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1E级铅酸蓄电池超大型汇流排铸焊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5916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9: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生产工艺,公开了一种核1E级铅酸蓄电池超大型汇流排铸焊工艺,包括采用铸焊机进行铸焊,铸焊流程包括设定铅锅温度为44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核1E级铅酸蓄电池超大型汇流排铸焊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生产工艺,尤其涉及一种核1E级铅酸蓄电池超大型汇流排铸焊工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现有的铅酸电池超大型汇流排铸焊时一般采用时间控制法来确定开始冷却时间和停止冷却时间,如果控制较好,焊接效果非常好,但仍存在以下缺陷:(1)铅锅的铅液温度波动无法在铸焊冷却时得到修正,而无论铅液温度较高还是铅液温度较低时均采用同样的冷却时间,因而造成铸焊质量波动,出现不一致;(2)模具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输铅道内铅液氧化,造成定时供铅量的变化,此时若仍采用时间控制法来冷却,就会出现因供铅量较少而使汇流排过冷,进而产生虚焊;(3)设备开启或者中间停顿再重新开始铸焊时,其模芯的温度与连续生产的情况会有不同,而此时仍采用同样的时间控制冷却,会造成铸焊质量发生变化;(4)核电电池汇流排体积一般较为庞大,是一般后备阀控铅酸电池的10倍,在汇流排冷却时易出现布局过热和过冷的现象,造成缩孔、冷焊、过熔等问题,如图1、图2所示。
[0003]目前也出现一种针对体积较小的汇流排进行铸焊的方式,例如用于生产 5KG的电池,其是将整个模具直接进入加热后的铅锅内,因电池较小,模具体积较小,汇流排也较小,因此收缩量非常小,因此不用考虑缩孔的问题。若将体积较大的模具直接浸入铅锅内,其瞬间吸收热量很大,温度会骤变,不易控制模具的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了一种核1E级铅酸蓄电池超大型汇流排铸焊工艺,能够控制好冷却开始点和结束点,使汇流排冷却效果可控,冷却速度符合合金冷却时的收缩速度,杜绝缩孔出现;且能保证每次铸焊每个汇流排的热量一致,达到铸焊效果一致性较好,能够适用超大型汇流排的铸焊。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0006]核1E级铅酸蓄电池超大型汇流排铸焊工艺,包括采用铸焊机进行铸焊,铸焊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1.温度设定:设定铅锅温度为440

470℃、模芯温度为140

160℃;
[0008]步骤2.铅锅加热:铸焊机的铅锅加热至440

470℃;
[0009]步骤3.进铅:铅液从输铅道进入模腔内;
[0010]步骤4.焊接:模腔内的铅液打满后极耳插入模具的汇流排内,铅液的热量传递给极耳及模芯,极耳与汇流排结合;
[0011]步骤5.冷却:设置在模腔内的温度探头检测到模芯温度上升至140

160℃时,模腔周边的冷却水道进水进行冷却,直至温度探头检测到模芯温度回落至140

160℃后,停止冷却;
[0012]步骤6.脱模。
[0013]进一步地,铸焊流程包括对负极极耳的铸焊,对负极极耳的铸焊包括以下步骤:
[0014]步骤1.温度设定:设定铅锅温度为455℃、负极模芯温度为145℃;
[0015]步骤2.铅锅加热:铸焊机的铅锅加热至455℃;
[0016]步骤3.进铅:铅液从输铅道进入负极模腔内;
[0017]步骤4.焊接:负极模腔内的铅液打满后负极极耳插入负极模具的汇流排内,铅液的热量传递给负极极耳及负极模芯,负极极耳与汇流排结合;
[0018]步骤5.冷却:设置在负极模腔内的温度探头检测到负极模芯温度上升至 145℃时,负极模腔周边的冷却水道进水进行冷却,直至温度探头检测到负极模芯温度回落至145℃后,停止冷却;
[0019]步骤6.脱模。
[0020]进一步地,铸焊流程还包括对正极极耳的铸焊,对正极极耳的铸焊包括以下步骤:
[0021]步骤1.温度设定:设定铅锅温度为465℃、正极模芯温度为155℃;
[0022]步骤2.铅锅加热:铸焊机的铅锅加热至465℃;
[0023]步骤3.进铅:铅液从输铅道进入正极模腔内;
[0024]步骤4.焊接:正极模腔内的铅液打满后正极极耳插入正极模具的汇流排内,铅液的热量传递给正极极耳及正极模芯,正极极耳与汇流排结合;
[0025]步骤5.冷却:设置在正极模腔内的温度探头检测到正极模芯温度上升至 155℃时,正极模腔周边的冷却水道进水进行冷却,直至温度探头检测到正极模芯温度回落至155℃后,停止冷却;
[0026]步骤6.脱模。
[0027]进一步地,步骤5中,进入到冷却水道内的冷却水的进水温度为18℃~ 20℃,冷却水道管径25mm,冷却水流速4m3/h,水压控制在0.3MPa~ 0.34MPa。
[0028]进一步地,步骤3中,模具具有加热装置,对从输铅道进入模腔内的铅液进行加热。
[0029]进一步地,还包括蘸锡流程,蘸锡流程在铸焊流程之前进行。
[0030]进一步地,蘸锡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0031]极耳清理;
[0032]蘸助焊剂;
[0033]一次蘸锡;
[0034]二次蘸锡。
[0035]进一步地,一次蘸锡为蘸完助焊剂后,正极耳插入锡锅,控制15mm高度,时间14

16s,时间到后升起;
[0036]进一步地,二次蘸锡为将正负极耳均插入锡锅,时间17

19s,到时间后升起,蘸锡完成。
[0037]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0038]将热恒量温度控制法取代时间控制法,能够根据模芯温度情况来控制好冷却开始点和结束点,保证汇流排冷却效果可控,确保汇流排冷却速度符合合金冷却时的收缩速度,冷却开始点的温度不至于过低或者过高,避免过低时出现缩孔和冷焊现象,过高时导致极耳过熔现象。另外每次冷却开始点和结束点一致,保证每次铸焊每个汇流排的热量一致,得
到的焊接质量效果较佳且一致性较好,可实现不同汇流排同样的铸焊效果。为了确保能够均匀的冷却汇流排,精确的控制冷却水的进水温度、流速、水压等。
[0039]根据热量计算公式Q=Cm(T2

T1),在确定了模芯、模腔、极耳等部件的材料、重量(体积)以及铅液温度、模芯初始温度、冷却水量后,热量与传热前后的温差相关,可确定冷却开始点时模芯、汇流排的温度和冷却结束点时模芯、汇流排的温度以及传热过程中模芯、汇流排的最高温度,确保不会出现过熔现象。
[0040]本专利技术能够适用生产体积较大的铅酸电池(例如适用铸焊350KG的铅酸电池),因此使用的模具体积较大,若采直接将模具进入铅锅进行加热的方式,因模具体积较大,会吸收较多的热量,出现温度骤升,温度稳定性差,不易控制,且易导致缩孔或过熔现象。本专利技术将铅锅内的铅液输入模具内,为了确保进入的铅液温度仍为设定值,模具内设置加热装置对从输铅道进入模具的铅液进行加热,使得进入模具内的铅液仍与铅锅内的铅液温度一致 (铅液在输铅道中具有损失,对进入模腔内的铅液进行加热,可确保模腔内的铅液的温度为已知,而不是损失后的,易于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核1E级铅酸蓄电池超大型汇流排铸焊工艺,包括采用铸焊机进行铸焊,其特征在于,铸焊流程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温度设定:设定铅锅温度为440

470℃、模芯温度为140

160℃;步骤2.铅锅加热:铸焊机的铅锅加热至440

470℃;步骤3.进铅:铅液从输铅道进入模腔内;步骤4.焊接:模腔内的铅液打满后极耳插入模具的汇流排内,铅液的热量传递给极耳及模芯,极耳与汇流排结合;步骤5.冷却:设置在模腔内的温度探头检测到模芯温度上升至140

160℃时,模腔周边的冷却水道进水进行冷却,直至温度探头检测到模芯温度回落至140

160℃后,停止冷却;步骤6.脱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1E级铅酸蓄电池超大型汇流排铸焊工艺,其特征在于,铸焊流程包括对负极极耳的铸焊,对负极极耳的铸焊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温度设定:设定铅锅温度为455℃、负极模芯温度为145℃;步骤2.铅锅加热:铸焊机的铅锅加热至455℃;步骤3.进铅:铅液从输铅道进入负极模腔内;步骤4.焊接:负极模腔内的铅液打满后负极极耳插入负极模具的汇流排内,铅液的热量传递给负极极耳及负极模芯,负极极耳与汇流排结合;步骤5.冷却:设置在负极模腔内的温度探头检测到负极模芯温度上升至145℃时,负极模腔周边的冷却水道进水进行冷却,直至温度探头检测到负极模芯温度回落至145℃后,停止冷却;步骤6.脱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1E级铅酸蓄电池超大型汇流排铸焊工艺,其特征在于,铸焊流程还包括对正极极耳的铸焊,对正极极耳的铸焊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温度设定:设定铅锅温度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巡蒙陈绍林唐明跃陈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