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LIDAR系统的航拍激光光源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89727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1 0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LIDAR系统的航拍激光光源,涉及激光雷达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的航拍激光光源对光镜调节不便以及泵浦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所述外壳内部的下端设置有滑轨,且滑轨与外壳通过螺丝固定,所述滑轨的上端安装有滑块,滑块安装有六个,且滑块与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一侧均安装有第一调节轮,所述滑块的另一侧均安装有第二调节轮,所述外壳的内部由左往右依次设置有扩束镜、输出镜、光阑、泵浦、调Q开关和全反镜,且扩束镜、输出镜、光阑、泵浦、调Q开关和全反镜分别与滑块通过卡槽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LIDAR系统的航拍激光光源
本技术涉及激光雷达
,具体为一种基于LIDAR系统的航拍激光光源。
技术介绍
LIDAR是以发射激光束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的雷达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向目标发射探测信号(激光束),然后将接收到的从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目标回波)与发射信号进行比较,作适当处理后,就可获得目标的有关信息,利用航空激光扫描探测数据进行困难地区DEM、DOM、DLG数据产品生产是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技术在地形测绘、环境检测、三维城市建模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需求。但是,现有的航拍激光光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一、针对不同的使用环境,需要对光镜组件进行位置的调节,现有的航拍激光光源调节方式不仅调节灵活性较差,而且在调节完成后易在该位置处发生松动;二、泵浦随着使用时间的不断提高自身产生大量热量,不及时对热量进行快速排出,易影响整体的使用寿命,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LIDAR系统的航拍激光光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LIDAR系统的航拍激光光源,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航拍激光光源对光镜调节不便以及泵浦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LIDAR系统的航拍激光光源,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的下端设置有滑轨,且滑轨与外壳通过螺丝固定,所述滑轨的上端安装有滑块,滑块安装有六个,且滑块与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一侧均安装有第一调节轮,所述滑块的另一侧均安装有第二调节轮,所述外壳的内部由左往右依次设置有扩束镜、输出镜、光阑、泵浦、调Q开关和全反镜,且扩束镜、输出镜、光阑、泵浦、调Q开关和全反镜分别与滑块通过卡槽固定。优选的,所述滑轨的一侧设置有单向齿槽,所述第一调节轮的一端穿过滑块延伸至单向齿槽的内部,所述第一调节轮位于单向齿槽内部的一端固定设置有调节齿轮,且调节齿轮与单向齿槽的下端啮合连接。优选的,所述滑轨的另一侧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二调节轮的一端穿过滑块延伸至滑槽的内部,所述第二调节轮位于滑槽内部的一端转动安装有固定板,所述第二调节轮与滑块通过螺纹配合,且第二调节轮与滑槽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泵浦的下端固定设置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的下端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且导热板与半导体制冷片粘连固定,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下端固定设置有散热翅片。优选的,所述泵浦与导热板之间设置有硅脂。优选的,所述散热翅片下端的两侧均安装有风扇,且风扇与散热翅片通过螺丝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分别将扩束镜、输出镜、光阑、泵浦、调Q开关和全反镜固定在滑块上,根据实际使用环境,对光镜组件进行调试时,首先逆时针转动第二调节轮,在第二调节轮与滑块在摩擦力的作用下逐渐朝外部延伸,那么使得紧贴于滑槽内壁的固定板与其发生分离,使得固定板对滑块的限位作用消失,此时根据所调节的方向,转动第一调节轮,第一调节轮的一端设置有调节齿轮,调节齿轮在单向齿槽的内部与单向齿槽的下端相啮合,因此在转动过程中,第一调节轮能够带动滑块在滑轨的上端进行移动,实现对不同光镜组件之间距离的调节,调节完成后,再次顺时针转动第二调节轮,令其一端的固定板与滑槽的内壁相贴合,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形成固定,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在齿轮与齿槽的啮合配合下,能够实现对滑块在滑轨上进行精确的位置调节,同时在调节后,在固定板的辅助下在该位置处进行固定,避免发生松动影响后续光源效果。2、本技术通过在泵浦的下方设置有半导体散热机构,在泵浦进行高效运作时,热量随着使用时间的提高随之提升,通过给半导体制冷片通电,半导体制冷片电子负极出发,首先经过P型半导体,于此吸收来自导热板与硅脂的热量,到了N型半导体将热量放出,那么每经过一个NP模块,就有热量由一边被送到令外一边造成温差而形成冷热端,冷端接通热源,从而达到快速制冷散热的效果,另外在半导体制冷片的下端分别设置有散热翅片和风扇,散热翅片能够将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热量进行吸收,而风扇能够将散热翅片吸收的热量进行散发,使得半导体制冷片的温差扩大,那么冷端温度也会相应地下降,从而达到更低的温度,从而能够快速对泵浦进行散热冷却,避免其因大量热量的堆积影响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后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滑轨与滑块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泵浦散热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图1中A区域局部放大图。图中:1、外壳;2、滑轨;3、滑块;4、扩束镜;5、输出镜;6、光阑;7、泵浦;8、调Q开关;9、全反镜;10、第一调节轮;11、单向齿槽;12、第二调节轮;13、滑槽;14、固定板;15、调节齿轮;16、导热板;17、硅脂;18、半导体制冷片;19、散热翅片;20、风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基于LIDAR系统的航拍激光光源,包括外壳1,外壳1内部的下端设置有滑轨2,且滑轨2与外壳1通过螺丝固定,滑轨2的上端安装有滑块3,滑块3安装有六个,且滑块3与滑轨2滑动连接,滑块3的一侧均安装有第一调节轮10,滑块3的另一侧均安装有第二调节轮12,外壳1的内部由左往右依次设置有扩束镜4、输出镜5、光阑6、泵浦7、调Q开关8和全反镜9,且扩束镜4、输出镜5、光阑6、泵浦7、调Q开关8和全反镜9分别与滑块3通过卡槽固定,通过泵浦7发出富含紫外和绿光的强光束照射到激光棒内,使得离子翻转密度达到阀值,特定的粒子结构使得粒子翻转群可以被激发到一定密度,使得能量能够经过多次来回反射而放大达到能够使用的级别,光经过光阑6,因此会引起衍射,使振幅和相位的空间分布发生畸变。最后当振幅和相位的空间分布达到稳定状态时,才从输出镜5输出激光。进一步,滑轨2的一侧设置有单向齿槽11,第一调节轮10的一端穿过滑块3延伸至单向齿槽11的内部,第一调节轮10位于单向齿槽11内部的一端固定设置有调节齿轮15,且调节齿轮15与单向齿槽11的下端啮合连接,根据所调节的方向,转动第一调节轮10,调节齿轮15在单向齿槽11的内部与单向齿槽11的下端相啮合,因此在转动过程中,第一调节轮10能够带动滑块3在滑轨2的上端进行移动,实现对不同光镜组件之间距离的调节。进一步,滑轨2的另一侧设置有滑槽13,第二调节轮12的一端穿过滑块3延伸至滑槽13的内部,第二调节轮12位于滑槽13内部的一端转动安装有固定板14,第二调节轮12与滑块3通过螺纹配合,且第二调节轮12与滑槽13滑动连接,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在齿轮与齿槽的啮合配合下,能够实现对滑块3在滑轨2上进行精确的位置调节,同时在调节后,在固定板14的辅助下在该位置处进行固定,避免发生松动影响后续光源效果。...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LIDAR系统的航拍激光光源,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部的下端设置有滑轨(2),且滑轨(2)与外壳(1)通过螺丝固定,所述滑轨(2)的上端安装有滑块(3),滑块(3)安装有六个,且滑块(3)与滑轨(2)滑动连接,所述滑块(3)的一侧均安装有第一调节轮(10),所述滑块(3)的另一侧均安装有第二调节轮(12),所述外壳(1)的内部由左往右依次设置有扩束镜(4)、输出镜(5)、光阑(6)、泵浦(7)、调Q开关(8)和全反镜(9),且扩束镜(4)、输出镜(5)、光阑(6)、泵浦(7)、调Q开关(8)和全反镜(9)分别与滑块(3)通过卡槽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LIDAR系统的航拍激光光源,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部的下端设置有滑轨(2),且滑轨(2)与外壳(1)通过螺丝固定,所述滑轨(2)的上端安装有滑块(3),滑块(3)安装有六个,且滑块(3)与滑轨(2)滑动连接,所述滑块(3)的一侧均安装有第一调节轮(10),所述滑块(3)的另一侧均安装有第二调节轮(12),所述外壳(1)的内部由左往右依次设置有扩束镜(4)、输出镜(5)、光阑(6)、泵浦(7)、调Q开关(8)和全反镜(9),且扩束镜(4)、输出镜(5)、光阑(6)、泵浦(7)、调Q开关(8)和全反镜(9)分别与滑块(3)通过卡槽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LIDAR系统的航拍激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2)的一侧设置有单向齿槽(11),所述第一调节轮(10)的一端穿过滑块(3)延伸至单向齿槽(11)的内部,所述第一调节轮(10)位于单向齿槽(11)内部的一端固定设置有调节齿轮(15),且调节齿轮(15)与单向齿槽(11)的下端啮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程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金威遥感数据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