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面地下空间非开挖施工的预应力束合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93157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大断面地下空间非开挖施工的预应力束合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多个角管、多个方钢管和多根后张法预应力束;多个角管和多个方钢管围成管状结构;每一角管均设置于管状结构的横截面的转角位置;对应管状结构的横截面的每一条直边的多个方钢管,以及相应的两个角管均通过后张法预应力束锚固固定;方钢管与相邻的方钢管或者与角管之间填充混凝土密封。施工时,1、以标高最高的角管为起点,分批顶进,形成管状结构;2、设波纹管和中肋板;3、穿引钢绞线并进行混凝土填充;4、张拉所有的钢绞线;5、开挖管状结构内部的土体;在混凝土开裂或剥离处采用聚氨酯密封。本发明专利技术更适用大断面地下空间,能够更好的实施标准化,进而提高施工效率。工效率。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断面地下空间非开挖施工的预应力束合结构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空间施工
,特别涉及大断面地下空间非开挖施工的预应力束合结构及施工方法。
[0002]通过双排钢绞线和标准管的中间肋板解决了管内填充混凝土,节约材料。还有快速安装。另外就是大跨度,可以灵活布置内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3]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地下空间逐步呈现出更深、更大的发展趋势,常规的明挖法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安全与质量、造价与工期、节约与环保的问题。因此,暗挖技术已成为地下空间建设一种绕不开的思路。众所周知,软土地区土层具有地下水位高、强度低的特点。因此,软土地区现有的暗挖工法多为设备暗挖法,如盾构法、顶管法和管幕法。盾构法和顶管法等,由于断面尺寸限制多用于地下通道或越江隧道等工程,不能满足城市地下空间的大断面使用需求。管幕法,即在离散钢管的保护下挖掘土体实施地下空间,但该方法由于离散钢管间的连接仅靠止水锁扣,无法协同受力,仅靠单根钢管的纵向受力承载,因而存在较密集的临时型钢支撑,一方面无法实现全断面开挖,施工效率低,另一方面临时钢支撑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大断面地下空间非开挖施工的预应力束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角管(1)、多个方钢管(2)和多根后张法预应力束;多个所述角管(1)和多个所述方钢管(2)围成横截面成凸多边形的管状结构;每一所述角管(1)均设置于所述管状结构的横截面的转角位置;每一所述角管(1)与相邻的所述方钢管(2)之间均设有限位结构;多个所述方钢管(2)分别对应所述管状结构的横截面的各条直边设置;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方钢管(2)之间均设有所述限位结构;对应所述管状结构的横截面的每一条直边的多个所述方钢管(2),以及相应的两个所述角管(1)均通过后张法预应力束锚固固定;每一所述后张法预应力束锚固固定中的每一钢绞线(4)的两端均分别锚固于相应的两个所述角管(1)内;每一所述方钢管(2)与相邻的所述方钢管(2)之间或者与相邻的所述角管(1)之间均填充混凝土进行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断面地下空间非开挖施工的预应力束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为设置于每一所述角管(1)与相邻的所述方钢管(2)之间的两个接触面上,或者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方钢管(2)之间的两个接触面上的凹头(15)和凸头(1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断面地下空间非开挖施工的预应力束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凹头(15)均由相应的所述接触面所对应的所述角管(1)或所述方钢管(2)的外壁沿所述接触面的法向延伸形成;所述外壁延伸出相应的所述接触面的部分为相应的所述凹头(15)的侧壁(1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断面地下空间非开挖施工的预应力束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设有所述凹头(15)的所述接触面所对应的另一接触面上设有所述凸头(17);每一所述凸头(17)均对应相应的所述凹头(15)的侧壁(16)设置,使另一所述接触面与设有所述凹头(15)的所述接触面能够通过所述凹头(15)和所述凸头(17)形成卡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断面地下空间非开挖施工的预应力束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设有所述凹头(15)的所述接触面上对应所述凹头(15)的侧壁(16)内侧的位置均设有所述凸头(17);设有所述凹头(15)的所述接触面上设置的所述凸头(17)至所述凹头(15)的侧壁(16)间的距离与另一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中杰刘书吕培林王浩然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