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礼坤专利>正文

一种快速交换冠状动脉疏通灌注的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6180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34
一种快速交换冠状动脉疏通灌注的导管,包括三通导管,所述的三通导管设置有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且三个连接口之间连通,所述的第一连接口与导管连接,所述的第二连接口与第一注推装置连接,所述的第三连接口与第二注推装置连接,所述的导管包括头端管,所述的头端管设计为锥形;所述的头端管与前端管连接,所述的前端管设置有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所述的第一内腔与前端管尾部设置的边孔连通;所述的前端管的前端设置有第一侧孔和第二侧孔,且第一侧孔和第二侧孔位于不同平面,所述的第一侧孔和第二侧孔均与导管尾部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交换冠状动脉疏通灌注的导管
本技术涉及医用导管,具体涉及一种快速交换冠状动脉疏通灌注的导管。技术背景业已证实,斑块不稳定的基础上急性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急诊介入治疗使梗死相关血管及时恢复有效血流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急诊介入治疗时所采取的通行做法是导丝通过闭塞血管后,沿导丝送入球囊导管至闭塞部位扩张球囊使血管再通。临床应用的结果显示,采取这种球囊扩张的治疗方法大约有高达20%血栓负荷高的患者不能达到有效的血管再通,即发生所谓的“无复流或慢复流”现象,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一旦发生无复流或慢复流,需要紧急向冠状动脉内注射改善血流的药物时,目前只能采取以下三种方法:一是紧急经指引导管在冠状动脉口部给药,其缺点非选择性给药,到达靶血管局部的药物较少,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给药的剂量要大,会对全身情况(如血压、心率、凝血功能等)产生影响;二是退出球囊导管交换微导管,将微导管沿导丝送至靶血管局部,退出导丝后经微导管给药,其缺点是操作繁杂,延误时间,增加耗材,操作不小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快速交换冠状动脉疏通灌注的导管,包括三通导管(20),所述的三通导管(20)设置有第一连接口(21)、第二连接口(22)、第三连接口(23)和螺栓(24)且三个连接口之间连通,所述的第一连接口(21)与导管(30)连接,所述的第二连接口(22)与第一注推装置(10)连接,所述的第三连接口(23)与第二注推装置(40)连接,所述的螺栓(24)位于三通导管(20)中部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管(30)包括头端管(36),所述的头端管(36)设计为锥形;所述的头端管(36)与前端管(31)连接,所述的前端管(31)设置有第一内腔(311)和第二内腔(312),所述的第一内腔(311)与前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交换冠状动脉疏通灌注的导管,包括三通导管(20),所述的三通导管(20)设置有第一连接口(21)、第二连接口(22)、第三连接口(23)和螺栓(24)且三个连接口之间连通,所述的第一连接口(21)与导管(30)连接,所述的第二连接口(22)与第一注推装置(10)连接,所述的第三连接口(23)与第二注推装置(40)连接,所述的螺栓(24)位于三通导管(20)中部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管(30)包括头端管(36),所述的头端管(36)设计为锥形;所述的头端管(36)与前端管(31)连接,所述的前端管(31)设置有第一内腔(311)和第二内腔(312),所述的第一内腔(311)与前端管(31)尾部设置的边孔(32)连通;所述的前端管(31)的前端设置有第一侧孔(33)和第二侧孔(34),且第一侧孔(33)和第二侧孔(34)位于不同平面,所述的第一侧孔(33)和第二侧孔(34)均与导管(30)尾部连通。


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礼坤
申请(专利权)人:马礼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