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栽培板自动进出的雾培栽培槽以及栽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31400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栽培板自动进出的雾培栽培槽以及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栽培槽本体以及活动放置于所述栽培槽本体顶部的栽培板;所述栽培槽本体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活动侧门和第二活动侧门;所述第一活动侧门通过第一扭转复位组件安装在所述栽培槽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扭转复位组件使得所述第一活动侧门能够相对于所述栽培槽本体的一侧向内翻转并自动复位;所述第二活动侧门通过第二扭转复位组件设置在所述栽培槽本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扭转复位组件使得所述第二活动侧门能够相对于栽培槽本体的另一侧向外翻转并自动复位。自动复位。自动复位。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fog cultivation tank and a cultivation system suitable for automatic entry and exit of cultivation plat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栽培板自动进出的雾培栽培槽以及栽培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栽培板自动进出的雾培栽培槽以及栽培系统,属于植物栽培


技术介绍

[0002]作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植物工厂使农业生产从自然生态束缚中脱离出来,实现按计划周年不间断进行无污染洁净植物产品的生产。随着人们对植物工厂认识的加深,对其产品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大规模生产型植物工厂建设数量不断增加,但仍然难以满足群众对洁净无污染蔬菜的旺盛需求。
[0003]在蔬菜播种、定植、移栽、采收等工艺环节中使用自动化机械化手段,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已成为目前我国乃至世界在该领域中的研究重点。
[0004]现有水培(含气雾培)栽培系统并不完全适宜进行机械自动化操作。将定植有幼苗的栽培板安放在栽培槽上以及将成菜栽培板从栽培槽上取下时,需要相关机械装置将栽培板抬高,以保证植物根系不会和栽培槽过多接触,避免根系受损影响生长或根系掉落污染营养液,这就要求增加立体栽培系统层间距,这样,栽培系统建设成本增加,栽培系统的空间利用率降低,影响产量。使用雾培系统进行栽培时,因其栽培蔬菜根系十分发达,上述问题更为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栽培板自动进出的雾培栽培槽以及栽培系统。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栽培板自动进出的雾培栽培槽,包括栽培槽本体以及活动放置于所述栽培槽本体顶部的栽培板;所述栽培槽本体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活动侧门和第二活动侧门;所述第一活动侧门通过第一扭转复位组件安装在所述栽培槽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扭转复位组件使得所述第一活动侧门能够相对于所述栽培槽本体的一侧向内翻转并自动复位;所述第二活动侧门通过第二扭转复位组件设置在所述栽培槽本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扭转复位组件使得所述第二活动侧门能够相对于栽培槽本体的另一侧向外翻转并自动复位。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扭转复位组件和第二扭转复位组件均为弹性扭转组件,在第一活动侧门或第二活动侧门的底部中间位置分别设置一弹性转轴组件,所述弹性扭转组件包括扭转弹簧、芯轴和芯轴轴座,所述扭转弹簧套设在所述芯轴的外部,所述芯轴的两端转动配合在两所述芯轴轴座上,两所述芯轴轴座相对固定在所述栽培槽本体上,所述扭转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活动侧门或第二活动侧门上,所述扭转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栽培槽本体上;
[0008]或者,在所述第一活动侧门或第二活动侧门的两侧设置两弹性扭转组件,所述芯轴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活动侧门或第二活动侧门上,所述芯轴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芯轴轴座
上,所述芯轴轴座固定在所述栽培槽本体上,所述扭转弹簧穿设在所述芯轴上,所述扭转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活动侧门或第二活动侧门上,所述扭转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栽培槽本体。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扭转复位组件和第二扭转复位组件均采用配重扭转组件,所述配重扭转组件包括转轴、配重和限位板,所述第一活动侧门和第二活动侧门的两侧均通过所述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栽培槽本体上,在所述第一活动侧门和第二活动侧门的内底部均设置有配重,在所述第一活动侧门的内侧和第二活动侧门的外侧均布置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固定在所述栽培槽本体上。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扭转复位组件和第二扭转复位组件均采用磁力扭转组件,所述磁力扭转组件包括转轴、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所述第一活动侧门和第二活动侧门的两侧均通过所述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栽培槽本体上,在所述第一活动侧门和第二活动侧门的下边框内均嵌设有第一磁体,在所述栽培槽本体上且位于第一活动侧门和第二活动侧门的下方分别嵌设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磁力相吸。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栽培槽本体包括呈长方体、梯形体或其他适宜结构的栽培槽体,铺设在所述栽培槽体内底部的营养液管路,设置在所述栽培槽体一侧的外部并与所述营养液管路连通的供液管,以及设置在所述栽培槽体另一侧的泄流管;所述营养液管路上间隔设置多个雾化喷嘴,所述第一活动侧门和第二活动侧门分别开设在所述栽培槽体的两短边侧上。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栽培槽体为多段矩形槽体拼接而成,所述栽培槽体的两短边侧呈敞口,在所述栽培槽体的两短边侧处分别设置门框,所述第一活动侧门和第二活动侧门分别安装在两所述门框内,在所述门框的两侧及下边框上设置密封条。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活动侧门的外侧顶部和第二活动侧门的内侧顶部均设置弧形凸起;所述栽培板包括栽培板体以及均匀开设在所述栽培板体上的栽培孔。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栽培槽体采用丙烯发泡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活动侧门和第二活动侧门采用聚氨酯发泡材料或灰色耐老化PE材料制成;所述门框采用PVC材料制成。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扭转弹簧采用不锈钢弹簧钢丝,所述芯轴轴座采用Q235。
[0016]另外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栽培系统,包括栽培架以及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雾培栽培槽,多个所述雾培栽培槽自下而上间隔布置的所述栽培架上。
[0017]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的栽培槽本体上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活动侧门和第二活动侧门;第一活动侧门通过第一扭转复位组件安装在栽培槽本体的一侧,并能够相对于栽培槽本体的一侧向内翻转并自动复位,第二活动侧门通过第二扭转复位组件安装在栽培槽本体的另一侧,并能够相对于栽培槽本体的另一侧向外翻转并自动复位,从而使得栽培板可从栽培槽本体的侧面上架或下架,可降低立体栽培系统层间距的要求,提高栽培系统的空间利用率,降低栽培系统建设成本。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的A

A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图2的B

B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图1的D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图4的C

C向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更清楚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应理解的是,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而只是为了说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精神。
[0025]如图1至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栽培板自动进出的雾培栽培槽,包括栽培槽本体1以及活动放置于栽培槽本体1顶部的栽培板2;栽培槽本体1上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活动侧门3和第二活动侧门4;第一活动侧门3通过第一扭转复位组件安装在栽培槽本体1的一侧,第一扭转复位组件使得第一活动侧门3能够相对于栽培槽本体1的一侧向内翻转并自动复位;第二活动侧门4通过第二扭转复位组件安装在栽培槽本体1的另一侧,第二扭转复位组件使得第二活动侧门4能够相对于栽培槽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栽培板自动进出的雾培栽培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栽培槽本体以及活动放置于所述栽培槽本体顶部的栽培板;所述栽培槽本体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活动侧门和第二活动侧门;所述第一活动侧门通过第一扭转复位组件安装在所述栽培槽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扭转复位组件使得所述第一活动侧门能够相对于所述栽培槽本体的一侧向内翻转并自动复位;所述第二活动侧门通过第二扭转复位组件设置在所述栽培槽本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扭转复位组件使得所述第二活动侧门能够相对于栽培槽本体的另一侧向外翻转并自动复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栽培板自动进出的雾培栽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转复位组件和第二扭转复位组件均为弹性扭转组件,在第一活动侧门或第二活动侧门的底部中间位置分别设置一弹性转轴组件,所述弹性扭转组件包括扭转弹簧、芯轴和芯轴轴座,所述扭转弹簧套设在所述芯轴的外部,所述芯轴的两端转动配合在两所述芯轴轴座上,两所述芯轴轴座相对固定在所述栽培槽本体上,所述扭转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活动侧门或第二活动侧门上,所述扭转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栽培槽本体上;或者,在所述第一活动侧门或第二活动侧门的两侧设置两弹性扭转组件,所述芯轴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活动侧门或第二活动侧门上,所述芯轴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芯轴轴座上,所述芯轴轴座固定在所述栽培槽本体上,所述扭转弹簧穿设在所述芯轴上,所述扭转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活动侧门或第二活动侧门上,所述扭转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栽培槽本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栽培板自动进出的雾培栽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转复位组件和第二扭转复位组件均采用配重扭转组件,所述配重扭转组件包括转轴、配重和限位板,所述第一活动侧门和第二活动侧门的两侧均通过所述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栽培槽本体上,在所述第一活动侧门和第二活动侧门的内底部均设置有配重,在所述第一活动侧门的内侧和第二活动侧门的外侧均布置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固定在所述栽培槽本体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栽培板自动进出的雾培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琨程瑞锋仝宇欣张义方慧伍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