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穿施工中顶部承插管道的托换保护系统及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021659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6: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下穿施工中顶部承插管道的托换保护系统及施工方法,该托换保护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梁体,所述第一梁体位于所述承插管道下侧且与所述承插管道的延伸方向一致,两个所述第一梁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承插管道的直径;至少两个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梁体的灌注桩,所述灌注桩沿所述承插管道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若干互相平行设置的第二梁体,所述第二梁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梁体连接;位于所述第二梁体上并用于支撑所述承插管道的支撑托,所述支撑托的上表面设置与所述承插管道的外壁匹配的弧形凹槽。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新建箱涵下穿既有的承插管道线时对承插管道的扰动过大无法确保承插管道正常使用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穿施工中顶部承插管道的托换保护系统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市政地下管线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新建箱涵下穿正在运营中既有承插管道的托换保护。

技术介绍

[0002]市政专业主管道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没有特殊情况通常无法进行迁改。特别地,某些片区专业主管道为单节的钢筋混凝土承插管道。在新建箱涵需要下穿承插管道时,需要对既有的承插管道采取特殊保护措施,避免在箱涵施工时影响承插管道的正常使用。
[0003]现有技术中,箱涵下穿既有承插管道时,保护施工方法主要有明挖悬吊法、浅埋暗挖法和顶管法。当箱涵与承插管道距离小于1m时,前述三种方法对承插管道扰动过大,无法确保下穿施工中承插管道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的新建箱涵下穿既有的承插管道线时对承插管道的扰动过大无法确保承插管道正常使用的问题。
[0005]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下穿施工中顶部承插管道的托换保护系统,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梁体,所述第一梁体位于承插管道下侧且与所述承插管道的延伸方向一致,两个所述第一梁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承插管道的直径;至少两个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梁体的灌注桩,所述灌注桩沿所述承插管道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若干互相平行设置的第二梁体,所述第二梁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梁体连接;位于所述第二梁体上并用于支撑所述承插管道的支撑托,所述支撑托的上表面设置与所述承插管道的外壁匹配的弧形凹槽。
[0007]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梁体的长度大于位于所述承插管道下侧的箱涵的截面宽度。
[0008]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梁体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梁体的宽度,且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体通过混凝土浇筑成型。
[0009]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托的弧形凹槽与所述承插管道之间设置隔离膜。
[0010]本专利技术同时提供一种下穿施工中顶部承插管道的托换保护系统的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11]根据箱涵铺设线路开挖基坑,在既有承插管道的位置处,使基坑的坑底与所述承插管道底面平齐;
[0012]在所述基坑的坑底处沿所述承插管道的延伸方向施工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灌注桩;
[0013]在所述灌注桩上施工第一梁体,所述第一梁体沿所述承插管道延伸方向上设置为
两个,沿所述承插管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若干所述第二梁体,所述第二梁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梁体上;
[0014]在所述承插管道的位于所述第二梁体上方的部分管段上包覆隔离膜,并在所述第二梁体上浇筑与所述承插管道配合的支撑托;
[0015]在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梁体外侧区域的基坑表面安装防护组件;
[0016]开挖承插管道下侧土方形成箱涵的施工区域,两侧挖至与所述基坑的坡面对齐,并将此部分的坡面通过阻挡件阻挡;
[0017]在所述基坑内施工箱涵,所述箱涵的部分区域穿设于所述承插管道的下侧区域。
[0018]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承插管道的延伸方向施工至少三组所述灌注桩,每组灌注桩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灌注桩;
[0019]位于最外侧的两组灌注桩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箱涵的宽度,位于中部的所述灌注桩包括位于下侧的灌注段以及位于上侧的格构柱,其中,所述格构柱覆盖所述箱涵的浇筑区域。
[0020]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在浇筑箱涵过程中埋设止水钢板,所述止水钢板焊接于所述格构柱上。
[0021]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箱涵浇筑完成后,将位于箱涵截面之间的所述格构柱割除。
[0022]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护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基坑表面的拉森钢板桩、型钢围檩以及型钢支撑。
[0023]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在位于所述基坑上部的地面上沿所述箱涵的铺装方向施工两个相对设置的挡水墙。
[002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承插管道的托换保护系统中,两侧灌注桩和中部灌注桩及格构柱深入下部土体形成支撑,与梁体连接形成承托结构,承插管道两侧第二梁体上通过设置与承插管道外壁匹配的弧形凹槽支撑托,支撑托与承插管道间采用隔离膜进行隔离,格构柱在箱涵底板和顶板位置埋设止水钢板,并在管涵混凝土强度达标后割除。整个托换保护系统实现了对承插管道位移的全面约束,同时也能满足了后期承插管道维修的要求。
[002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箱涵的施工方法中,通过首先对承插管道进行可靠的支撑可以使既有承插管道得到全方位保护,保障承插管道正常使用,同时,该施工方法对基坑进行可靠的防护处理,避免箱涵施工时出现基坑塌陷等问题。整个施工方法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经济效益较好。
附图说明
[0027]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承插管道的托换保护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图1中A

A向剖视图;
[0030]图3为图1中B

B向剖视图;
[0031]图4为本专利技术承插管道的托换保护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
[003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箱涵施工过程中位于中间位置的灌注桩与箱涵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5]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6]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37]如图1

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下穿施工中顶部承插管道的托换保护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梁体10,所述第一梁体10位于所述承插管道A下侧且与所述承插管道A的延伸方向一致,两个所述第一梁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穿施工中顶部承插管道的托换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梁体,所述第一梁体位于承插管道下侧且与所述承插管道的延伸方向一致,两个所述第一梁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承插管道的直径;至少两个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梁体的灌注桩,所述灌注桩沿所述承插管道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若干互相平行设置的第二梁体,所述第二梁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梁体连接;位于所述第二梁体上并用于支撑所述承插管道的支撑托,所述支撑托的上表面设置与所述承插管道的外壁匹配的弧形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穿施工中顶部承插管道的托换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的长度大于位于所述承插管道下部的箱涵的截面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下穿施工中顶部承插管道的托换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梁体的宽度,且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体通过混凝土浇筑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穿施工中顶部承插管道的托换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托的弧形凹槽与所述承插管道之间设置隔离膜。5.一种下穿施工中顶部承插管道的托换保护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根据箱涵铺设线路开挖基坑,在既有承插管道的位置处,使基坑的坑底与所述承插管道底面平齐;在所述基坑的坑底处沿所述承插管道的延伸方向施工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灌注桩;在所述灌注桩上施工第一梁体,所述第一梁体沿所述承插管道延伸方向上设置为两个,沿所述承插管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若干所述第二梁体,所述第二梁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梁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健李英甫李晓春张印兴李桐李新王启乾王祥李锁辉张艳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