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黄酮羟基化酶、合成黄酮碳苷类化合物的微生物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6469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新型黄酮羟基化酶、合成黄酮碳苷类化合物的微生物及其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人克隆获得了新型的黄酮羟基化酶PhF2H、PhF3’H,其属于细胞色素P450羟基化酶,具有对于化合物特定位置进行羟基化的功能。进一步地,本发明专利技术人通过对于所述酶的改造、结合运用碳苷糖基转移酶、黄酮前体合成途径的组装,在人工重组表达系统中高效地合成了黄酮碳苷类化合物如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素、异牡荆素,及其合成途径中相关的中间体圣草酚、2‑羟基柚皮素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黄酮羟基化酶、合成黄酮碳苷类化合物的微生物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合成生物学及医药
,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新型黄酮羟基化酶、合成黄酮碳苷类化合物或其中间体的微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竹自古以来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在民间广为流传。《中药大辞典》记载“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指明竹叶的食用价值;而《文经逢源》记载:“竹叶兼行肌表,能疗疮杀虫”亦标明其外用药效;竹叶在江南地区作为一种清热败火茶饮而广为流传。竹叶中最主要的黄酮提取物为四种碳苷黄酮化合物: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素、异牡荆素。碳苷类黄酮化合物是以黄酮C6-C3-C6结构为母核,糖基直接与母核以C-C键相连的化合物。碳苷类黄酮相对于氧苷类黄酮更为稀有,迄今为止从自然界中分离到的碳苷黄酮有几十种,按照黄酮的母体结构可分为碳苷黄酮类、黄酮醇碳苷类、双碳苷黄酮类化合物,而其中以碳苷黄酮类化合物存在最为广泛。根据报道,碳苷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显著性抑制外源性以及内源性自由基;同时,其具有一定程度抑制细菌病毒的作用;碳苷黄酮类化合物也具有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催化黄烷酮化合物的C-2位或C-3’位羟基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新型黄酮羟基化酶进行所述催化;其中,/n所述新型黄酮羟基化酶为SEQ ID NO:1所示的多肽或其保守性序列变体,其催化黄烷酮化合物的C-2位羟基化;或/n所述新型黄酮羟基化酶为SEQ ID NO:2所示的多肽或其保守性序列变体,其催化黄烷酮化合物的C-3’位羟基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催化黄烷酮化合物的C-2位或C-3’位羟基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新型黄酮羟基化酶进行所述催化;其中,
所述新型黄酮羟基化酶为SEQIDNO:1所示的多肽或其保守性序列变体,其催化黄烷酮化合物的C-2位羟基化;或
所述新型黄酮羟基化酶为SEQIDNO:2所示的多肽或其保守性序列变体,其催化黄烷酮化合物的C-3’位羟基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黄烷酮化合物具有式(I)的母核结构,C-2位羟基化后形成式(II)母核结构的化合物,C-3’位羟基化后形成式(III)母核结构的化合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A环或B环中,存在1、2或3个羟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黄烷酮化合物包括:柚皮素,圣草酚,松属素,橙皮素,樱花素;
C-2位羟基化的产物为2-羟基黄烷酮化合物,包括:2-羟基柚皮素,2-羟基圣草酚,2-羟基松属素,2-羟基橙皮素,2-羟基樱花素;所述黄烷酮化合物的C-2位羟基化后,所形成的2-羟基黄烷酮化合物较佳的为开环形式;或
C-3’位羟基化的产物为3’-羟基黄烷酮化合物,包括:圣草酚,3’-羟基松属素,3’-羟基樱花素。


5.新型黄酮羟基化酶的用途,用于催化黄烷酮化合物的C-2位或C-3’位羟基化,所述新型黄酮羟基化酶为SEQIDNO:1所示的多肽或其保守性序列变体,其催化黄烷酮化合物的C-2位羟基化;或
所述新型黄酮羟基化酶为SEQIDNO:2所示的多肽或其保守性序列变体,其催化黄烷酮化合物的C-3’位羟基化。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黄烷酮化合物具有式(I)的母核结构,C-2位羟基化后形成式(II)母核结构的化合物,C-3’位羟基化后形成式(III)母核结构的化合物;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黄烷酮化合物包括:柚皮素,圣草酚,松属素,橙皮素,樱花素;
C-2位羟基化的产物包括:2-羟基柚皮素,2-羟基圣草酚,2-羟基松属素,2-羟基橙皮素,2-羟基樱花素;所述黄烷酮化合物的C-2位羟基化后,所形成的2-羟基黄烷酮化合物较佳的为开环形式;
C-3’位羟基化的产物包括:圣草酚,3’-羟基松属素,3’-羟基樱花素。


8.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其特征在于,所述SEQIDNO:1所示的多肽或其保守性序列变体中,N端的跨膜区氨基酸序列被部分或全部截去;较佳地截去N端第2~24位氨基酸;或
所述SEQIDNO:2所示的多肽或其保守性序列变体中,N端的跨膜区氨基酸序列被部分或全部截去;较佳地截去N端第2~24位氨基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N端添加标签;较佳地,所述标签包括:2B1,17α,MBP;更佳地为2B1标签。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其特征在于,SEQIDNO:1或2的保守性变异多肽包括:
(1)由SEQIDNO:1或2所示序列的多肽经过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缺失或添加而形成的,且具有催化黄烷酮化合物的C-2位或C-3’位羟基化功能的多肽;
(2)氨基酸序列与SEQIDNO:1或2所示序列的多肽有80%以上相同性,且具有催化黄烷酮化合物的C-2位或C-3’位羟基化功能的多肽;或
(3)在SEQIDNO:1或2所示序列的多肽的N或C末端添加标签序列,或在其N末端添加信号肽序列后形成的多肽。


11.一种合成黄酮碳苷化合物或其中间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将黄烷酮化合物以新型黄酮羟基化酶进行催化,在其C-2位或C-3’位羟基化;所述新型黄酮羟基化酶为SEQIDNO:1所示的多肽或其保守性序列变体,其催化黄烷酮化合物的C-2位羟基化;或,所述新型黄酮羟基化酶为SEQIDNO:2所示的多肽或其保守性序列变体,其催化黄烷酮化合物的C-3’位羟基化;
(2)将(1)的C-2位羟基化产物进行碳苷糖基化,获得碳苷-2-羟基黄烷酮化合物;或,将(1)的C-3’位羟基化产物进一步进行C-2位羟基化,之后继续进行碳苷糖基化,获得黄酮碳苷化合物或其中间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1)之前,还包括:(b)将丙二酰-CoA结构类似物与p-香豆酰-CoA结构类似物经查尔酮合成酶和查尔酮异构酶催化,获得黄烷酮化合物。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b)之前,还包括:(a)将芳香族氨基酸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孙雨伟陈卓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