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2453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8:41
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该二次电池具备正极和与正极连接的正极引线,正极具有正极集电体和在正极集电体的至少一个表面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在正极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层叠部和使正极集电体暴露的暴露部,正极引线具有与暴露部连接的一端部和从一端部向正极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该二次电池还具备双层构造的绝缘构件,该绝缘构件具有基材层和形成于基材层的一个表面的功能层,功能层具有包含绝缘性的无机材料的耐热部和粘合性的粘合部,绝缘构件以耐热部与一端部的外表面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正极的表面。端部的外表面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正极的表面。端部的外表面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正极的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二次电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0002]从确保二次电池的安全性的观点出发,探讨了这样的构造:即使在产生内部短路的情况下,短路部分也难以扩大,从而抑制发热。内部短路有时也以正极集电体的暴露部的与正极引线连接的部位为起点而产生。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粘合层使用包含粘合材料和绝缘性无机材料的绝缘构件,从而即使在由于导电性异物而产生内部短路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发热。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38010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但是,由于将粘合材料与绝缘性无机材料混合,因而粘合层的粘合力降低,有可能发生剥离,因此在维持绝缘构件的粘合性这一点上还有改良的余地。
[0007]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二次电池:能够抑制绝缘构件从正极剥离,而且即使在由于导电性异物而产生内部短路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发热。
[0008]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的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该二次电池具备正极和与正极连接的正极引线,正极具有正极集电体和在正极集电体的至少一个表面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在正极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层叠部和使正极集电体暴露的暴露部,正极引线具有与暴露部连接的一端部和从一端部向正极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该二次电池还具备双层构造的绝缘构件,该绝缘构件具有基材层和形成于基材层的一个表面的功能层,功能层具有包含绝缘性的无机材料的耐热部和粘合性的粘合部,绝缘构件以耐热部与一端部的外表面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正极的表面。
[0009]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绝缘构件从正极剥离,而且即使在由于导电性异物而产生内部短路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发热。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轴向剖视图。
[0011]图2是从正极的一个表面侧观察的局部俯视图。
[0012]图3是沿着图2的线L1

L1的剖视图。
[0013]图4的(A)、图4的(B)以及图4的(C)分别是表示绝缘构件的另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对实施方式的一例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存在用“上下”表
示图1的纸面纵向的情况。
[0015]图1是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轴向剖视图。图1所示的二次电池10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一例。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不限定于锂离子二次电池,也可以是其他二次电池。
[0016]图1所示的二次电池10具备:正极11和负极12隔着隔膜13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的电极体14;非水电解质;分别配置于电极体14的上下的绝缘板18、19;正极引线20和负极引线21;覆盖正极引线20的局部的绝缘构件(未图示);以及收纳上述这些构件的电池壳体15。此外,也可以具备覆盖负极引线21的绝缘构件。
[0017]在电极体14中,为了防止锂在负极12析出,将负极12形成为比正极11大。具体来说,负极12的轴向的长度比正极11的轴向的长度大。另外,负极1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正极1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由此,在卷绕为电极体14时,至少形成于正极集电体30的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31隔着隔膜13而与形成于负极集电体40的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41相对地配置。电极体14不限定于卷绕型,例如也可以应用正极11和负极12隔着隔膜13而交替地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等其他形态。
[0018]电池壳体15例如具备具有开口部的有底圆筒形状的壳体主体16和将壳体主体16的开口部封闭的封口体17。电池壳体15优选为具备设于壳体主体16与封口体17之间的垫片28,由此,确保电池内部的密闭性。作为电池壳体15,不限定于圆筒形,例如也可以是方形、层叠型等。
[0019]壳体主体16例如具有侧面部的局部向内侧突出而成的、用于支承封口体17的突出部22。突出部22优选为沿着壳体主体16的周向形成为环状,在其上表面支承封口体17。
[0020]封口体17具有从电极体14侧起依次层叠有过滤器23、下阀体24、绝缘体25、上阀体26以及盖27的构造。构成封口体17的各构件例如具有圆板形状或环状,除了绝缘体25以外的各构件相互电连接。下阀体24与上阀体26通过各自的中央部相互连接,在下阀体24的周缘部和上阀体26的周缘部之间介有绝缘体25。当内压由于由内部短路等引起的发热而上升时,例如下阀体24以将上阀体26向盖27侧顶起的方式变形、断裂,下阀体24与上阀体26之间的电流路径被切断。当内压进一步上升时,上阀体26断裂,气体从盖27的开口部排出。
[0021]正极引线20具有一端部20a和延伸部20b,一端部20a与正极11连接,从一端部20a向正极11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20b穿过绝缘板18的通孔而向封口体17延伸,延伸部20b的顶端与封口体17的过滤器23的下表面连接。由此,与过滤器23电连接的盖27成为正极端子。负极引线21的一端与负极12连接,从负极12经过绝缘板19的外侧,负极引线21的另一端与壳体主体16的底部内表面连接。由此,壳体主体16成为负极端子。此外,正极引线20和负极引线21各自的另一端的连接部位也可以相反,例如,也可以是,正极引线20的另一端与壳体主体16连接,负极引线21的另一端与封口体17的过滤器23的下表面连接。
[0022]非水电解质包含非水溶剂和溶解于非水溶剂的电解质盐。针对非水溶剂,例如可以使用酯类、醚类、腈类、酰胺类以及它们中两种以上的混合溶剂等。非水溶剂也可以含有用氟等卤素原子置换这些溶剂的氢的至少一部分而得到的卤素置换体。此外,非水电解质不限定于液体电解质,也可以是固体电解质。针对电解质盐,例如使用LiPF6等锂盐。
[0023]以下,参照图2和图3,对正极11、正极引线20、覆盖正极引线20的局部的绝缘构件33的结构进行详述。图2是从正极11的一个表面侧观察的局部俯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线
L1

L1的剖视图。在图2中,以透过状态用点划线表示绝缘构件33。此外,在以下“相对”是指面与面接触,或面与面隔着空间相互面对。
[0024]正极11具有正极集电体30和在正极集电体30的至少一个表面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层31,正极11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31的层叠部35和使正极集电体30暴露的暴露部37。图3所示的暴露部37设于正极11的两面,但也可以仅设于正极11的单面。暴露部37可以形成于正极11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此外,暴露部37可以形成于正极集电体30的任一部位,例如可以形成于正极集电体30的长度方向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31优选为形成于正极集电体30的两面,但在正极集电体30的至少一个表面形成即可。
[0025]正极集电体30使用铝等在正极11的电位范围内稳定的金属的箔、将该金属配置于表层的膜等。正极集电体30的厚度例如是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优选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正极活性物质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二次电池,其中,该二次电池具备正极和与所述正极连接的正极引线,所述正极具有正极集电体和在所述正极集电体的至少一个表面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在所述正极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形成有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层叠部和使所述正极集电体暴露的暴露部,所述正极引线具有与所述暴露部连接的一端部和从所述一端部向所述正极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该二次电池还具备双层构造的绝缘构件,该绝缘构件具有基材层和形成于所述基材层的一个表面的功能层,所述功能层具有包含绝缘性的无机材料的耐热部和粘合性的粘合部,所述绝缘构件以所述耐热部与所述一端部的外表面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正极的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耐热部设于所述基材层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所述粘合部在所述基材层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耐热部相邻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绝缘构件以所述耐热部与所述暴露部的局部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正极的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绝缘构件以所述耐热部与所述暴露部的整体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正极的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粘合部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粘接。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耐热部包含具有粘接性的高分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高分子包含丙烯酸类聚合物、丙烯腈类聚合物、橡胶类聚合物中的至少一者。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耐热部中的所述无机材料的面密度为0.5mg/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橘悟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