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动式座椅减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98343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1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主动式座椅减振系统,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和至少两个第一伸缩支架。第一伸缩支架同时连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以调整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相对距离;第一伸缩支架包括一个剪式伸缩架或多个首尾依次相连的剪式伸缩架,剪式伸缩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中部与第二连杆的中部转动连接;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安装于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转动连接位置,用于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对旋转时提供阻尼。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根据实际路况的不同对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的阻尼特性进行调整,从而调整座椅的减振性能,实现主动减振,同时可以对座椅振动能量进行回收。可以对座椅振动能量进行回收。可以对座椅振动能量进行回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主动式座椅减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座椅减振
,特别是涉及一种主动式座椅减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座椅悬架减振系统是车辆上与车内人员存在直接接触的关键系统,因路面不平和动力系统输出不稳所引起的车辆振动都会经过座椅悬架系统最终传递给车内人员,而车辆振动会使车内人员身体疲劳,甚至引起健康和安全问题。尤其对于商用重型卡车、工程车辆以及特种作业车辆,其所处的工作环境恶劣、道路平整度较差,车辆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无法有效得到衰减,车内人员长时间工作会诱发腰椎、颈椎等各种职业疾病。
[0003]现有技术中的座椅减振系统通常为被动减振系统,无法根据车辆行驶路况调整座椅悬架减振性能,从而不能很好的衰减路面引起的振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主动式座椅减振系统,根据车辆行驶路况调整座椅悬架减振性能。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主动式座椅减振系统,包括:
[0007]第一支架;
[0008]第二支架;
[0009]至少两个第一伸缩支架,所述第一伸缩支架同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以调整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的相对距离;所述第一伸缩支架包括一个剪式伸缩架或多个首尾依次相连的剪式伸缩架,所述剪式伸缩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转动连接;
[0010]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所述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转动连接位置,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旋转时提供阻尼。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伸缩支架包括一个所述剪式伸缩架,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滑动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滑动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上。
[0012]优选地,还包括直线电磁式感知馈能装置,所述直线电磁式感知馈能装置包括第一线圈和永磁体;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直线滑槽,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转动安装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滑动安装于所述直线滑槽内;所述永磁体固定于所述直线滑槽的侧壁上,所述第一线圈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一线圈随所述第一滑块运动时能够产生感应电流。
[0013]优选地,所述直线电磁式感知馈能装置还包括第一横向杆,所述第一伸缩支架为两个且位置正对,所述第一横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伸缩支架的所述第一滑块相
连。
[0014]优选地,还包括第三支架和准零刚度弹簧系统,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两侧,所述准零刚度弹簧系统包括第二伸缩支架、第二横向杆、直线螺旋弹簧和扭力弹簧,所述第二横向杆的两端均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直线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横向杆;
[0015]所述第二伸缩支架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横向杆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横向杆上至少安装有一个所述第三连杆;
[0016]所述扭力弹簧安装于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的转动连接处;
[0017]在无负载时,所述扭力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直线螺旋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0018]优选地,所述第二伸缩支架为四个且呈矩形分布,两个所述第二横向杆上各安装两个所述第三连杆。
[0019]优选地,所述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包括初级减振盘、盖板、次级减振法兰和弧形活塞杆;所述初级减振盘与所述盖板相互固定并形成一外壳,所述次级减振法兰位于所述外壳内并能够与所述初级减振盘相对转动,至少两个所述弧形活塞杆设置于所述次级减振法兰上;所述初级减振盘上设有弧形滑槽,所述弧形滑槽用于容纳磁流变液;所述弧形活塞杆沿所述弧形滑槽滑动,用于推动两个所述所述弧形活塞杆之间的所述磁流变液流动;所述弧形滑槽内设有阻尼孔以及与所述阻尼孔相邻设置的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通电后能够改变所述磁流变液的阻尼特性;所述外壳和所述次级减振法兰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
[0020]优选地,所述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还包括扭转减振弹簧,所述初级减振盘上设有第一弹簧凹槽,所述次级减振盘上设有第二弹簧凹槽,所述扭转减振弹簧同时位于所述第一弹簧凹槽与所述第二弹簧凹槽内,所述第一弹簧凹槽与所述第二弹簧凹槽相对运动时能够挤压所述扭转减振弹簧。
[0021]优选地,所述次级减振法兰上设有吊耳,所述吊耳与所述弧形活塞杆的一端相抵,以推动所述弧形活塞杆在所述弧形滑槽内滑动。
[0022]优选地,所述弧形滑槽为两个,所述扭转减振弹簧为四个,所述弧形滑槽和所述扭转减振弹簧均关于所述次级减振法兰的旋转中心呈圆周阵列分布。
[0023]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24]本专利技术将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安装于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转动连接位置,用于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对旋转时提供阻尼。由于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能够通过电流控制其内部磁流变液的阻尼特性,因而可以根据实际路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电流,对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的阻尼特性进行调整,从而调整座椅的减振性能,实现主动减振。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
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实施例主动式座椅减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直线电磁式感知馈能装置的正视图;
[0028]图3为直线电磁式感知馈能装置的轴测图;
[0029]图4为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正视图;
[0030]图5为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的剖视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100

主动式座椅减振系统;1

第一支架;2

第二支架;3

第三支架;4

第一伸缩支架;5

直线电磁式感知馈能装置;6

准零刚度弹簧系统;7

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41

第一连杆;42

第二连杆;51

第一线圈;52

永磁体;53

直线滑槽;54

第一滑块;55

第一横向杆;61

第三连杆;62

第四连杆;63

第二横向杆;64

直线螺旋弹簧;65

扭力弹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动式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至少两个第一伸缩支架,所述第一伸缩支架同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以调整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的相对距离;所述第一伸缩支架包括一个剪式伸缩架或多个首尾依次相连的剪式伸缩架,所述剪式伸缩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转动连接;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所述旋转式磁流变减振器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转动连接位置,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旋转时提供阻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支架包括一个所述剪式伸缩架,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滑动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滑动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式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直线电磁式感知馈能装置,所述直线电磁式感知馈能装置包括第一线圈和永磁体;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直线滑槽,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转动安装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滑动安装于所述直线滑槽内;所述永磁体固定于所述直线滑槽的侧壁上,所述第一线圈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一线圈随所述第一滑块运动时能够产生感应电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式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电磁式感知馈能装置还包括第一横向杆,所述第一伸缩支架为两个且位置正对,所述第一横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伸缩支架的所述第一滑块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支架和准零刚度弹簧系统,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两侧,所述准零刚度弹簧系统包括第二伸缩支架、第二横向杆、直线螺旋弹簧和扭力弹簧,所述第二横向杆的两端均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直线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横向杆;所述第二伸缩支架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架转动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龙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