的一侧且接通下腔室。泵浦组用以将下腔室内的工作流体往排水通道排出。通过以上架构,液冷头能达到良好散热技术效果,也能有利于应用在相关的电脑设备、主机或服务器设备上。上。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


[0001]本技术有关于一种散热模块,特别涉及一种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

技术介绍

[0002]在科技的进步与普及下,各种电子装置或电脑设备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网络服务器等。一般来说,这些产品的内部的电子元件在运行时都会提升温度,而高温容易造成元件的损坏。因此,散热机制便是这些电子产品相当重要且必须的设计。一般的散热设计除了以风扇提供气流进行对流冷却,或是以特殊材质的散热单元进行贴附而产生传导降温之外,水冷式机制亦是一种有效而常见的散热设计。
[0003]水冷式散热的原理简单来说,一般是以液体(例如水或冷却剂)作为散热媒介,并利用一个持续运行的水泵或帮浦在所应用的系统内形成不断的循环。液体在密闭的管路内流动,而这些管路则分布至系统内的各电子元件(例如中央处理单元)的表面上。当温度相对较低的液体流经这些温度相对较高的电子元件时,便会吸收其热量以减缓其温度的升高。接着,再随着管路对外界或其他散热机制进行热交换来释放热量以降低液体温度,并再使液体重新回到系统内进行循环与散热。
[0004]然而,由于一般电脑设备、主机或服务器设备的内部空间有限,只能以所设置的环境的空间加以利用,且水冷式散热又须具有管路的流入与流出的设计,使得管路的设置会相对复杂。是故,如何设计出具有良好散热技术效果的水冷散热结构,并能同时兼顾整体管路配置、减少占据空间以利在狭小环境中设置,和有效完成与其他管路衔接并避免漏水情况发生,便为本公开发展的主要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r/>[0005]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用以解决以上现有技术所提到的困难。
[0006]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头。液冷头包括一机壳、一第一进水通道、一传热结构、一集水结构、一排水通道与一泵浦组。机壳包括一壳体、一挡板和一底座。壳体、挡板和底座按序组合为一体。壳体与挡板之间形成一上腔室。挡板与底座之间形成一下腔室。连通开口位于挡板上,并接通彼此层叠的上腔室与下腔室。第一进水通道位于壳体的一侧,且接通上腔室,用以送入一源头的工作流体至上腔室内。传热结构位于下腔室内,夹合于挡板与底座之间,用以带走工作流体的热能。集水结构位于下腔室内,用以集合通过传热结构的工作流体。排水通道位于壳体的一侧且接通下腔室。泵浦组用以将下腔室内的工作流体往排水通道排出。
[0007]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液冷头还包含一第二进水通道。第二进水通道位于壳体的另侧,且接通上腔室,用以送入另一源头的工作流体至上腔室内。第一进水通道与第二进水通道分别相对地位于壳体上。
[0008]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头中,第一进水通道与排水通道位于壳体的同侧,或者,第一进水通道与排水通道相对地位于壳体上。
[0009]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头中,挡板更具有至少一连通间隙。连通间隙位于连通开口与第一进水通道之间,并接通上腔室与下腔室。
[0010]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头中,传热结构包含多个彼此并列的鳍片。底座具有一第一导流结构与一第二导流结构。这些鳍片、集水结构、第一导流结构与第二导流结构皆形成于底座面向该壳体的一底座内表面。第一导流结构与第二导流结构位于传热结构的同侧,用以将通过这些鳍片的工作流体分别引导至集水结构。集水结构位于第一导流结构与第二导流结构之间。
[0011]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头中,集水结构包含一圆盘本体与三个流道。圆盘本体位于底座的底座内表面。这些流道彼此形成于圆盘本体面向壳体的一圆盘表面上,用以分别接收从这些鳍片、第一导流结构与第二导流结构送来的工作流体。
[0012]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头中,泵浦组包含一驱动组件与一扇叶组件。驱动组件能够非接触地转动扇叶组件。扇叶组件包含扇叶及穿设该扇叶的一轴棒,集水结构包含一轴棒固定件,该机壳包括一挡片。轴棒固定件位于这些流道的交汇处。挡片夹合于圆盘本体与扇叶,且覆盖这些流道。挡片具有一开孔,且轴棒穿过挡片设于轴棒固定件上。壳体的二相对面分别具有一上凹槽与一下凹槽。下凹槽垂直对齐上凹槽,且与上凹槽彼此气密隔绝。上凹槽容置驱动组件,下凹槽容置扇叶组件。扇叶组件可枢转地位于轴棒固定件与下凹槽内。
[0013]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液冷头还包含二外接通道与一管线。这些外接通道位于壳体的二相对侧。管线位于上腔室内,且连接这些外接通道,并且与该腔室气密隔绝。
[0014]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头中,挡板具有一沟槽,机壳还包含一管盖,管盖覆盖沟槽,以形成所述管线。
[0015]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头中,壳体包含一定位槽。定位槽位于上腔室内,且凹设于壳体面向挡板的内面。机壳还包含一定位肋,定位肋一体成形连接管盖的外表面,且伸入且抵靠定位槽内,用以定位所述管盖。
[0016]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模块。液冷模块包括一上述液冷头、一塔型液冷排装置、一前管路与一后管路。塔型液冷排装置包括一上箱体、一下箱体与一散热层叠结构。上箱体包含一进水口、一出水口、多个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其中一第一腔室连接进水口,其中另一第一腔室连接出水口。下箱体垂直地叠设在液冷头的顶部,包含多个相互隔离的第二腔室。散热层叠结构包含多个散热鳍片组与多个鳍管层。这些散热鳍片组与这些鳍管位于上箱体与下箱体之间。这些鳍管彼此平行并列且位于任二相邻的这些散热鳍片组之间。这些鳍管分别接通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使得一S型路径形成于上箱体、散热层叠结构与下箱体内。前管路接通进水口与液冷头的排水通道。后管路接通出水口与液冷头的第一进水通道。
[0017]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模块中,塔型液冷排装置还包含一外挂风扇。外挂风扇位于散热层叠结构的一侧,固定于上箱体与下箱体之间,用以朝散热鳍片组输出气流。
[0018]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模块中,外挂风扇与液冷头的第一进水通道皆位于液冷模块的同侧。
[0019]依据本技术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模块中,该外壳在对应该第一进水通道旁的一侧面具有一朝外斜向扩张的斜板。
[0020]如此,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所述架构,本技术除了能达到良好散热技术效果之外,也有利于应用在相关的电脑设备、主机或服务器设备上。
[0021]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技术效果等等,本技术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0022]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说明书附图的说明如下:
[0023]图1A与图1B依据一实施例的液冷头的立体示意图;
[0024]图1C为此实施例的液冷头的元件分解示意图;
[0025]图1D为此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壳,包括一壳体、一挡板和一底座,该壳体、该挡板和该底座按序组合为一体,该壳体与该挡板之间形成一上腔室,该挡板与该底座之间形成一下腔室,一连通开口位于该挡板上,并接通彼此层叠的该上腔室与该下腔室;一第一进水通道,位于该壳体的一侧,且接通该上腔室,用以送入一源头的工作流体至该上腔室内;一传热结构,位于该下腔室内,夹合于该挡板与该底座之间,用以带走该工作流体的热能;一集水结构,位于该下腔室内,用以集合通过该传热结构的该工作流体;一排水通道,位于该壳体的一侧且接通该下腔室;以及一泵浦组,用以将该下腔室内的该工作流体往该排水通道排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二进水通道,位于该壳体的另侧,且接通该上腔室,用以送入另一源头的工作流体至该上腔室内,其中该第一进水通道与该第二进水通道分别相对地位于该壳体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进水通道与该排水通道位于该壳体的同侧;或者,该第一进水通道与该排水通道相对地位于该壳体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头,其特征在于,该挡板更具有至少一连通间隙,该连通间隙位于该连通开口与该第一进水通道之间,并接通该上腔室与该下腔室。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头,其特征在于,该传热结构包含多个彼此并列的鳍片,该底座具有一第一导流结构与一第二导流结构,多个所述鳍片、该集水结构、该第一导流结构与该第二导流结构皆形成于该底座面向该壳体的一底座内表面,该第一导流结构与该第二导流结构位于该传热结构的同侧,用以将通过多个所述鳍片的该工作流体分别引导至该集水结构,该集水结构位于该第一导流结构与该第二导流结构之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头,其特征在于,该集水结构包含一圆盘本体与三个流道,该圆盘本体位于该底座的该底座内表面,多个所述流道彼此形成于该圆盘本体面向该壳体的一圆盘表面上,用以分别接收从多个所述鳍片、该第一导流结构与该第二导流结构送来的该工作流体。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头,其特征在于,该泵浦组包含一驱动组件与一扇叶组件,该驱动组件能够非接触地转动该扇叶组件;该扇叶组件包含扇叶及穿设该扇叶的一轴棒,该集水结构包含一轴棒固定件,该壳体包含一挡片,该轴棒固定件位于多个所述流道的一交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佑叶恬利陈妤林仁豪陈建安林昀逵
申请(专利权)人:春鸿电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