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博专利>正文

一种岩土工程的新型套叠桩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4400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岩土工程的新型套叠桩体,涉及到岩土工程领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桩体,所述桩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一钢筋,多个所述第一钢筋的外侧固定套接有加强环,所述第一钢筋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钢筋,所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桩体内部设置有多个第一钢筋,第一钢筋通过连接杆与第二钢筋固定连接,第一钢筋的外侧固定套接有加强环,第二钢筋和连接杆位于桩体内,桩体的内部浇筑有混凝土,提高了桩体的整体强度,使桩体的抗压性更强,提高了本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土工程的新型套叠桩体
本技术涉及岩土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岩土工程的新型套叠桩体。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越来越成熟,同时配合先进的施工机械,使施工技术更进一步,同时一些施工材料也在越来合理化,如建筑桩体,传统的桩体不够坚固,同时容易出现开裂的问题存在,导致使用寿命短等问题存在。因此,专利技术一种岩土工程的新型套叠桩体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土工程的新型套叠桩体,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岩土工程的新型套叠桩体,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桩体,所述桩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一钢筋,多个所述第一钢筋的外侧固定套接有加强环,所述第一钢筋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钢筋,所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固定连接,所述桩体的内侧壁开设有多个与连接杆相适配的插槽,所述插槽的一侧槽壁开设有与第二钢筋相适配的通槽,所述连接杆位于插槽内部,所述第二钢筋位于通槽内部,所述桩体内部浇筑有混凝土,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套板,所述固定套板位于桩体外侧,所述固定套板设置为正六边形。优选的,所述固定套板的外侧开设有六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螺纹槽,所述螺纹槽的内部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螺纹杆。优选的,所述螺纹槽的一端延伸至固定套板外侧,所述螺纹槽的另一端延伸至固定套板内侧并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弧形板。优选的,所述弧形板的内弧侧固定连接有阻尼层,所述弧形板的外弧侧两端均设置有伸缩套管。优选的,所述伸缩套管靠近弧形板的一端与弧形板固定连接,所述伸缩套管远离弧形板的一端与固定套板的内壁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四个定位槽,四个所述定位槽位于底板的上表面四角处。优选的,所述定位槽内部设置有固定销,所述固定销与定位槽相适配。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本技术通过在桩体内部设置有多个第一钢筋,第一钢筋通过连接杆与第二钢筋固定连接,第一钢筋的外侧固定套接有加强环,第二钢筋和连接杆位于桩体内,桩体的内部浇筑有混凝土,提高了桩体的整体强度,使桩体的抗压性更强,提高了本装置的实用性;2、本技术通过在桩体的外侧设置有固定套板,固定套板内设置有螺纹杆和弧形板,通过多个弧形板和阻尼层配合将桩体的外侧固定,可有效防止桩体的表面出现开裂,同时便于工作人员安装维护,提高了桩体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俯剖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图1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底板;2、桩体;3、第一钢筋;4、加强环;5、第二钢筋;6、连接杆;7、插槽;8、通槽;9、混凝土;10、固定套板;11、螺纹槽;12、螺纹杆;13、弧形板;14、阻尼层;15、伸缩套管;16、定位槽;17、固定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岩土工程的新型套叠桩体,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桩体2,桩体2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一钢筋3,多个第一钢筋3的外侧固定套接有加强环4,保证了多个第一钢筋3之间的稳定性,提高了本装置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第一钢筋3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钢筋5,第一钢筋3和第二钢筋5之间设置有连接杆6,连接杆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钢筋3和第二钢筋5固定连接,桩体2的内侧壁开设有多个与连接杆6相适配的插槽7,插槽7的一侧槽壁开设有与第二钢筋5相适配的通槽8,连接杆6位于插槽7内部,第二钢筋5位于通槽8内部,桩体2将第二钢筋5完全包裹,提高了桩体2的强度,桩体2内部浇筑有混凝土9,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套板10,固定套板10位于桩体2外侧,固定套板10设置为正六边形,固定套板10位于桩体2外侧,对桩体2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如图3所示,固定套板10的外侧开设有六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螺纹槽11,螺纹槽11的内部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螺纹杆12,通过螺纹杆12带动弧形板13移动,螺纹槽11的一端延伸至固定套板10外侧,螺纹槽11的另一端延伸至固定套板10内侧并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弧形板13,弧形板13的内弧侧固定连接有阻尼层14,阻尼层14与桩体2的表面接触,夹紧桩体2的同时增大了与桩体2之间的摩擦力,多个阻尼层14将桩体2的外表面包裹,可有效防止桩体2的表面开裂,提高了桩体2的使用寿命,弧形板13的外弧侧两端均设置有伸缩套管15,伸缩套管15靠近弧形板13的一端与弧形板13固定连接,伸缩套管15远离弧形板13的一端与固定套板10的内壁固定连接,伸缩套管15对弧形板13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防止弧形板13转动,底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四个定位槽16,四个定位槽16位于底板1的上表面四角处,定位槽16内部设置有固定销17,固定销17与定位槽16相适配,通过定位槽16和固定销17配合将底板1固定在地面上,提高了本装置的稳定性。本技术工作原理:本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底板1放置在指定地点,将底板1套设在预设好的第一钢筋3和第二钢筋5外侧,使桩体2内壁开设的插槽7和通槽8与连接杆6和第二钢筋5对应插接,将桩体2的位置固定,然后通过定位槽16和固定销17配合将底板1固定在地面上,防止底板1移动,再转动固定套板10外侧设置的螺纹杆12,通过螺纹杆12带动弧形板13移动,使弧形板13两端设置的伸缩套管15被拉伸,弧形板13内弧侧固定连接的阻尼层14与桩体2的外侧表面贴合,通过多个弧形板13和阻尼层14配和将桩体2的外侧夹紧,然后向桩体2内部浇筑混凝土9,方便工作人员施工。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岩土工程的新型套叠桩体,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桩体(2),所述桩体(2)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一钢筋(3),多个所述第一钢筋(3)的外侧固定套接有加强环(4),所述第一钢筋(3)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钢筋(5),所述第一钢筋(3)和第二钢筋(5)之间设置有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钢筋(3)和第二钢筋(5)固定连接,所述桩体(2)的内侧壁开设有多个与连接杆(6)相适配的插槽(7),所述插槽(7)的一侧槽壁开设有与第二钢筋(5)相适配的通槽(8),所述连接杆(6)位于插槽(7)内部,所述第二钢筋(5)位于通槽(8)内部,所述桩体(2)内部浇筑有混凝土(9),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套板(10),所述固定套板(10)位于桩体(2)外侧,所述固定套板(10)设置为正六边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土工程的新型套叠桩体,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桩体(2),所述桩体(2)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一钢筋(3),多个所述第一钢筋(3)的外侧固定套接有加强环(4),所述第一钢筋(3)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钢筋(5),所述第一钢筋(3)和第二钢筋(5)之间设置有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钢筋(3)和第二钢筋(5)固定连接,所述桩体(2)的内侧壁开设有多个与连接杆(6)相适配的插槽(7),所述插槽(7)的一侧槽壁开设有与第二钢筋(5)相适配的通槽(8),所述连接杆(6)位于插槽(7)内部,所述第二钢筋(5)位于通槽(8)内部,所述桩体(2)内部浇筑有混凝土(9),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套板(10),所述固定套板(10)位于桩体(2)外侧,所述固定套板(10)设置为正六边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土工程的新型套叠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套板(10)的外侧开设有六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螺纹槽(11),所述螺纹槽(11)的内部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螺纹杆(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博
申请(专利权)人:王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