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编织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8803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4: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用编织支架及治疗装置,所述治疗装置包括所述医用编织支架,所述医用编织支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架体和至少一个第二支架体,所述第一支架体包括多层的网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支架体包括单层的网管状结构,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间隔排布且轴向相接,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一体编织成型。通过将所述第一支架体设置为多层的网管状结构,在将所述医用编织支架植入载瘤动脉并将所述第一支架体设置于动脉瘤的瘤颈口时,所述第一支架体可有效改变载瘤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减少载瘤动脉与动脉瘤之间的血流交换,以促进动脉瘤内形成血栓。以促进动脉瘤内形成血栓。以促进动脉瘤内形成血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编织支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医用编织支架。

技术介绍

[0002]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瘤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和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治疗。
[0003]瘤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通过在动脉瘤囊内填塞弹簧圈,以使动脉瘤囊内的血流消失,进而消除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FD治疗是通过在载瘤动脉内植入血流导向装置以改变血流动力学,以干扰从载瘤动脉进入动脉瘤的血流,减少载瘤动脉与动脉瘤之间的血液交换,从而导致动脉瘤内形成血栓,促进动脉瘤完全封闭。研究表明,FD法在治疗梭形、大型或巨大型颅内动脉瘤时优势明显,长期随访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可大76%-93%。
[0004]现有技术中,仍有部分动脉瘤在接受FD治疗后出现闭塞不完全或长期不愈合的情况。对此,可通过释放单个FD并密集推送,或通过两个FD重叠释放来提高瘤颈口的金属覆盖率来解决。但这两种方式的操作难度均较大,特别是套叠使用两个FD时,极易出现操作不当而引起支架贴壁不良的问题,此时需要增加第三个FD来补救,而过多的FD还会增加缺血并发症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编织支架,可有效改善动脉瘤的治疗治疗效果,并降低支架植入的操作难度。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医用编织支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架体和至少一个第二支架体,所述第一支架体包括多层的网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支架体包括单层的网管状结构,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间隔排布且轴向相接,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一体编织成型。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体的编织丝的覆盖率为5%-60%。
[0008]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体的编织丝的覆盖率为5%-60%。
[0009]可选地,所述医用编织支架中编织丝的数量为24-96根。
[0010]可选地,所述医用编织支架由金属丝编织而成。
[0011]可选地,所述医用编织支架由金属丝和非金属丝混合编织而成。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体的各层的网管状结构的编织丝的头数相等。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体为两层网管状结构。
[0014]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的过渡区域,所述第二支架体的编织丝依次按照所述第一支架体的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的层序拆分,拆分至相同层的编织丝进行编织。
[0015]可选地,在所述过渡区域,所述第一支架体的每一层中,相邻的编织丝相交构成交
织点。
[0016]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的过渡区域,所述第一支架体的所有层的编织丝按照所述第一支架体的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的层序依次整合,上一层的编织丝与下一层的编织丝相交构成交织点,且多层丝循环交织,构成所述第二支架体。
[0017]可选地,包括一个所述第一支架体和两个所述第二支架体,且两个所述第二支架体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体的近端和远端。
[0018]可选地,一个所述第一支架体的长度占所述医用编织支架总长度的15%-90%。
[0019]可选地,一个所述第二支架体的长度占所述医用编织支架总长度的5%-50%。
[0020]可选地,还包括第一显影元件,所述第一显影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体上。
[0021]可选地,包括一个所述第一支架体和两个所述第二支架体,且两个所述第二支架体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体的近端侧和远端侧;所述第一显影元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支架体上。
[0022]可选地,还包括第二显影元件,所述第二显影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体上。
[0023]可选地,用于编织所述第二支架体的编织丝至少部分具有显影性;和/或,
[0024]用于编织所述第一支架体的编织丝至少部分具有显影性。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医用编织支架具有如下优点:
[0026]前述的医疗装置包括医用编织支架,所述医用编织支架包括第一支架体和第二支架体,所述第一支架体包括多层的网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支架体包括单层的网管状结构,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间隔排布且轴向相接,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一体编织成型。在将所述医用编织支架植入载瘤动脉时,所述第一支架体被设置于所述动脉瘤的瘤颈口,通过多层的网管状结构可增强对所述载瘤动脉中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而减少载瘤动脉与动脉瘤之间的血流交换,以促进所述动脉瘤内形成血栓。而且,本申请的医用编织支架一体编织成型,无需通过额外的工艺连接第一支架体和第二支架体的网管状结构,简化医用编织支架的生产工艺,更避免了各个网管状结构连接失效带来的不利影响。且通过本申请的医用编织支架,能够替代现有技术中多个支架套叠使用的情况,推送简单,易于操作。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医用编织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a是图1所示的医用编织支架的A-A剖视图;
[0029]图2b是图1所示的医用编制支架的B-B剖视图;
[0030]图3是图1所示的医用编织支架应用于动脉瘤的治疗时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2]10-医用编织支架;
[0033]11-第一支架体,11a-内层网管状结构,11b-外层网管状结构;
[0034]12-第二支架体;
[0035]20-动脉瘤;
[0036]30-载瘤动脉。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
[0038]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复数形式“多个”包括两个以上的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以及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0039]在本文中,术语“近端”、“远端”是从使用该医疗器械的医生角度来看相对于彼此的元件或动作的相对方位、相对位置、方向,尽管“近端”、“远端”并非是限制性的,但是“近端”通常指该医疗器械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靠近医生的一端,而“远端”通常是指首先进入患者体内的一端。
[0040]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架体和至少一个第二支架体,所述第一支架体包括多层的网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支架体包括单层的网管状结构,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间隔排布且轴向相接,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一体编织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体的编织丝的覆盖率为5%-6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体的编织丝的覆盖率为5%-6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编织支架中编织丝的数量为24-96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编织支架由金属丝编织而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编织支架由金属丝和非金属丝混合编织而成。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体的各层的网管状结构的编织丝的头数相等。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体为两层网管状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医用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支架体与所述第二支架体的过渡区域,所述第二支架体的编织丝依次按照所述第一支架体的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的层序拆分,拆分至相同层的编织丝进行编织。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医用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过渡区域,所述第一支架体的每一层中,相邻的编织丝相交构成交织点。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医用编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琳莉张滢涛刘辰洋
申请(专利权)人: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