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卡车转向器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3700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中型卡车的转向器支架;具体技术方案为:中型卡车转向器支架,包括第一基础板和第二基础板,第一基础板的上部与第二基础板的上部通过上横梁相连,第一基础板的下部与第二基础板的下部通过下横梁相连,第一基础板上设有第一外延端,第一外延端上开有第一吊装孔和第二吊装孔,第一基础板上开有第一减重通孔,第二基础板上设有第二外延端,第二外延端与第二基础板垂直布置,第二基础座上开有第二减重通孔,本转向器支架在减轻整个结构重量的同时,又能够保证整个结构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型卡车转向器支架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中型卡车的转向器支架。
技术介绍
车辆的转向机械系统,一般由转向操作机构、转向器支架、转向器、转向垂臂、转向直拉杆等零部件组成,转向器将方向盘的力与运动传递至转向轮,同时为整个转向系统提供助力。转向器支架固定安装在车辆车架上,以承载转向器,是连接转向器和转向操作部件的桥梁。转向器支架多用在转向器的支撑固定用,承受转向器重力、扭矩等,因此,需要转向器支架具备足够的结构稳定性和较高的承载力。目前转向器支架的结构多、重量大,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整体的重量,转向器支架安装时,容易与转向器或车架等发生干涉,复杂的架构也易导致转向器支架的安装不牢靠和可靠性差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中型卡车的转向器支架,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在保证整体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去除了多余的结构,降低了转向器支架的重量,同时也降低了正常的强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中型卡车转向器支架,包括第一基础板和第二基础板,第一基础板的上部与第二基础板的上部通过上横梁相连,第一基础板的下部与第二基础板的下部通过下横梁相连。第一基础板上设有第一基础座、第二基础座和第三基础座,第一基础座、第二基础座和第三基础座上均开有螺纹通孔,第一基础板上设有第一外延端,第一外延端上开有第一吊装孔和第二吊装孔,第一基础板上开有第一减重通孔。第二基础板上设有第四基础座、第五基础座、第六基础座和第七基础座,第四基础座、第五基础座、第六基础座和第七基础座上均开有螺纹通孔,第二基础板上设有第二外延端,第二外延端与第二基础板垂直布置,第二基础板上开有第八基础座和第九基础座,第八基础座和第九基础座上均开有螺纹通孔,第二基础座上开有第二减重通孔。第二外延端高于上横梁布置。第一减重通孔为三角形,第一减重通孔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理。第二减重通孔为三角形,第二减重通孔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理。第一外延端置于第一基础板的顶部,第一外延端靠近第二基础座布置,第一基础座与第三基础座之间通过第一弧形段相连,第二基础座与第三基础座之间通过第二弧形段相连。第二外延端置于第二基础板的顶部,第二外延端置于第四基础座与第五基础座之间。第六基础座与第七基础座之间通过第三弧形段相连。本转向器支架的材料由传统的材料由传统的铸铁500-10改为铸造低合金钢650-830,材料性能升级提高,两个底座使用管状结构连接,结构稳定,优化设计结构降重20-2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有益效果体现在:一、本技术在第一基础板上设有第一减重通孔,第一减重通通孔顺着第一基础板的结构开设,既不会影响第一基础板的结构强度,又能够减轻整个结构的结构强度;本技术在第二基础板上设有第二减重通孔,第二减重通通孔顺着第二基础板的结构开设,既不会影响第二基础板的结构强度,又能够减轻整个结构的结构强度。二、本技术的第一基础板与第二基础板之间通过上横梁、下横梁相连,框型结构的结构强度能够得到保证,又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整个转向器支架的重量。三、本技术的在第一基础板上开设两个吊装孔,方便拆装。四、第一弧形段、第二弧形段、第三弧形段能够增加整个结构的结构强度,又能够进一步减轻整个支架的重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后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中,1为第一基础板,11为第一基础座,12为第二基础座,13为第三基础座,14为第一外延端,15为第一吊装孔,16为第二吊装孔,17为第一减重通孔,18为第一弧形段,19为第二弧形段,2为第二基础板,21为第四基础座,22为第五基础座,23为第六基础座,24为第七基础座,25为第二外延端,26为第八基础座,27为第九基础座,28为第二减重通孔,29为第三弧形段,3为上横梁,4为下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5所示,中型卡车转向器支架,包括第一基础板1和第二基础板2,第一基础板1的上部与第二基础板2的上部通过上横梁3相连,第一基础板1的下部与第二基础板2的下部通过下横梁4相连,整个结构由传统的实心结构,转变为现在的框型结构,既保证了整个结构的强度,又减轻了整个结构的重量。第一基础板1上设有第一基础座11、第二基础座12和第三基础座13,第一基础座11、第二基础座12和第三基础座13上均开有螺纹通孔,螺纹通孔的大小根据转向器安装要求确定。第一基础板1上设有第一外延端14,第一外延端14上开有第一吊装孔15和第二吊装孔16,第一吊装孔15和第二吊装孔16能够方便整个转向器支架拆装。第一基础板1上开有第一减重通孔17,第一减重通孔17顺着第一基础板1的结构布置,既不会影响整个结构的强度,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个结构的重量。第二基础板2上设有第四基础座21、第五基础座22、第六基础座23和第七基础座24,第四基础座21、第五基础座22、第六基础座23和第七基础座24上均开有螺纹通孔,第二基础板2上设有第二外延端25,第二外延端25与第二基础板2垂直布置,第二基础板2上开有第八基础座26和第九基础座27,第八基础座26和第九基础座27上均开有螺纹通孔,螺纹通孔的大小根据转向器安装要求确定。第二基础座12上开有第二减重通孔28,第二减重通孔28顺着第二基础板2的结构布置,既不会影响整个结构的强度,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个结构的重量。其中,作为优选的,第二外延端25高于上横梁3布置,保证安装的时候,不会出现结构干涉。顺着第一基础座11的结构,第一减重通孔17设置为三角形,第一减重通孔17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理,避免出现应力集中。顺着第二基础座12的结构,第二减重通孔28设置为三角形,第二减重通孔28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理,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第一外延端14置于第一基础板1的顶部,第一外延端14靠近第二基础座12布置,第一基础座11与第三基础座13之间通过第一弧形段18相连,第二基础座12与第三基础座13之间通过第二弧形段19相连,既减轻了整个结构的重量,又增加了整个结构的强度。第二外延端25置于第二基础板2的顶部,第二外延端25置于第四基础座21与第五基础座22之间。第六基础座23与第七基础座24之间通过第三弧形段29相连。本转向器支架的材料由传统的铸铁500-10改为铸造低合金钢650-830,材料性能升级提高,两个底座使用管状结构连接,结构稳定,优化设计结构降重20-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中型卡车转向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础板(1)和第二基础板(2),所述第一基础板(1)的上部与第二基础板(2)的上部通过上横梁(3)相连,所述第一基础板(1)的下部与第二基础板(2)的下部通过下横梁(4)相连;/n所述第一基础板(1)上设有第一基础座(11)、第二基础座(12)和第三基础座(13),所述第一基础座(11)、第二基础座(12)和第三基础座(13)上均开有螺纹通孔,所述第一基础板(1)上设有第一外延端(14),所述第一外延端(14)上开有第一吊装孔(15)和第二吊装孔(16),所述第一基础板(1)上开有第一减重通孔(17);/n所述第二基础板(2)上设有第四基础座(21)、第五基础座(22)、第六基础座(23)和第七基础座(24),所述第四基础座(21)、第五基础座(22)、第六基础座(23)和第七基础座(24)上均开有螺纹通孔,所述第二基础板(2)上设有第二外延端(25),所述第二外延端(25)与第二基础板(2)垂直布置,所述第二基础板(2)上开有第八基础座(26)和第九基础座(27),所述第八基础座(26)和第九基础座(27)上均开有螺纹通孔,所述第二基础座(12)上开有第二减重通孔(28);/n所述第二外延端(25)高于上横梁(3)布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中型卡车转向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础板(1)和第二基础板(2),所述第一基础板(1)的上部与第二基础板(2)的上部通过上横梁(3)相连,所述第一基础板(1)的下部与第二基础板(2)的下部通过下横梁(4)相连;
所述第一基础板(1)上设有第一基础座(11)、第二基础座(12)和第三基础座(13),所述第一基础座(11)、第二基础座(12)和第三基础座(13)上均开有螺纹通孔,所述第一基础板(1)上设有第一外延端(14),所述第一外延端(14)上开有第一吊装孔(15)和第二吊装孔(16),所述第一基础板(1)上开有第一减重通孔(17);
所述第二基础板(2)上设有第四基础座(21)、第五基础座(22)、第六基础座(23)和第七基础座(24),所述第四基础座(21)、第五基础座(22)、第六基础座(23)和第七基础座(24)上均开有螺纹通孔,所述第二基础板(2)上设有第二外延端(25),所述第二外延端(25)与第二基础板(2)垂直布置,所述第二基础板(2)上开有第八基础座(26)和第九基础座(27),所述第八基础座(26)和第九基础座(27)上均开有螺纹通孔,所述第二基础座(12)上开有第二减重通孔(2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田翊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市三高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