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温强化渗透选择性的含氮天然气膜分离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6739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低温强化渗透选择性的含氮天然气膜分离工艺,属于石油化工领域。含氮天然气经过压缩和脱水等预处理,然后通过多级低温膜过程实现高效率、高收率的甲烷浓缩,生产氮气含量<4.0vol%的商品化天然气。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分离工艺,通过降低膜的操作温度,显著提高渗透选择性,进而提高分离效率和甲烷回收率;通过膜渗透的节流制冷、高压尾气的膨胀制冷、透平驱动的压缩制冷,为低温膜过程提供充足的冷量,避免消耗外部能量来驱动制冷系统。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膜分离工艺,生产单耗电约为0.22kWh/Nm3氮气含量约30vol%的原料气,甲烷回收率超过75.0%。甲烷回收率超过75.0%。甲烷回收率超过7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温强化渗透选择性的含氮天然气膜分离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平膨胀制冷与气体膜分离耦合,利用低温强化渗透选择性的含氮天然气膜分离工艺,属于石油化工领域。含氮天然气经压缩、脱水后进入冷箱,降温后进入以橡胶态聚合物膜为核心的多级膜分离单元,分离获得甲烷含量超过96vol%的天然气,满足中国国家标准《天然气GB17820

2012》的要求;剩余的富氮尾气进入透平膨胀制冷,同步驱动蒸汽压缩制冷系统,为含氮天然气的降温提供冷量。该工艺通过低温强化橡胶态聚合物膜的渗透选择性,能够更高效地分离氮气和甲烷,从而提高含氮天然气的回收率。

技术介绍

[0002]天然气是优质的燃料和化工原料,与煤和石油相比,使用天然气可以大幅减少碳排放以及二氧化硫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商品化天然气主要来源:气田产出的天然气、油田产出的伴生气、煤矿产出的煤层气、深海产出的天然气水合物、生物质转化产出的生物甲烷。一次开采产出的天然气原料,受形成条件以及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杂质气体,严重影响商品化天然气的热值。含氮天然气是商品化天然气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以高压氮气为驱油剂的三次采油过程,在注氮初期产出氮气含量10vol%左右的油田伴生气,在注氮中期产出氮气含量20~30vol%的油田伴生气,以及在注氮末期产出氮气含量30~40vol%的油田伴生气。除此之外,煤层气开采过程也会产出大量含氮天然气。
[0003]商品化天然气对燃烧热值有严格要求,根据国家标准《天然气GB17820/>‑
2012》,一类天然气的热值指标为36MJ/Nm3。甲烷的热值为39.82MJ/Nm3,考虑到天然气中含有其他低热值气体,通常并网的天然气要求氮含量不超过4.0vol%。由于含氮天然气的热值远低于管网一类天然气的指标,无法进入天然气管道,大量资源被点火炬浪费或者低效利用。由于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提高含氮天然气等劣质能源资源的利用率,成为众多一次能源生产企业努力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这些能源生产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0004]目前可用于含氮天然气浓缩的分离方法主要有深冷分离、变压吸附、膜分离技术。深冷分离技术利用气体沸点差进行分离,能耗大、成本高,且对处理量和组成敏感。变压吸附技术利用碳分子筛等吸附剂的选择性吸附能力进行分离,设备复杂,投资大,且难以适应原料流量和组成的大幅度变化。膜分离技术利用气体在膜材料中渗透速率的差异进行分离,具有流程简单、生产过程操作弹性大等优势,但也存在甲烷/氮气渗透选择性不高等限制。综合考虑三种分离技术的特点,膜分离技术如果能进一步提高渗透选择性,将是一种在含氮天然气分离浓缩领域极具发展前景的分离技术。
[0005]表1与膜分离选择性相关的甲烷/氮气分子性质
[0006][0007]目前,聚合物是最常用的气体分离膜材料。在聚合物气体分离膜中,氮气和甲烷渗透的基本原理是“溶解—扩散”机制,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在高压侧,气体分子通过溶解或者吸附(基于相平衡原理)进入膜材料中;在膜材料中,气体分子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从高压侧向低压侧扩散;在低压侧,气体分子从膜材料中解吸(基于相平衡原理)出来。对于玻璃态聚合物膜材料,扩散过程是控制步骤,优先透过尺寸较小的氮气,但由于聚合物分子链具有较高的刚性,氮气渗透系数很低;对于橡胶态聚合物膜材料,溶解过程是控制步骤,优先透过冷凝温度较高的甲烷。综合考虑渗透选择性和气体渗透系数,橡胶态聚合物气体分离膜对于含氮天然气的浓缩过程更具有技术经济优势。
[0008]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橡胶态聚合物膜在低温下具有更高的甲烷/氮气渗透选择性。以经典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膜材料为例,当膜组件操作温度为30℃时,选择性约为3.0;当操作温度降低至

30℃时,选择性升高至4.5左右。对膜分离过程采用低温操作,主要存在以下两大不利因素:1)膜组件的处理能力下降,当温度由30℃降低至

30℃,甲烷在膜中的渗透系数衰减35%左右;2)制冷过程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增加富氮天然气浓缩的成本。对于第一个不利因素,渗透选择性的升高可提高分离效率,进而可以减少循环量,抵消渗透性下降的部分不利影响,此外,研制超薄复合膜也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推动低温膜分离技术在含氮天然气浓缩过程中的应用,急需解决第二个不利因素。
[0009]深入研究含氮天然气的膜分离过程发现,甲烷在橡胶态聚合物膜中的渗透行为存在明显的Joule

Thomson节流制冷效应。在合适的操作条件下,膜组件的渗余气/渗透气的温度可能比进料气的温度低5~6℃。根据这一现象,如果能够在进料气和渗余气/渗透气之间建立高效的冷量回收流程,可以显著减少低温膜分离过程的制冷成本。除此之外,膜分离过程产生的富氮尾气,仍然是高压状态,可以利用透平膨胀进行高效制冷,并且透平膨胀回收的机械功可以同步驱动蒸汽压缩制冷系统,进一步为低温膜分离过程的提供冷量。
[0010]针对深冷分离、变压吸附以及常温膜分离等技术难以满足含氮天然气高效分离浓缩需求的关键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透平膨胀制冷与气体膜分离耦合,利用低温强化渗透选择性的含氮天然气膜分离工艺。通过膜渗透过程的Joule

Thomson节流制冷效应、高压含氮尾气驱动透平的膨胀制冷过程、以及膨胀透平驱动的蒸汽压缩制冷过程,为低温膜分离过程提供充足的冷量,避免使用消耗外部能量的制冷过程,显著提高橡胶态聚合物膜的甲烷/氮气渗透选择性,进一步推动低温膜分离技术在含氮天然气浓缩过程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消耗外部能量来驱动制冷,通过富氮尾气透平膨胀制冷与气体膜分离耦合,利用低温强化渗透选择性的含氮天然气膜分离工艺。该工艺通过膜渗透过程的Joule

Thomson节流制冷效应、高压含氮尾气驱动透平的膨胀制冷过程、膨胀透平驱动的蒸汽压缩制冷过程,为低温膜分离过程提供充足的冷量,显著提高橡胶态聚合物膜的甲烷/氮气渗透选择性,提高含氮天然气的分离效率和甲烷回收率。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低温膜分离技术实现含氮天然气高效分离利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0012]脱除二氧化碳以后的含氮天然气S1,首先进入第一压缩机1中,增压之后进入第一冷却器2,然后进入气液分离罐3中分离凝结水;气液分离罐3顶部采出的气体,首先进入吸附脱水单元4中处于不饱和状态的吸附塔,深度脱除水分;吸附脱水单元4产出的无水含氮
天然气S2,进入冷箱5中换热,温度降低后进入第一膜分离单元6中;甲烷优先渗透,在第一膜分离单元6的低压渗透侧形成第一渗透气S3,未渗透的气体进入第二膜分离单元7中,在低压渗透侧形成第二渗透气S4,同时在渗余侧获得第二渗余气S6;第二渗透气S4进入冷箱5中换热,温度升高后进入吸附脱水单元4中处于饱和状态的吸附塔进行再生,获得脱水单元的解吸气S5,随后进入第一压缩机1中;第一渗透气S3进入冷箱5中换热,温度升高后进入第二压缩机9中,增压之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温强化渗透选择性的含氮天然气膜分离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脱除二氧化碳以后的含氮天然气(S1),首先进入第一压缩机(1)中,增压之后进入第一冷却器(2),然后进入气液分离罐(3)中分离凝结水;气液分离罐(3)顶部采出的气体,首先进入吸附脱水单元(4)中处于不饱和状态的吸附塔,深度脱除水分;吸附脱水单元(4)产出的无水含氮天然气(S2),进入冷箱(5)中换热,温度降低后进入第一膜分离单元(6)中;甲烷优先渗透,在第一膜分离单元(6)的低压渗透侧形成第一渗透气(S3),未渗透的气体进入第二膜分离单元(7)中,在低压渗透侧形成第二渗透气(S4),同时在渗余侧获得第二渗余气(S6);第二渗透气(S4)进入冷箱(5)中换热,温度升高后进入吸附脱水单元(4)中处于饱和状态的吸附塔进行再生,获得脱水单元的解吸气(S5),随后进入第一压缩机(1)中;第一渗透气(S3)进入冷箱(5)中换热,温度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雪华王佳铭贺高红宋春晓郭明钢肖武郑文姬焉晓明姜晓滨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