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种植用害虫诱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5529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稻种植用害虫诱捕装置,包括盖体,所述盖体的底部螺接有筒体,所述筒体的内部位于其顶部处卡接由透光板制成的顶隔板,所述顶隔板与盖体之间形成了装有稻飞虱诱捕剂的稻飞虱诱捕仓,顶隔板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筒体内壁的第一发光源组件,所述第一发光源组件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筒体内壁的底隔板,所述底隔板与第一发光源组件之间形成了螟虫诱捕剂盛装仓,底隔板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筒体内壁的螟虫承托板,所述螟虫承托板的顶部安装有第二发光源,螟虫承托板的两侧与筒体之间形成了螟虫进入通道,所述筒体的底部螺接有螟虫进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诱捕装置对害虫进行捕捉杀死,避免使用农药对人体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种植用害虫诱捕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稻种植
,尤其涉及一种水稻种植用害虫诱捕装置。
技术介绍
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代表种为稻,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水稻按稻谷类型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按留种方式分为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还有其它分类,按是否无土栽培分为水田稻与浮水稻;按生存周期分为季节稻与"懒人稻";按高矮分为普通水稻与2米左右的巨型稻,按耐盐碱性分为普通淡水稻与"海水稻",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脱去颖壳后称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层即可得到大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和稻秆可以作为牲畜饲料,水稻种植的过程中以稻飞虱和螟虫为主要的害虫,目前大多数是通过喷洒农药进行杀死,但是通过农药虽然可以杀死害虫,但是也会有农药残留与稻谷中,影响人体的健康。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水稻种植用害虫诱捕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水稻种植用害虫诱捕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水稻种植用害虫诱捕装置,包括盖体,所述盖体的底部螺接有筒体,所述筒体的内部位于其顶部处卡接由透光板制成的顶隔板,所述顶隔板与盖体之间形成了装有稻飞虱诱捕剂的稻飞虱诱捕仓,顶隔板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筒体内壁的第一发光源组件,所述第一发光源组件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筒体内壁的底隔板,所述底隔板与第一发光源组件之间形成了螟虫诱捕剂盛装仓,底隔板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筒体内壁的螟虫承托板,所述螟虫承托板的顶部安装有第二发光源,螟虫承托板的两侧与筒体之间形成了螟虫进入通道,所述筒体的底部螺接有螟虫进入口。进一步的,所述盖体的侧壁开设有若干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安装有带有若干通孔的密封板,盖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悬挂件。进一步的,所述悬挂件包括固定于盖体顶部的加强柱,所述加强柱的顶部位于其中心处螺接有挂钩。进一步的,所述顶隔板通过与其一体成型的卡环与筒体内壁上的卡槽相卡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发光源组件包括固定于筒体内壁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若干诱捕灯。进一步的,所述底隔板上开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散气孔。进一步的,所述螟虫进入口包括螺接于筒体底部的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喇叭状的罩体,底板的底部位于其中心处安装有由下至上内径逐渐减小的入口。本技术使用时将稻飞虱诱捕剂装于稻飞虱诱捕仓内,螟虫诱捕剂装于螟虫诱捕剂盛装仓内,打开第一发光源组件和第二发光源,因为螟虫和稻飞虱均为趋光性害虫,稻飞虱诱捕剂的气味由通孔处散出,引诱稻飞虱由通孔处进入稻飞虱诱捕仓进行捕杀,而螟虫在螟虫诱捕剂的作用下由螟虫进入口处进入筒体内,由螟虫进入通道进入螟虫承托板的上方,螟虫诱捕剂对螟虫进行杀死后螟虫落在螟虫承托板上,通过诱捕装置对害虫进行捕捉杀死,避免使用农药对人体造成伤害。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一个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个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盖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盖体和筒体的爆炸图;图5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底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挂钩、2-盖体、3-密封板、4-通孔、5-筒体、6-罩体、7-底板、8-加强柱、9-入口、10-安装孔、11-卡槽、12-稻飞虱诱捕仓、13-诱捕灯、14-顶隔板、15-第二发光源、16-螟虫承托板、17-螟虫进入通道、18-底隔板、19-螟虫诱捕剂盛装仓、20-安装板、21-卡环、22-散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至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稻种植用害虫诱捕装置,包括盖体2,所述盖体2的底部螺接有筒体5,所述筒体5的内部位于其顶部处卡接由透光板制成的顶隔板14,所述顶隔板14与盖体2之间形成了装有稻飞虱诱捕剂的稻飞虱诱捕仓12,顶隔板14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筒体5内壁的第一发光源组件,所述第一发光源组件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筒体5内壁的底隔板18,所述底隔板18与第一发光源组件之间形成了螟虫诱捕剂盛装仓19,底隔板18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筒体5内壁的螟虫承托板16,所述螟虫承托板16的顶部安装有第二发光源15,螟虫承托板16的两侧与筒体5之间形成了螟虫进入通道17,所述筒体5的底部螺接有螟虫进入口9。将稻飞虱诱捕剂装于稻飞虱诱捕仓12内,螟虫诱捕剂装于螟虫诱捕剂盛装仓19内,打开第一发光源组件和第二发光源15,因为螟虫和稻飞虱均为趋光性害虫,稻飞虱诱捕剂的气味由通孔4处散出,引诱稻飞虱由通孔4处进入稻飞虱诱捕仓12进行捕杀,而螟虫在螟虫诱捕剂的作用下由螟虫进入口处进入筒体5内,由螟虫进入通道17进入螟虫承托板16的上方,螟虫诱捕剂对螟虫进行杀死后螟虫落在螟虫承托板16上。优选的,所述盖体2的侧壁开设有若干安装孔10,所述安装孔10的内部安装有带有若干通孔4的密封板3,盖体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悬挂件。通孔4的设置在可以使稻飞虱诱捕剂的气味散出来的同时,也可以供稻飞虱进入稻飞虱诱捕仓12内。优选的,所述悬挂件包括固定于盖体2顶部的加强柱8,所述加强柱8的顶部位于其中心处螺接有挂钩1。挂钩1的设置可以将该诱捕装置挂于稻田内的立柱上,方便安装。优选的,所述顶隔板14通过与其一体成型的卡环21与筒体5内壁上的卡槽11相卡接。通过卡环21与卡槽11配合连接,便于拆卸顶隔板14。优选的,所述第一发光源组件包括固定于筒体5内壁上的安装板20,所述安装板20上安装有若干诱捕灯13。优选的,所述底隔板18上开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散气孔22。散气孔22的设置便于螟虫诱捕剂的气味散发出来,达到引诱螟虫的目的。优选的,所述螟虫进入口包括螺接于筒体5底部的底板7,所述底板7的底部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喇叭状的罩体6,底板7的底部位于其中心处安装有由下至上内径逐渐减小的入口9。罩体6的设置便于将螟虫诱捕剂的气味滞留于罩体6内,入口9的设置可以防止螟虫进入筒体5内后又逃出来。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稻种植用害虫诱捕装置,包括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底部螺接有筒体,所述筒体的内部位于其顶部处卡接由透光板制成的顶隔板,所述顶隔板与盖体之间形成了装有稻飞虱诱捕剂的稻飞虱诱捕仓,顶隔板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筒体内壁的第一发光源组件,所述第一发光源组件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筒体内壁的底隔板,所述底隔板与第一发光源组件之间形成了螟虫诱捕剂盛装仓,底隔板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筒体内壁的螟虫承托板,所述螟虫承托板的顶部安装有第二发光源,螟虫承托板的两侧与筒体之间形成了螟虫进入通道,所述筒体的底部螺接有螟虫进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种植用害虫诱捕装置,包括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底部螺接有筒体,所述筒体的内部位于其顶部处卡接由透光板制成的顶隔板,所述顶隔板与盖体之间形成了装有稻飞虱诱捕剂的稻飞虱诱捕仓,顶隔板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筒体内壁的第一发光源组件,所述第一发光源组件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筒体内壁的底隔板,所述底隔板与第一发光源组件之间形成了螟虫诱捕剂盛装仓,底隔板的下方设有固定于筒体内壁的螟虫承托板,所述螟虫承托板的顶部安装有第二发光源,螟虫承托板的两侧与筒体之间形成了螟虫进入通道,所述筒体的底部螺接有螟虫进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种植用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侧壁开设有若干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安装有带有若干通孔的密封板,盖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悬挂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稻种植用害虫诱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鹏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草地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