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钢结构建筑的装配式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8759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1 0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钢结构建筑的装配式叠合板,包括叠合板及用于搭载叠合板的钢梁,所述叠合板内预装有钢筋桁架,所述叠合板包括第一叠合板和第二叠合板,所述第一叠合板和第二叠合板的纵向两侧均通过第一连接件与钢梁的上翼缘连接,所述第一叠合板的横向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叠合板靠近第一叠合板的横向一侧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叠合板的横向一侧与第一叠合板连接,横向另一侧与与钢梁的上翼缘搭接,两块所述第一叠合板之间、所述第一叠合板与第二叠合板之间均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彻底解决传统钢筋桁架楼承板在住宅建筑使用中的缺点,可以使生产、安装非常方便,对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钢结构建筑的装配式叠合板
本技术涉及建筑装配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钢结构建筑的装配式叠合板。
技术介绍
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符合国家建筑产业化政策导向,是国家大力推广的结构体现。目前,市场上常用于钢结构住宅的装配式楼板有明显的缺点,具体如下:1、钢筋桁架楼承板(带镀锌钢板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是非常成熟的楼板体系,施工安装简单方便,成本低。缺点:由于钢底模的存在,适用于需要吊顶的公共建筑。对于层高较低、没有吊顶空间的住宅项目,由于钢底模拆除困难,即使拆除后也会使钢筋点外露,存在返锈的隐患。2、可拆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可拆除):可拆模钢筋桁架楼承板是针对上述楼承板的改进产品,优点是楼板浇筑完毕后可以拆除底模,给后续装修施工提供方便。缺点:①成本高:可拆模钢筋桁架楼承板比普通钢筋桁架楼承板成本高50%以上,需要增加专用连接件,底模的重复利用率低;②施工难度大:由于底模采用普通胶木板制作,单块最大尺寸为1.2x2.4米,需要多块拼接,浇筑时下部支撑较多,不能体现装配式建筑的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钢结构建筑的装配式叠合板,彻底解决传统钢筋桁架楼承板在住宅建筑使用中的缺点,并由于其结合了现有技术的优点,可以使生产、安装非常方便,对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包括叠合板及用于搭载叠合板的钢梁,所述叠合板内预装有钢筋桁架,所述钢筋桁架沿叠合板纵向方向设置,所述叠合板包括第一叠合板和第二叠合板,所述第一叠合板和第二叠合板的纵向两侧均通过第一连接件与钢梁的上翼缘连接,所述第一叠合板的横向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叠合板靠近第一叠合板的横向一侧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叠合板设置在钢梁横向的中部,所述第二叠合板设置在钢梁横向的两侧,所述第二叠合板的横向一侧与第一叠合板连接,横向另一侧与与钢梁的上翼缘搭接,两块所述第一叠合板之间、所述第一叠合板与第二叠合板之间均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件预埋在叠合板内,包括设置在叠合板底部一侧的第一角钢和与第一角钢固定连接的两个第一固定杆。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角钢的两个侧边外侧与叠合板的边缘齐平且暴露在叠合板的外部与钢梁焊接,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平行设置,其一端与第一角钢的横边固定连接且与竖边垂直,另一端竖直向上弯折。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连接件预埋在叠合板内,包括设置在叠合板上部一侧的第二角钢和与第二角钢固定连接的两个第二固定杆。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角钢的横边延伸进叠合板的内部,竖边与叠合板的边缘齐平且暴露在叠合板的外部,所述第二角钢的竖边向上延伸出叠合板外并设有螺纹孔,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平行设置,其一端与第二角钢的横边固定连接且与竖边垂直,另一端向相对两侧弯折。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加工方便:叠合板构件宽度标准化、系列化,长度根据设计要求切割,有利于实现规模生产,生产效率高;2、安装简单:叠合板安装不需要模板搭设,可以实现全装配施工,安装简单、方便、速度快,叠合板安装完成,进行水电预埋施工方便;3、受力合理:采用单向板设计,纵向与钢梁上翼缘焊接,板块横向通过连接件螺栓连接,上面叠合层设计施工与普通叠合板相同;4、装修方便:叠合板可以提供普通现浇混凝土楼板相同的装修界面,彻底解决了普通钢筋桁架楼承板的缺点。附图说明下面根据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叠合板的布置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叠合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叠合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叠合板与钢梁的连接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叠合板之间的连接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连接件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二连接件的俯视图。图中:1、钢梁;2、第一叠合板;3、第二叠合板;4、第一连接件;5、第二连接件;6、钢筋桁架;7、吊点;8、叠合板;9、焊钉;10、螺栓;11、第一角钢;12、第一固定杆;13、第二角钢;14、第二固定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将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用于钢结构建筑的装配式叠合板,包括叠合板8及用于搭载叠合板8的钢梁1,钢梁1组成矩形钢架,通过立柱支撑,叠合板8为混凝土楼承板,叠合板8内预装有钢筋桁架6,钢筋桁架6沿叠合板8纵向方向设置,叠合板8为单向板,底部与钢梁1接触,钢筋桁架6顶部设有多个突出于叠合板8的吊点7,叠合板8为标准版,标准版的宽度为1200mm,长度根据钢梁1跨度决定,非标准板可由标准版切割而成,叠合板8包括第一叠合板2和第二叠合板3,第一叠合板2和第二叠合板3的纵向两侧均通过第一连接件4与钢梁1的上翼缘连接,第一连接件4可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叠合板2的横向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件5,第二叠合板3靠近第一叠合板2的横向一侧设有第二连接件5,第一叠合板2设置在钢梁1横向的中部,第二叠合板3设置在钢梁1横向的两侧,第二叠合板3的横向一侧与第一叠合板2连接,横向另一侧与与钢梁1的上翼缘搭接,两块第一叠合板2之间、第一叠合板2与第二叠合板3之间均通过第二连接件5连接。如图4和6所示,第一连接件4预埋在叠合板8内,包括设置在叠合板8底部一侧的第一角钢11和与第一角钢11固定连接的两个第一固定杆12。第一角钢11的两个侧边外侧与叠合板8的边缘齐平且暴露在叠合板8的外部与钢梁1焊接,不是简单的设置在叠合板8外,避免叠合板8与钢梁1之间出现缝隙,第一角钢11为等边角钢,两个第一固定杆12平行设置,其一端与第一角钢11的横边固定连接且与竖边垂直,另一端竖直向上弯折。第一固定杆12向叠合板8内部方向延伸,增加第一连接件4与叠合板8的紧固性,其中一端向上弯折,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钢结构建筑的装配式叠合板,包括叠合板及用于搭载叠合板的钢梁,所述叠合板内预装有钢筋桁架,所述钢筋桁架沿叠合板纵向方向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包括第一叠合板和第二叠合板,所述第一叠合板和第二叠合板的纵向两侧均通过第一连接件与钢梁的上翼缘连接,所述第一叠合板的横向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叠合板靠近第一叠合板的横向一侧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叠合板设置在钢梁横向的中部,所述第二叠合板设置在钢梁横向的两侧,所述第二叠合板的横向一侧与第一叠合板连接,横向另一侧与钢梁的上翼缘搭接,两块所述第一叠合板之间、所述第一叠合板与第二叠合板之间均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钢结构建筑的装配式叠合板,包括叠合板及用于搭载叠合板的钢梁,所述叠合板内预装有钢筋桁架,所述钢筋桁架沿叠合板纵向方向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包括第一叠合板和第二叠合板,所述第一叠合板和第二叠合板的纵向两侧均通过第一连接件与钢梁的上翼缘连接,所述第一叠合板的横向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叠合板靠近第一叠合板的横向一侧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叠合板设置在钢梁横向的中部,所述第二叠合板设置在钢梁横向的两侧,所述第二叠合板的横向一侧与第一叠合板连接,横向另一侧与钢梁的上翼缘搭接,两块所述第一叠合板之间、所述第一叠合板与第二叠合板之间均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钢结构建筑的装配式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预埋在叠合板内,包括设置在叠合板底部一侧的第一角钢和与第一角钢固定连接的两个第一固定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志辉曹跃冲李元春苏淼温释硕国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工建筑产业化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