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缓冲空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9989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缓冲空间,包括建筑本体、设于建筑本体外侧且和建筑本体室内连通的阳光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阳光房包括透光罩和挡墙,所述透光罩上设有开窗,所述阳光房的上沿设有一圈雨水槽,雨水槽通过集水管和智能雨水过滤器相连,智能雨水过滤器上还设有弃水管和蓄水管,所述弃水管的出水口位于阳光房外,所述挡墙的内壁上设有蓄水池,所述蓄水管的出水口位于蓄水池上方,所述蓄水池的顶部设有种植盒,种植盒内种有果蔬,所述阳光房内还设有和智能雨水过滤器相连的智能灌溉调节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备能对进入建筑内部的小气候进行人工调控、能量消耗小且兼具美观的特点。能量消耗小且兼具美观的特点。能量消耗小且兼具美观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缓冲空间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缓冲空间。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现有建筑面积400多亿平方米,建筑种类繁多,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国家高出2~3倍,建筑能耗已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并称三大“能耗大户”。
[0003]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1918)支出,中国在1916年建筑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9.62%,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城市人口递增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能源、水、食品问题的加剧,仅依靠减少资源消耗,无法真正解决人们的供需矛盾。
[0004]在能源危机与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人们对建筑节能工作愈加重视。目前90%以上的建筑仍属于高能耗建筑,如何让建筑能耗降低,如何将雨水资源利用起来,如何将建筑与农业种植关联起来,都属于建筑的当务之急。
[0005]因此,亟需一种能控制建筑能源消耗,又能使建筑具有生产效益的产品出现,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能对进入建筑内部的小气候进行人工调控、能量消耗小且兼具美观的建筑缓冲空间。
[0007]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缓冲空间,包括建筑本体、设于建筑本体外侧且和建筑本体室内连通的阳光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阳光房包括上下布置的透光罩和挡墙,所述透光罩上设有开窗,所述阳光房的上沿设有一圈雨水槽,雨水槽通过集水管和智能雨水过滤器相连,智能雨水过滤器上还设有弃水管和蓄水管,所述弃水管的出水口位于阳光房外,所述挡墙的内壁上设有蓄水池,所述蓄水管的出水口位于蓄水池上方,所述蓄水池的顶部设有种植盒,种植盒内种有果蔬,所述阳光房的地面和建筑本体连接处设有凸台,所述凸台、挡墙和阳光房地面围成一个水池,所述水池内设有水培植物,所述阳光房内还设有和智能雨水过滤器相连的智能灌溉调节器,智能灌溉调节器上设有和蓄水池相连的水压传感器、和水池相连的抽水管、和种植盒相连的滴灌管。
[0008]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透光罩包括顶棚、竖向设置于挡墙上方的平开窗以及设于顶棚和平开窗之间的斜开窗,所述斜开窗的底部相较于其顶部往下外侧倾斜。
[0009]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由高度依次降低的一级蓄水槽、二级蓄水槽和三级蓄水槽组成,所述一级蓄水槽紧贴挡墙内壁设置,二级蓄水槽和三级蓄水槽依次朝向阳光房中部设置,所述一级蓄水槽和二级蓄水槽的连接处顶部以及二级蓄水槽和三级蓄水槽的连接处顶部均设有溢流口,所述一级蓄水槽、二级蓄水槽和三级蓄水槽的顶部均设有种植盒,所述种植盒的底部开设有透气孔并铺设有不织布,所述种植盒内设有种植土并种植有果蔬,所述蓄水管的出水口位于一级蓄水槽的上方。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的顶部设有托板,所述种植盒搭设在托板上。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一级蓄水槽、二级蓄水槽和三级蓄水槽的顶部均设有托板,所述种植盒搭设在托板上。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透光罩内对应斜开窗和平开窗的连接处的位置横向铺设有藤架,藤架上设有藤本植物。
[0013]更进一步地,所述顶棚的底部横向铺设有电动遮阳顶帘。
[0014]更进一步地,所述水池内设有漂浮泡沫种植板,所述漂浮泡沫种植板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种植孔,所述种植孔内设有与其相配的定植篮,所述水培植物设于定植篮内。
[0015]更进一步地,所述水池内设有和建筑本体室内连通的步道。
[0016]本技术通过蓄水池吸收和释放热量,通过阳光房内种植的各种植物净化空气,从而达到对进入建筑内部的小气候进行人工调控的目的,夏天可吸收热量降低入室空气温度,冬天早上积蓄热量晚上释放热量温暖室内。此外,还能出产果蔬以及欣赏鱼类。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的透视图。
[0019]图3为图1的纵向剖视图。
[0020]图4为图1的俯视图。
[0021]图5为蓄水池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6为蓄水池的分解图。
[0023]图7为漂浮泡沫种植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本技术的原理图。
[0025]图9为本技术的原理图。
[0026]图中:建筑本体1、阳光房2、顶棚2.1、斜开窗2.2、平开窗2.3、雨水槽2.4、挡墙3、集水管4、智能雨水过滤器5、弃水管6、蓄水管7、蓄水池8、一级蓄水槽8.1、二级蓄水槽8.2、三级蓄水槽8.3、溢流口8.4、托板8.5、种植盒9、透气孔9.1、不织布9.2、种植土9.3、果蔬9.4、凸台10、水池11、智能灌溉调节器12、水压传感器13、抽水管14、滴灌管15、藤架16、藤本植物16.1、电动遮阳顶帘17、漂浮泡沫种植板18、种植孔18.1、定植篮18.2、水培植物18.3、步道19、置石20、观赏鱼21。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8]实施例:如图所示的一种建筑缓冲空间,包括建筑本体1、设于建筑本体1外侧且和建筑本体1室内连通的阳光房2。所述阳光房2包括上下布置的透光罩和挡墙3,所述透光罩包括顶棚2.1、竖向设置于挡墙上方的平开窗2.3以及设于顶棚和平开窗之间的斜开窗2.2,所述斜开窗2.2的底部相较于其顶部往下外侧倾斜,所述斜开窗2.2和平开窗2.3的连接处设有一圈雨水槽2.4,雨水槽2.4通过集水管4和智能雨水过滤器5相连,智能雨水过滤器5上还设有弃水管6和蓄水管7,所述弃水管6的出水口位于阳光房2外。顶棚2.1的排水坡度为0.1%,坡度方向朝向外侧,雨水槽2.4内的纵向排水坡度≤0.1%,方向朝集水管4。
[0029]所述挡墙3的内壁上设有蓄水池8,蓄水池8由高度依次降低的一级蓄水槽8.1、二级蓄水槽8.2和三级蓄水槽8.3组成,所述一级蓄水槽8.1紧贴挡墙3内壁设置,二级蓄水槽8.2和三级蓄水槽8.3依次朝向阳光房2中部设置,所述一级蓄水槽8.1和二级蓄水槽8.2的连接处顶部以及二级蓄水槽8.2和三级蓄水槽8.3的连接处顶部均设有溢流口8.4,所述一级蓄水槽8.1、二级蓄水槽8.2和三级蓄水槽8.3的顶部均设有托板8.5,所述种植盒9搭设在托板8.5上。所述种植盒9的底部开设有透气孔9.1并铺设有不织布9.2,所述种植盒9内设有种植土9.3并种植有果蔬9.4。
[0030]所述阳光房2的地面和建筑本体1连接处设有凸台10,所述凸台10、挡墙3和阳光房2地面围成一个水池11,所述水池11内设有水培植物18.3,所述阳光房2内还设有和智能雨水过滤器5相连的智能灌溉调节器12,智能灌溉调节器12上设有和蓄水池8相连的水压传感器13、和水池11相连的抽水管14、和种植盒9相连的滴灌管15。所述透光罩内对应斜开窗2.2和平开窗2.3的连接处的位置横向铺设有藤架16,藤架16上设有藤本植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缓冲空间,包括建筑本体(1)、设于建筑本体(1)外侧且和建筑本体(1)室内连通的阳光房(2),其特征在于:所述阳光房(2)包括上下布置的透光罩和挡墙(3),所述透光罩上设有开窗,所述阳光房(2)的上沿设有一圈雨水槽(2.4),雨水槽(2.4)通过集水管(4)和智能雨水过滤器(5)相连,智能雨水过滤器(5)上还设有弃水管(6)和蓄水管(7),所述弃水管(6)的出水口位于阳光房(2)外,所述挡墙(3)的内壁上设有蓄水池(8),所述蓄水管(7)的出水口位于蓄水池(8)上方,所述蓄水池(8)的顶部设有种植盒(9),种植盒(9)内种有果蔬,所述阳光房(2)的地面和建筑本体(1)连接处设有凸台(10),所述凸台(10)、挡墙(3)和阳光房(2)地面围成一个水池(11),所述水池(11)内设有水培植物(18.3),所述阳光房(2)内还设有和智能雨水过滤器(5)相连的智能灌溉调节器(12),智能灌溉调节器(12)上设有和蓄水池(8)相连的水压传感器(13)、和水池(11)相连的抽水管(14)、和种植盒(9)相连的滴灌管(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缓冲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罩包括顶棚(2.1)、竖向设置于挡墙(3)上方的平开窗(2.3)以及设于顶棚(2.1)和平开窗(2.3)之间的斜开窗(2.2),所述斜开窗(2.2)的底部相较于其顶部往下外侧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缓冲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8)由高度依次降低的一级蓄水槽(8.1)、二级蓄水槽(8.2)和三级蓄水槽(8.3)组成,所述一级蓄水槽(8.1)紧贴挡墙(3)内壁设置,二级蓄水槽(8.2)和三级蓄水槽(8.3)依次朝向阳光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昱李瑞清邓秋良余凯波熊坤杨张雅谦聂明迪潘竹君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