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温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2467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6: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过温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23、电阻R21、三极管Q21、具有回滞功能的比较器、电压反馈环路模块,以及与电压反馈环路模块连接的第一电流镜;所述电阻R23的一端与电压反馈环路模块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1的一端和三极管Q21的发射极均与第一电流镜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21的集电极均与电阻R23连接后接地。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回滞功能在比较器内部进行实现,可减小芯片面积、节约成本,其具体是通过比较器的输出信号控制内部电路的一个开关,从而改变负载MOS管的等效尺寸及控制负载MOS管的等效宽长比,进而实现回滞功能,简单方便。简单方便。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过温保护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过温保护
,尤其涉及一种过温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电源类的集成电路产品日益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保护机制,过温关断功能可以有效的在芯片温度过高时,关断电路,从而避免电路功能的异常或烧毁。而目前的过温保护电路,一般的实现方式是用一个比较器,比较一个不随温度变化的基准电压,和一个随温度而减小的负温度系数的电压,其中,回滞功能是通过改变基准电压实现的,实现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过温保护电路,该电路将回滞功能在比较器内部进行实现,可减小芯片面积、节约成本,其具体是通过比较器的输出信号控制内部电路的一个开关,从而改变负载MOS管的等效尺寸及控制负载MOS管的等效宽长比,进而实现回滞功能,简单方便。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过温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23、电阻R21、三极管Q21、具有回滞功能的比较器、电压反馈环路模块,以及与电压反馈环路模块连接的第一电流镜;所述电阻R23的一端与电压反馈环路模块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1的一端和三极管Q21的发射极均与第一电流镜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21的集电极均与电阻R23连接后接地,且三极管Q21的基极还与三极管Q2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于电阻R21与第一电流镜的公共连接端,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于三极管Q21与第一电流镜的公共连接端。
[0006]进一步地,所述比较器的内部电路包括电流源I22、MOS管P26、MOS管P27、第二电流镜、第三电流镜、第四电流镜;所述电流源I22的一端分别与MOS管P26的源极、MOS管P27的源极连接,MOS管P26的漏极和MOS管P27的漏极分别与第二电流镜、第三电流镜连接,MOS管P26的栅极和MOS管P27的栅极分别用作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同相输入端;所述第二电流镜和第三电流镜还均与第四电流镜连接,且第四电流镜还与电流源I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流镜与第四电流镜的公共连接端用作比较器的输出端。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电流镜包括MOS管N25、MOS管N26、MOS管N27、MOS管N28;所述MOS管N25的源极与MOS管N26的源极和MOS管N27的源极连接,MOS管N25的漏极与MOS管P27的漏极连接,MOS管N25的栅极与MOS管N26的栅极和MOS管N27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N28的栅极与MOS管N27的漏极连接后接入第四电流镜,MOS管N28的源极与MOS管N26的漏极连接,MOS管N28的漏极分别与MOS管N25的栅极,和MOS管N25的漏极连接;所述MOS管N25的源极还与第二电流镜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流镜包括MOS管N23和MOS管N24;所述MOS管N23的漏极与第
四电流镜连接,MOS管N23的栅极与MOS管N24的栅极连接,MOS管N23的源极与MOS管N24的源极连接后与MOS管N25的源极连接;所述MOS管N24的漏极与MOS管P26的漏极连接,且MOS管N24的漏极还连接于MOS管N23与MOS管N24的公共连接端。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四电流镜包括MOS管P24和MOS管P25;所述MOS管P24的漏极分别与MOS管N23的漏极和MOS管P24的栅极连接,MOS管P24的栅极还与MOS管P25的栅极连接,MOS管P24的源极与电流源I22连接;所述MOS管P25的漏极分别与MOS管N28的栅极,MOS管N27的漏极连接,MOS管P25的源极与电流源I22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电压反馈环路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MOS管N21;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用于接入基准电压,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电阻R23和MOS管N21的源极连接,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MOS管N21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N21的漏极与第一电流镜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流镜包括MOS管P21、MOS管P22和MOS管P23;所述MOS管P21的源极与MOS管P22的源极和MOS管P23的源极相互连接,MOS管P21的漏极与MOS管N21的漏极连接,MOS管P21的栅极与MOS管P22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P22的漏极分别与电阻R21和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MOS管P23的栅极连接于MOS管P21与MOS管P22的公共连接端,且MOS管P23的栅极还连接于MOS管P21与MOS管N21的公共连接端;所述MOS管P23的漏极分别与MOS管Q21的源极、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
[0012]采用上述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该电路将回滞功能在比较器内部进行实现,可减小芯片面积、节约成本,其具体是通过比较器的输出信号控制内部电路的一个开关,从而改变负载MOS管的等效尺寸及控制负载MOS管的等效宽长比,进而实现回滞功能,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现有常规的过温保护电路图;
[0015]图2为现有常规的比较器内部电路图;
[0016]图3为信号波形示意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比较器的内部电路图;
[0019]其中,附图标识说明:
[0020]1—比较器;
ꢀꢀꢀꢀꢀꢀꢀꢀꢀꢀꢀꢀꢀꢀꢀꢀꢀ
2—电压反馈环路模块;
[0021]3—第一电流镜;
ꢀꢀꢀꢀꢀꢀꢀꢀꢀꢀꢀꢀꢀ
4—第二电流镜;
[0022]5—第三电流镜;
ꢀꢀꢀꢀꢀꢀꢀꢀꢀꢀꢀꢀꢀ
6—第四电流镜。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4]参照图4至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过温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23、电阻R21、三极管Q21、具有回滞功能的比较器1、电压反馈环路模块2,以及与电压反馈环路模块2连接的第一电流镜3;所述电阻R23的一端与电压反馈环路模块2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1的一端和三极管Q21的发射极均与第一电流镜3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21的
集电极均与电阻R23连接后接地,且三极管Q21的基极还与三极管Q2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比较器1的同相输入端连接于电阻R21与第一电流镜3的公共连接端,比较器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于三极管Q21与第一电流镜3的公共连接端。
[0025]其中,所述比较器1的内部电路包括电流源I22、MOS管P26、MOS管P27、第二电流镜4、第三电流镜5、第四电流镜6;所述电流源I22的一端分别与MOS管P26的源极、MOS管P27的源极连接,MOS管P26的漏极和MOS管P27的漏极分别与第二电流镜4、第三电流镜5连接,MOS管P26的栅极和MOS管P27的栅极分别用作比较器1的反相输入端、同相输入端;所述第二电流镜4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温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阻R23、电阻R21、三极管Q21、具有回滞功能的比较器、电压反馈环路模块,以及与电压反馈环路模块连接的第一电流镜;所述电阻R23的一端与电压反馈环路模块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1的一端和三极管Q21的发射极均与第一电流镜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21的集电极均与电阻R23连接后接地,且三极管Q21的基极还与三极管Q2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于电阻R21与第一电流镜的公共连接端,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于三极管Q21与第一电流镜的公共连接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温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较器的内部电路包括电流源I22、MOS管P26、MOS管P27、第二电流镜、第三电流镜、第四电流镜;所述电流源I22的一端分别与MOS管P26的源极、MOS管P27的源极连接,MOS管P26的漏极和MOS管P27的漏极分别与第二电流镜、第三电流镜连接,MOS管P26的栅极和MOS管P27的栅极分别用作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同相输入端;所述第二电流镜和第三电流镜还均与第四电流镜连接,且第四电流镜还与电流源I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流镜与第四电流镜的公共连接端用作比较器的输出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温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流镜包括MOS管N25、MOS管N26、MOS管N27、MOS管N28;所述MOS管N25的源极与MOS管N26的源极和MOS管N27的源极连接,MOS管N25的漏极与MOS管P27的漏极连接,MOS管N25的栅极与MOS管N26的栅极和MOS管N27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N28的栅极与MOS管N27的漏极连接后接入第四电流镜,MOS管N28的源极与MOS管N26的漏极连接,MOS管N28的漏极分别与MOS管N25的栅极,和MOS管N25的漏极连接;所述MOS管N25的源极还与第二电流镜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金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微源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