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汽车维修用顶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96160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维修用顶升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双向丝杆,双向丝杆螺纹连接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第一滑块的两侧均连接有与机架滑动配合的第一连接杆,第二滑块的两侧均连接有与机架滑动配合的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臂和第三支撑臂,第二连接杆上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臂和第四支撑臂,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支撑装置,第三支撑臂和第四支撑臂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底座,机架上设有万向轮;双向丝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啮合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连接有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机架和顶升架的结合,增强使用的稳定性,借助万向轮的移动,调高使用的灵活性,具有升降方便的效果。升降方便的效果。升降方便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汽车维修用顶升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维修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汽车维修用顶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千斤顶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尤其是在汽车维修时,需要用到千斤顶作为辅助支撑,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千斤顶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同时也逐渐向适合生活化的小型千斤顶方向发展,而且要求体积轻巧、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更便于人们的存储及使用。较常见的小型液压千斤顶,虽然操作较为稳定且顶升重量较大,但存在的不足是:价格昂贵,重量较重,不便于家庭存储及随车携带,而现有的螺杆千斤顶,虽然符合简单轻巧的标准,但是结构相当不稳定,在实际使用中容易出现坍塌、顶升困难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汽车维修用顶升装置,通过机架和顶升架的结合,有助于增强使用的稳定性,避免坍塌,借助万向轮的移动,调高使用的灵活性,具有升降方便的效果。
[0004]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5]一种新型汽车维修用顶升装置,包括呈矩形框架结构的机架,机架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汽车维修用顶升装置,包括呈矩形框架结构的机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双向丝杆(2),所述双向丝杆(2)的两端贯穿于所述机架(1)的中间位置处,所述双向丝杆(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机架(1),所述双向丝杆(2)的两端分别对称设置有左旋向螺纹(21)和右旋向螺纹(22),所述双向丝杆(2)于左旋向螺纹(21)上螺纹连接有第一滑块(3),所述双向丝杆(2)于右旋向螺纹(22)上螺纹连接有与所述第一滑块(3)对称的第二滑块(4),所述第一滑块(3)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第一连接杆(31),所述第一连接杆(31)远离所述第一滑块(3)的一端均与所述机架(1)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滑块(4)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杆(41),所述第二连接杆(41)远离所述第二滑块(4)的一端均与所述机架(1)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接杆(31)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臂(32),所述第二连接杆(41)上转动连接有与所述第一支撑臂(32)对称的第二支撑臂(42),所述第一支撑臂(32)和第二支撑臂(42)设于所述双向丝杆(2)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撑臂(3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3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臂(42)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杆(41)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臂(32)和第二支撑臂(42)均连接于所述支撑装置的下端,所述第一连接杆(31)转动连接有第三支撑臂(33),所述第二连接杆(41)转动连接有与所述第三支撑臂(33)对称的第四支撑臂(43),所述第三支撑臂(33)和第四支撑板臂设于所述双向丝杆(2)的下方,所述第三支撑臂(33) 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3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底座(8),所述第四支撑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德志朱熙河刘美君李天华申鹏程谢宾仁周俊瑾陆才拿吴化奇杨永刚乔万林谢锦华郑喆尹崔庆瑞王建里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云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