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铺轨道变形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3935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铺轨道变形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装置壳体,所述凹槽两侧对称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相对面均设有活动板,所述挡板对称设有两个条形孔洞,所述活动板靠近挡板一侧设有连接条,所述连接条上方均设有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上方均设有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两侧对称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二立柱两侧设有第一孔洞,所述第一孔洞与连接孔通过定位杆贯穿连接,所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外周边均套有第一弹簧,所述连接条下方设有第三立柱,所述第三立柱下方设有第四立柱,所述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结构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结构相同,所述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外周边均套有第二弹簧。该地铺轨道变形检测装置,提高使用的稳定性,避免倾覆。避免倾覆。避免倾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铺轨道变形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主要涉及轨道检测装置的
,具体为一种地铺轨道变形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隧道指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70年将其定义为“以某种用途、在地面下、用任何方法、按规定形状和尺寸修筑的断面积大于2平方米的洞室”。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军事隧道等。隧道常需要使用检测装置对轨道的变形进行检测。
[0003]例如专利号为201720057146.9的专利,包括搭载于轨道车辆上的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用于采集隧道表面病害数据并传输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用于实时预览病害数据、参数设定和数据存储。
[0004]上述装置不便于提高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主要提供了一种地铺轨道变形检测装置,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地铺轨道变形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装置壳体,所述检测装置壳体底部对称设有两个凹槽,两个所述凹槽内部设有滚轮,所述凹槽两侧对称设有挡板,对称设置的所述挡板相对面均设有活动板,每个所述挡板对称设有两个条形孔洞,每个所述活动板靠近挡板一侧设有连接条,每个所述连接条与条形孔洞一一对应,每个所述连接条上方均设有第一立柱,每个所述第一立柱上方均设有第二立柱,每个所述第一立柱两侧对称设有连接孔,每个所述第二立柱两侧设有第一孔洞,每个所述第一孔洞与连接孔通过定位杆贯穿连接,每个所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外周边均套有第一弹簧,每个所述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条形孔洞内顶壁和连接条上表面相抵接,每个所述连接条下方设有第三立柱,每个所述第三立柱下方设有第四立柱,每个所述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结构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结构相同,每个所述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外周边均套有第二弹簧,每个所述第二弹簧两端分别与连接条下表面与条形孔洞内底壁相抵接。
[0008]优选的,所述检测装置壳体底部对称设有两个安装孔,两个所述安装孔内部设有红外感应器。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条呈T型,所述连接条与活动板通过螺栓连接。
[0010]优选的,每个所述第一立柱和第四立柱均呈中空圆柱型,每个所述第一立柱与第四立柱均大于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
[0011]优选的,两个所述凹槽上方两侧均设有固定块,每个所述固定块与挡板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固定块与挡板均通过螺栓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检测装置壳体上表面设有控制面板。
[0013]优选的,所述控制面板两侧均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内部中空。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该地铺轨道变形检测装置,通过红外感应器,便于对轨道变形程度进行检测,检测装置壳体底部设有挡板,挡板两两相对面设有活动板,通过压缩第一弹簧或者压缩第二弹簧实现活动板的上下运动,使得活动板根据轨道变形自动进行调整,使得挡板与轨道紧密接触,提高检测装置壳体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且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可减弱变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
[0016]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20]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的第三立柱与第四立柱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图3中C处的放大图。
[0024]图中:1、检测装置壳体;11、安装孔;111、红外感应器;12、凹槽;121、滚轮;13、挡板;131、活动板;1311、连接条;1312、第一立柱;13121、连接孔;1313、第二立柱;13131、第一孔洞;1314、定位杆;1315、第一弹簧;1316、第三立柱;1317、第四立柱;1318、第二弹簧;132、条形孔洞;14、固定块;15、控制面板;16、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技术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8]实施例,请着重参照附图1

7,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地铺轨道变形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装置壳体1,所述检测装置壳体1底部对称设有两个凹槽12,两个所述凹槽12内部设有滚轮121,所述凹槽12两侧对称设有挡板13,对称设置的所述挡板13相对面均
设有活动板131,每个所述挡板13对称设有两个条形孔洞132,每个所述活动板131靠近挡板13一侧设有连接条1311,每个所述连接条1311与条形孔洞132一一对应,每个所述连接条1311呈T型,所述连接条1311与活动板131通过螺栓连接,每个所述连接条1311上方均设有第一立柱1312,每个第一立柱1312与连接条1311通过螺丝连接,每个所述第一立柱1312上方均设有第二立柱1313,每个第二立柱1313与条形孔洞132内顶壁通过螺丝连接,每个所述第一立柱1312两侧对称设有连接孔13121,每个所述第二立柱1313两侧设有第一孔洞13131,每个所述第一孔洞13131与连接孔13121通过定位杆1314贯穿连接,每个所述第一立柱1312与第二立柱1313外周边均套有第一弹簧1315,每个所述第一弹簧1315两端分别与条形孔洞132内顶壁和连接条1311上表面相抵接,每个所述连接条1311下方设有第三立柱1316,每个第三立柱1316与连接条1311通过螺丝连接,每个所述第三立柱1316下方设有第四立柱1317,每个第四立柱1317与条形孔洞132内底壁通过螺丝连接,每个所述第三立柱1316和第四立柱1317结构与第一立柱1312和第二立柱1313结构相同,每个所述第三立柱1316和第四立柱1317外周边均套有第二弹簧1318,每个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铺轨道变形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装置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壳体(1)底部对称设有两个凹槽(12),两个所述凹槽(12)内部设有滚轮(121),所述凹槽(12)两侧对称设有挡板(13),对称设置的所述挡板(13)相对面均设有活动板(131),每个所述挡板(13)对称设有两个条形孔洞(132),每个所述活动板(131)靠近挡板(13)一侧设有连接条(1311),每个所述连接条(1311)与条形孔洞(132)一一对应,每个所述连接条(1311)上方均设有第一立柱(1312),每个所述第一立柱(1312)上方均设有第二立柱(1313),每个所述第一立柱(1312)两侧对称设有连接孔(13121),每个所述第二立柱(1313)两侧设有第一孔洞(13131),每个所述第一孔洞(13131)与连接孔(13121)通过定位杆(1314)贯穿连接,每个所述第一立柱(1312)与第二立柱(1313)外周边均套有第一弹簧(1315),每个所述第一弹簧(1315)两端分别与条形孔洞(132)内顶壁和连接条(1311)上表面相抵接,每个所述连接条(1311)下方设有第三立柱(1316),每个所述第三立柱(1316)下方设有第四立柱(1317),每个所述第三立柱(1316)和第四立柱(1317)结构与第一立柱(1312)和第二立柱(1313)结构相同,每个所述第三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泓庆郭从义马锐李尧安李骏瑞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泓铭建设工程质量鉴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