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生育期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选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04129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短生育期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选育方法,该方法包括:利用短生育期粳稻材料春江32与感光型晚粳保持系杂交,并经多代自交,选育得到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全生育期与春江32相仿的短生育期粳稻保持系材料春江27B。以感光型晚粳不育系为母本、春江27B为父本杂交得到F1,并以春江27B为轮回亲本,连续回交5~7代获得不育特性稳定的短生育期粳稻三系不育系春江27A。最后以春江27A为母本,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进行配组,获得短生育期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的杂交稻感温性较强,生育期较短,且产量无明显下降。确保了优良性状的同时缩短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生育期,扩大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种植范围。扩大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种植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短生育期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选育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短生育期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选育方法,属于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领 域。

技术介绍

[0002]杂种优势的利用使我国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目前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占我国水稻总种 植面积的50%。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是杂交水稻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早期我国选育的杂交 水稻品种以亚种内杂交稻为主,而且主要集中在籼亚种内;由于解决了亚种间杂交稻的亲和 性等问题,同时凭借在产量、抗性等方面表现出的巨大优势,近些年来通过审定的籼粳亚种 间杂交稻新品种越来越多,使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推动了我国 杂交水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的育种阶段的来临,而当前恰好处于过渡 阶段,即亚种内杂交向籼粳亚种间杂交过渡的阶段。
[0003]目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浙江省的多家育种单位和种子企业,独立或者联合选 育了多个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新品种,其中以宁波市农科院选育的甬优系列品种和中国水稻研 究所选育的春优系列品种为代表,这些品种目前正处于推广应用阶段。
[0004]由于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籼粳亚种间杂交稻还主要是以粳不籼恢的方 式进行配组,其不育系通常是晚粳类型,感光型较强,导致其所配组合的生育期偏长,通常 全生育期在160天左右,对种植地的光温条件和种植结构要求严格,严重限制了其种植的区 域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目的:针对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短生育期粳不籼 恢亚种间杂交稻的选育方法,缩短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生育期,扩大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稻 的种植范围,。
[0006]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1.一种短生育期粳不籼恢亚种 间杂交稻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07]步骤1:将春江32与感光型晚粳保持系进行杂交并自交加代,得到F2,从F2中选择综合农艺 性状优良、生育期接近春江32的单株;
[0008]步骤2:感温型保持系春江27B的获得:将步骤1中所得的单株连续自交多代,每自交一代 就对其综合农艺性状、生育期进行数据统计并比较,直至获得稳定的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生 育期较短的粳稻保持系春江27B;
[0009]步骤3:以感光型晚粳不育系为母本,以步骤2得到的春江27B为父本进行杂交,得到F1杂 交种;
[0010]步骤4:以步骤3得到的F1杂交种为母本、春江27B为轮回父本,连续回交多代,选育出稳 定的生育期较短的三系粳型不育系春江27A;
[0011]步骤5:目标杂交稻的获得:将步骤4中得到的春江27A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
进行配 组,选育出短生育期的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
[0012]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感光型晚粳保持系为BT型或滇型晚粳稻保持系。
[0013]进一步的,步骤3中所述感光型晚粳不育系为BT型或滇型晚粳稻不育系。
[0014]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感光型晚粳保持系为春江16B;步骤3中所述感光型晚粳不育系 为春江16A。
[0015]进一步的,步骤5中所述的广亲和恢复系为籼粳中间型。
[0016]进一步的,步骤5中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为通过籼粳渐渗杂交获得的具有广亲和特 性的籼粳中间型恢复系。
[0017]进一步的,步骤5中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为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C84或C927。
[0018]进一步的,步骤2中自交3~5代。
[0019]进一步的,步骤4中回交5~7代。
[0020]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所获得粳型不育系感温性较 强,生育期较短;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生育期较短;产量无明显下降。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 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 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0022]实施例
[0023]本专利技术中使用2021年5月20日保藏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的武汉大学中 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的编号为:CCTCC NO:P202113的水稻种子春江32,获得短生育期的粳 稻保持系,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24]步骤1.1:用春江32和感光型晚粳保持系春江16B进行杂交;
[0025]步骤1.2:步骤1所得的F1代杂交种自交,收获自交种子;
[0026]步骤1.3:播种步骤2所得种子,从群体中选择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生育期与春江32类似的 单株;
[0027]步骤1.4:步骤3所得的单株连续自交3

5代,每代均对综合农艺性状、生育期等数据进行 统计并比较,获得稳定的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生育期较短的粳稻保持系春江27B。
[0028]转育获得短生育期粳稻不育系,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29]步骤2.1:以感光型晚粳不育系春江16A为母本,以实施例1所得的春江27B为父本进行杂 交,获得F1代杂交种;
[0030]步骤2.2:以步骤1所得杂交种为母本,以春江27B为轮回父本,连续回交5

7代,选育出 稳定的生育期较短的不育系春江27A;
[0031]步骤2.3:在杭州(正季,长日照)和海南(南繁,短日照)两地对不育系春江27A进行分 批播种,播始历期稳定,均在80

90天左右。
[0032]对上述不同粳稻进行杂交配组,具体步骤如下:
[0033]步骤3.1:将上述所得的粳稻不育系春江27A分别与C84、C927进行杂交配组,得到F1代杂 交种;
[0034]步骤3.2:将步骤1所得F1代杂交种按小区种植于大田;
[0035]步骤3.3:考察杂交种的株高、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全生育期和产量数据,结果 如下表1:
[0036]表1
[0037][0038]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4个杂交配组结果可知:1、粳稻不育系春江27A为感温型,生育期 较短,播始历期无论在长日照还是短日照条件下,均在80~90天左右。2、以春江27A为母本, 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为父本,能够获得全生育期在140~150天左右的强优势籼粳亚种间 杂交稻。3、产量相比于生育期较长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无明显下降。
[0039]由此可得,通过本专利技术可以在确保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强杂种优势的同时,缩短籼粳亚种 间杂交稻的生育期,扩大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种植范围,使得其适合种植区域更广,解决了 之前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生育期偏长问题,打破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只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光照 较充足地区种植的局面,满足了实际生产需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短生育期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春江32与感光型晚粳保持系进行杂交并自交加代,得到F2,从F2中选择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生育期接近春江32的单株;步骤2:感温型保持系春江27B的获得:将步骤1中所得的单株连续自交多代,每自交一代就对其综合农艺性状、生育期进行数据统计并比较,直至获得稳定的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生育期较短的粳稻保持系春江27B;步骤3:以感光型晚粳不育系为母本,以步骤2得到的春江27B为父本进行杂交,得到F1杂交种;步骤4:以步骤3得到的F1杂交种为母本、春江27B为轮回父本,连续回交多代,选育出稳定的生育期较短的三系粳型不育系春江27A;步骤5:目标杂交稻的获得:将步骤4中得到的春江27A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进行配组,选育出短生育期的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生育期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感光型晚粳保持系为BT型或滇型晚粳稻保持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荣仇天松华宇峰石旭东吴明国许会伟施勇烽严昕宋昕蔚孙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稻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