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轿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6214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34
一种限定用于容纳乘客的内部空间(1)的电梯轿厢(100)。电梯轿厢(100)包括可打开的顶部(2)、布置在电梯轿厢(100)顶侧的水平顶部导轨(13a,13b)、通过第一接头(5a,5b)可枢转地安装到导轨(13a,13b)的支撑结构(4),以及通过与第一接头(5a,5b)相距一距离布置的第二接头(7a,7b)可枢转且可移动地安装至支撑结构(4)的工作平台(6)。工作平台(6)在缩回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枢转,在缩回位置,工作平台被取向成靠近电梯轿厢的顶侧中的导轨(13a,13b),在展开位置,工作平台(6)在内部空间(1)中,与导轨(13a,13b)相距一距离。第一接头(5a,5b)布置成沿导轨(13a,13b)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轿厢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轿厢,其限定了用于容纳乘客的内部空间。
技术介绍
具有较低净空的电梯越来越受欢迎。在此上下文中,净空是指在电梯轿厢处于其最高位置的情况下,电梯轿厢的顶部与电梯井道的天花板之间的间隙。通常在电梯井道的上部执行各种任务,例如检查、调整工作、维护或修理,以下简称为“维护工作”。电梯轿厢可以具有可打开的轿厢顶部,并且当电梯轿厢处于其最高位置时,维护人员的安全所需的自由安全空间至少部分地,有时完全地形成在电梯轿厢内部。电梯轿厢可以包括在维护工作中使用的工作平台,以允许维护人员进入电梯轿厢上方。然而,已知的工作平台很重,因此难以使用且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从第一方面看,提供了一种电梯轿厢,其限定了用于容纳乘客的内部空间,该电梯轿厢包括:-可打开的顶部,-布置在电梯轿厢顶侧的水平顶部导轨,-通过第一接头可枢转地安装到导轨的支撑结构,-通过与第一接头相距一距离布置的第二接头可枢转地且可移动地安装到支撑结构的工作平台,-工作平台能够在缩回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枢转:-在缩回位置,所述工作平台取向为靠近电梯轿厢顶侧中的导轨,和-在展开位置,工作平台在内部空间中,与导轨相距一距离,-第一接头布置成能够沿导轨在可打开的顶部的方向上移动。由此,可以实现轻便且易于操纵的结构,其仍然提供对位于电梯轿厢上或上方的所有物体的接近。此外,非常相同的结构适用于尺寸不同的电梯轿厢。该布置的特征在于独立权利要求中所述的内容。一些其他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其他权利要求中所述的内容。本专利申请的说明书和附图中还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专利申请的
技术实现思路
也可以除所附权利要求书中定义的方式之外的其他方式来定义。
技术实现思路
也可以由几个单独的专利技术构成,特别是如果根据表达的或隐含的子任务或鉴于获得的利益或利益集团对专利技术进行审查。考虑到单独的专利技术思想,后文的权利要求书中包含的某些定义可能是不必要的。在基本的专利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实施例的特征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例。在一个实施例中,顶部导轨在可打开的顶部的整个长度上延伸。优点在于,可以改变工作平台的位置,并且易于处理和最小的存储空间所需要的紧凑的平台尺寸不会将维修人员的触及范围限制到轿厢外部和井道壁上的部件。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包括框架,该框架包括第一悬挂杆,每个悬挂杆布置在一个第一接头和一个第三接头之间。优点是可以实现对工作平台的简单支撑。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悬挂杆具有不变的长度。优点是可以实现简单且轻便的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横向布置的元件,该至少一个横向布置的元件连接至在第一接头和第三接头之间的第一悬挂杆,从而在其工作平台的展开位置为工作平台形成护栏。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平台的使用安全性。在一个实施例中,框架包括布置在两个第一接头之间的第一上部连接元件。优点在于,它可以保护工作的维修人员免于掉下工作平台,并且第一接头以相似的速度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框架包括布置在两个第三接头之间的下部连接元件。优点在于可以提供对工作平台的一个边缘的支撑。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包括在下部连接元件和横向布置的元件之间延伸的中心引导件。优点在于,它可以保护工作的维修人员免于掉下工作平台。在一个实施例中,工作平台通过第二接头可移动且可枢转地连接到中心引导件。优点是工作平台的位置可以容易地改变。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接头可枢转地附接到沿导轨移动的托架。优点在于,可以实现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的容易移动。尽管工作平台的面积有限,但在可打开的顶部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顶部导轨和在导轨上可移动的工作平台将为维修人员提供安全到达轿厢外部和井道壁上的部件的通道。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梯轿厢包括锁定机构,以在悬挂杆处于直立位置时防止第一接头沿水平的顶部导轨移动。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平台的使用安全性。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梯轿厢包括第一对角支撑元件,该第一对角支撑元件可移动地且可枢转地布置到导轨,并且可枢转地布置到支撑结构,当工作平台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对角支撑元件将支撑结构对角地连接至导轨。优点在于,可以改善支撑结构的坚固性,并且可以控制其在缩回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上部连接元件布置成在导轨处连接两个第一对角支撑元件。优点在于,它可以保护工作的维修人员免于掉下工作平台。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梯轿厢包括第二对角支撑元件,该第二对角支撑元件可移动地且可枢转地布置到导轨并且可枢转地布置到支撑结构,当工作平台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二对角支撑元件将支撑结构对角地连接至导轨,第二对角支撑元件致动锁定机构,以在悬挂杆处于直立位置时防止第一接头沿水平顶部导轨移动。优点在于,当工作平台处于展开位置时,锁定机构会自动打开。在一个实施例中,工作平台的长度不大于支撑结构的长度的50%。优点是可以减小工作平台的重量。在一个实施例中,梯子相对于支撑结构在其相对侧可枢转地布置到工作平台,当工作平台处于展开位置时,梯子从工作平台向电梯轿厢的地板延伸。优点是可以简化对工作平台的访问。在一个实施例中,梯子布置成抵靠地板延伸并为展开位置的工作平台提供支撑。优点是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改善工作平台的坚固性。在一个实施例中,梯子对角支撑件布置成在工作平台在缩回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期间控制梯子的移动。优点是梯子的移动始终受到控制且安全。在一个实施例中,梯子的宽度基本上小于工作平台的宽度,并且梯子相对于工作平台不对称地布置。优点是例如可以在梯子旁边布置设备单元。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梯轿厢包括设备单元,该设备单元布置成当工作平台处于缩回位置时位于梯子旁边。优点在于,可以提供电梯轿厢的顶部的紧凑且薄的结构,仍然为设备单元提供保护。在一个实施例中,设备单元通过铰链系统附接到电梯轿厢,并且设备单元从梯子旁边可枢转地移动到电梯轿厢的内部空间内的位置。优点是设备单元易于使用。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处于缩回位置时,它们被布置为位于电梯轿厢的可打开的顶部和天花板之间。优点在于,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脱离视线,并且还可以防止结垢。附图说明在附图中更详细地描述了示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其中:图1是从上方示出的装置的示意性透视顶视图,图2是包括图1所示装置的电梯轿厢的示意性侧视图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图4是图1所示装置的另一个示意性透视顶视图,图5是图1所示且从下方观看的装置的另一示意性透视图,以及图6是图1所示且从下方观看的装置的另一示意性透视图。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简化示出了一些实施例。在图中,相似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装置的示意性透视顶视图,图2是包括图1所示装置的电梯轿厢的示意性侧视图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图4是图1所示装置的另一示意性透视顶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限定用于容纳乘客的内部空间(1)的电梯轿厢(100),该电梯轿厢(100)包括:/n-可打开的顶部(2),/n-水平顶部导轨(13a,13b),布置在所述电梯轿厢(100)顶侧,/n-支撑结构(4),通过第一接头(5a,5b)可枢转地安装到所述导轨(13a,13b),/n-工作平台(6),通过与所述第一接头(5a,5b)相距一距离布置的第二接头(7a,7b)可枢转且可移动地安装到所述支撑结构(4),/n-所述工作平台(6)能够在缩回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枢转:/n-在缩回位置,所述工作平台被取向为靠近电梯轿厢的顶侧中的导轨(13a,13b),和/n-在展开位置,所述工作平台(6)在内部空间(1)中,与所述导轨(13a,13b)相距一距离,/n-所述第一接头(5a,5b)布置成能够沿所述导轨(13a,13b)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228 EP 20159947.91.一种限定用于容纳乘客的内部空间(1)的电梯轿厢(100),该电梯轿厢(100)包括:
-可打开的顶部(2),
-水平顶部导轨(13a,13b),布置在所述电梯轿厢(100)顶侧,
-支撑结构(4),通过第一接头(5a,5b)可枢转地安装到所述导轨(13a,13b),
-工作平台(6),通过与所述第一接头(5a,5b)相距一距离布置的第二接头(7a,7b)可枢转且可移动地安装到所述支撑结构(4),
-所述工作平台(6)能够在缩回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枢转:
-在缩回位置,所述工作平台被取向为靠近电梯轿厢的顶侧中的导轨(13a,13b),和
-在展开位置,所述工作平台(6)在内部空间(1)中,与所述导轨(13a,13b)相距一距离,
-所述第一接头(5a,5b)布置成能够沿所述导轨(13a,13b)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厢,其中,所述顶部导轨(13a,13b)在可打开的顶部(2)的整个长度上延伸。


3.根前述据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轿厢,其中,所述支撑结构(4)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第一悬挂杆(8a,8b),每个所述悬挂杆(8a,8b)布置在一个第一接头(5a,5b)和一个第三接头(24a,24b)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轿厢,其中,所述第一悬挂杆(8a,8b)具有恒定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梯轿厢,其中,所述支撑结构(4)包括至少一个横向布置的元件(9),所述至少一个横向布置的元件连接至所述第一接头(5a,5b)和第三接头(24a,24b)之间的第一悬挂杆(8a,8b),从而为展开位置的工作平台(6)创建护栏。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轿厢,其中,所述框架包括布置在两个第一接头(5a,5b)之间的第一上部连接元件(20)。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轿厢,其中,所述框架包括布置在两个第三接头(24a,24b)之间的下部连接元件(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轿厢,其中,所述支撑结构(4)包括在所述下部连接元件(10)和横向布置的元件(9)之间延伸的中心引导件(1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轿厢,其中,所述工作平台(6)通过所述第二接头(7a,7b)可移动且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中心引导件(19)。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轿厢,其中,所述第一接头(5a,5b)可枢转地附接到能够沿所述导轨(13a,13b)移动的托架(11a,11b)。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轿厢,包括在所述托架(11a,11b)处的锁定机构(22),以防止当所述悬挂杆(8a,8b)处于直立位置时,第一接头(5a,5b)沿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西罗宁A伊莫宁P哈洛宁A皮卡宁T塔洛宁V迈瑞莱宁
申请(专利权)人:通力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芬兰;FI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