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及电器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3077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及电器盒,散热器包括:散热底座;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散热底座上;压盖,所述压盖与所述散热底座盖合,且所述换热管被挤压于所述压盖与所述散热底座之间;所述散热器具有均与所述换热管接触的第一换热区及第二换热区,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和/或所述压盖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散热器的第一换热区的散热能力较大,第二换热区的散热能力较小,将第一发热件设于第一换热区,将第二发热件设于第二换热区,只需在工作温度较高的第二发热件旁设置感温包,实现冷媒散热时的温度检测需求,电器盒内部结构较为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器及电器盒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联机中央空调
,特别是涉及散热器及电器盒。
技术介绍
多联机中央空调是用户中央空调的一个类型,俗称”一拖多”,指的是一台室外机通过配管连接两台或两台以上室内机,室外侧采用风冷换热形式、室内侧采用直接蒸发换热形式的一次制冷剂空调系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联机中央空调的应用场合越来越广泛。对于传统多联机中央空调的电器盒而言,所要面对的工作环境也变的更加复杂,电器盒内部的元器件也更加多样,常规风冷散热不足以满足发热元器件的散热需求,而冷媒散热需要在各个发热元器件处设置很多感温包,会导致电器盒内部结构过于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冷媒散热时电器盒内部结构过于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使电器盒内部结构较为简单的散热器及电器盒。一种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底座;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散热底座上;压盖,所述压盖与所述散热底座盖合,且所述换热管被挤压于所述压盖与所述散热底座之间;其中,所述散热器具有均与所述换热管接触的第一换热区及第二换热区,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和/或所述压盖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上述散热器在第一换热区内,散热底座和压盖中的至少一者与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较大,换热管中冷媒的冷源可以更加有效地向第一换热区传递,进而使第一换热区的散热能力较大,第二换热区的散热能力较小。在换热器上装配元器件时,可以将第一发热件设于散热能力较大的第一换热区,将第二发热件230设于散热能力较小的第二换热区。在散热器工作中,第一发热件上更多的热量可以被带走,第一发热件的工作温度比第二发热件的工作温度低。所以,只需在工作温度较高的第二发热件旁设置感温包,检测第二发热件的实际温度,当第二发热件的实际温度升高到极限温度时,第一发热件的实际温度比第二发热件的实际温度低未达到会被烧毁的温度,此时可控制电器盒的电控系统进入保护模式,可在电器盒内部元器件温度过高时及时保护各个元器件,第二发热件和第一发热件都会被保护,避免电器盒被烧毁,实现冷媒散热时的保护需求。如此,通过冷媒散热时,仅需在第二发热件旁设置感温包,不需要在第一发热件210旁设置感温包,内部感温包数量较少,电器盒内部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利用冷媒对电器盒进行散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与所述散热底座之间的抵压作用力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压盖之间的盖合力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换热区,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压盖中的一者上设置有与另一者扣合的卡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子管、第二子管及连接管,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第二子管相对设置,所述连接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第二子管之间,所述散热底座面向所述压盖的一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子管和所述第二子管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向远离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第二子管之间第一间隙的方向弯曲设置,所述连接管朝向所述第一间隙的一侧形成有开口槽,所述卡扣穿设于所述开口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靠近所述连接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第二子管之间,所述卡扣与所述限位件朝向所述连接管的一侧抵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底座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之间的隔离凸起,所述压盖与所述安装凸起配接。一种电器盒,所述电器盒包括第一发热件、第二发热件及上述散热器,所述第一发热件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区,所述第二发热件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器盒还包括控制器及感温包,所述感温包设于所述第二发热件件旁,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发热件的实际温度,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实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电器盒的电控系统进入保护模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电器盒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电器盒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电器盒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电器盒中散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200、电器盒;210、第一发热件;230、第二发热件;100、散热器;101、第一换热区;103、第二换热区;10、散热底座;11、第一安装槽;12、第一端;13、第二安装槽;14、第二端;15、隔离凸起;30、换热管;32、第一子管;34、第二子管;36、连接管;38、限位件;50、压盖;52、第三端;54、第四端;55、卡扣;551、连接部;553、扣合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n散热底座;/n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散热底座上;/n压盖,所述压盖与所述散热底座盖合,且所述换热管被挤压于所述压盖与所述散热底座之间;/n其中,所述散热器具有均与所述换热管接触的第一换热区及第二换热区,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和/或/n所述压盖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
散热底座;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散热底座上;
压盖,所述压盖与所述散热底座盖合,且所述换热管被挤压于所述压盖与所述散热底座之间;
其中,所述散热器具有均与所述换热管接触的第一换热区及第二换热区,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和/或
所述压盖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与所述散热底座之间的抵压作用力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压盖之间的盖合力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换热区,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压盖中的一者上设置有与另一者扣合的卡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子管、第二子管及连接管,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第二子管相对设置,所述连接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第二子管之间,所述散热底座面向所述压盖的一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泽郑嘉良刘亚平吴波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